【摘要】本研究将交互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地方高校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在翻译老师的牵头下,运用多种方式使语言基础知识、文化修养、专门领域知识、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实践等五种教学模块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应用型翻译能力得以提高。实证结果显示,交互式翻译教学具有能够弥补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师资力量不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值得推广。
【关键词】交互式翻译教学 应用型 英语本科专业 地方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方高校应用型英语本科交互式翻译教学研究”(2014JGB214)的阶段性成果;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实用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6JGB35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2-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然而,我国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学术型培养模式,偏重文学,忽视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从当前全国翻译市场情况来看,文学翻译的份额不足百分之十,其余均是应用类翻译。如果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与市场接轨,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学也就有可能被淘汰。[1]而且,我们也知道,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师绝大多数都很少从事应用类翻译实践,缺乏专门领域知识以及翻译经验,职业能力和心理能力也不够好。如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靠现有的翻译师资,恐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我们尝试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引入翻译教学中,希望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
二、交互式翻译教学简介
交互式教学是由美国帕林萨(A.S.Palincsar)和布朗(A.L.Brown)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目前仍为西方普遍推崇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法,也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它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教学,并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课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国内最早把该模式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是封一函。封2001年在《中国翻译》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的文章,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研究。[2]继封之后,又见尹丕安(2006)、段自力(2009)、卢颖(2013)等学者对该模式做了进一步探讨。不过,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大都基于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并且少有人将之运用到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负责的项目组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非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原因有二:第一、该模式可以较好解决地方院校现有应用型翻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第二、该模式对于电教资源不十分丰富便捷的地方院校而言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三、研究设计及过程
本次教改实验选取了两个自然班。两班在大一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相差均在一分以内,水平基本相当。其中一个班作为改革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另一个为对比班,采用传统教法。实验自2014年9月开始到2016年6月结束。
我们根据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的特点、当代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要求,并参考诺贝伊特[3]等人对翻译能力的界定,认为应用型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超语言、职业、心理、转换等五种能力。[4]为培养好学生的翻译能力,我们把教学任务分成五个模块:英、汉语言基础知识;英、汉文化修养;专门领域知识;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实践能力培养。这五个模块交互渗透,互为补充。
翻译实践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和心理能力。交互式翻译教学强调教师“导”的作用,重视学生“学”的功能,教师引领学生多做翻译实践,并就学生的译作引经据典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具体来说,我们把学生分组,每组5人左右。上课前几天把材料布置给学生翻译。材料以旅游、传记、新闻等不同题材的应用类语篇为主。要求学生反复讨论修改形成定稿,课上以PPT形式展示其译文,并与大家分享心得。有时也让学生随堂翻译短篇材料,锻炼学生独立、快速翻译的能力。另外,我们还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翻译比赛、为翻译公司做兼职,做会展翻译志愿者等,通过真实的翻译环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理论与技巧模块是为了帮助培养学生的超语言能力。翻译工作者如果具有敏锐的理论意识,能通过理论探索不断地反省、总结、设法解决个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够更快地进步。[5]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所发挥的作用无需赘言。鉴于翻译理论与技巧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译教师应重视这一模块。我们采取的办法如下:首先,开课之初阐明理论与技巧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关注,并开列书单,便于学生课余学习。其次,与实践结合。把理论与技巧知识的讲解融入到实践训练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会,比如翻译的目的、预期的读者、产生的社会意义、遇到的翻译困难、采取的策略和技巧等。第三,课外拓展。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并撰写阅读报告;通过QQ、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专门领域知识模块是教改的难点。目前地方高校翻译教师大多缺乏专门领域知识。仅凭现有的翻译师资难以培养出胜任多元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知识,让他们在校期间能够熟悉或掌握一门甚至是多门专业知识值得深思。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在教学材料选择上,结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补充大量的应用类材料。第二,扩大课后阅读面。鼓励学生课后加大阅读量,包括文、理、科普等领域。第三,加强师师、课课合作。把教学任务分解到科技英语、经贸实务、导游实务等课程,与相关任课老师协作培养。第四,提高翻译教师自身的专门领域知识及翻译经验。鼓励教师考取翻译资格证书、到翻译公司、出版社等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等。
