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6-11-29 05:32唐彪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习近平主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深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我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良好载体。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从事技术教育的教师,我发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其实具有相当的创造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科较多,教材密度大,各学科教学的要求又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选用利用技术课程,唤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多年来本人就此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探索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每年的开学之初、第一次技术课上,我都会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有保留价值的日记本,用以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后每次课上都会拿出专门的时间就此进行检查和探讨,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里倾向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例如我校祁迹同学发明的“祁迹牌多功能夹”,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高楼层住户拾取掉下的东西非常不方便,他以此入手,创造了一种新结构的多功能夹子,并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理论推导,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另外,像“简易垃圾桶”这个小发明,也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积极创新,最终解决问题。我们通常都会用超市的购物袋来套在垃圾桶上做垃圾袋,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尺寸的原因,垃圾袋并不能很好的被套在垃圾桶上。这个小发明由两个U形木条组成,只需将它们插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框架式的垃圾桶,而且四周还配有夹子,可以更好的固定袋口。这种设计不仅非常简洁,而且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塑料袋。

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创造的源泉。利用技术课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进行创新教育绝对大有可为。

在每节课上,我的第一个环节都是“观看一段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视频”,包括:火灾、水灾、地震、闪电雷击、隧道着火等天灾人祸中如何逃生自救,以及骨折等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护等等,每一个主题都结合近年来一个比较热点的事件:例如,我们在进行“火灾逃生自救”这个主题时,是由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火灾四名大三女生跳楼逃生全部罹难的短片引出;“地震逃生自救”是由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视频引出;“水灾逃生自救”是由2012年7月北京水灾中一男子在广渠门被困车内溺亡事件引出,这样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对这个热点事件的观察、回顾中发现问题,同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运用发散思维、联想能力等,尽可能多地从中发现问题,最终把他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关生命安全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摒弃了传统的以教材内容为主、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了梳理整合,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始终把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注意避免机械地制作某一样东西和单一技能的训练,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引导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最终在符合中学生知识范围内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个章节时,我结合实际,从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课桌椅入手,首先通过几张图片让同学们观察这些课桌椅都有哪些问题,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课桌椅都存在哪些问题、哪些缺点,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找到尽可能多的缺点、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并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所要探究的课题。

明确课题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指导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运用“缺点列举法”、“中心联想法”等多种创造技法,形成几个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环节当中,要十分注意把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想像、自主发展的空间,强调这里没有所谓“唯一”、“最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没有“唯一”、“最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众多方案的比较中获取最佳方案。

在学生们大都有了独立的设计方案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这里要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相互争论,不受传统束缚,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创新。各组员畅所欲言,才会产生有用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和碰撞,才会引发联想,相互启发,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最后由各小组长向全班进行汇报,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催化,引导学生从众多方案中,选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方案来,进行完善,并绘出草图。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将设计方案进行物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图纸上的设计方案转变为真实的作品,既增长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指导学生运用“乐高”套材进行了“新式桌椅的制作”、“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的搭建”、“系统的设计(自行车)”、“控制的设计”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且团队合作、爱惜公物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也逐渐增强。

作品物化后,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的展示、评价。

首先由每组推选出一个最满意的作品,在班级内前进行展示、介绍,要求演说者根据创新作品的“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对作品进行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名称、结构、基本功能、创新等,然后进行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在这里要提示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仅要针对作品本身,还要包含整个设计过程的评价,各成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经历的活动表现,例