英、汉文化修养模块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6]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取向上存在着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习惯、句法结构、修辞方式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针对这一模块,我们的策略是:第一,翻译课上星星点火。结合翻译练习材料穿插文化知识小专题,比如中西方的节日、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这样长期坚持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知识,还令其意识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其课后深入系统学习。第二,建立教学模块。把该部分内容分配到英语国家文化概况、中英文化对比、综合英语等相关课程。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推荐观看文化节目、专题讲座,参加文化社团等。
英、汉语言基础知识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翻译能力首先是一种语言驾驭能力。这是翻译的基础和前提。总体而言,西部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英文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中文表达能力也不很理想。我们采取的做法是:第一、翻译教师在课堂上就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理解和表达问题重点讲解,反复强调,比如主语的选择、主谓推进等问题。第二、加大不同文本类型的输入量,让学生通过对双语材料的对比阅读,加强语言敏感度,提高翻译语感。第三、与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共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模块。第四、加强学生的汉语言基本功。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中文作品,选修或旁听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文学等课程。
四、教改结果反馈及分析
实验结束后,我们向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设计的调查问题如下:
1.你对交互式翻译教学培养学生双语能力的态度是 ,自评等级是____。
2.你对交互式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超语言能力的态度是___,自评等级是___。
3.你对交互式翻译教学培养学生心理能力的态度是____,自评等级是____。
4.你对交互式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态度是____,自评等级是____。
5.你对交互式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转换能力的态度是 ,自评等级是____。
上述问题对应了五种应用型翻译能力,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看到:
1)对双语能力培养表示满意(包括非常满意,下同)的人数达到80%。自评能力良好以上的72.5%,中等22.5%,较差5%,而教改之初的调查结果分别为19.4%、63.1%、17.5%;
2)对超语言能力培养表示满意的人数达72.5%。自评能力良好以上的35%,中等52.5%,较差12.5%,教改之初的调查结果分别是1.2%、57.5%、41.3%;
3)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表示满意的人数达57.5%。自评能力良好以上的22.5%,中等62.5%,较差15%,教改之初的调查结果分别是14.3%、53.8%、31.9%;
4)对心理能力的培养表示满意的人数达75%。自评能力良好以上的62.5%,中等30%,较差7.5%,教改之初的调查结果分别是9.4%、76.3%、14.3%;
5)对转换能力培养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达75%。自评能力良好以上的67.5%,中等25%,较差7.5%,而教改之初的调查结果分别是23.8%、63.1%、13.1%。
显而易见,从学生的满意度及自评情况来看,本次教改实验是比较成功的。在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和心理能力方面,学生的自我评价均有显著提升;在超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这一点从教改班和对比班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中也得到了印证。教改班学生的平均分高于对比班高出5.7个百分点。
当然,我们的教改实验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超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偏低。从访谈中得知,对于前者,主要是因为专门领域知识方面的培养不够理想,这是由于翻译老师本身尚且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而且这方面的教学模块体系性不够完善;对于后者,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得到的翻译实训机会较少。这两个方面在未来的教改中尤需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与传统教法相比,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在此模式下,语言基础知识、文化修养、专门领域知识、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实践等五种教学模块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翻译能力服务。该模式可以使翻译教师根据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翻译老师的牵头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应用型翻译能力有实质性的进步。该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及地方高校现有应用型翻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地方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1):5-12.
[2]封一函.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2):37-40.
[3]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 Schaffner & B.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0:125-139.
[4]汪庆华等.英语专业学生应用型翻译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6(2):48-50.
[5]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93.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4.
作者简介:
汪庆华(1973-),女,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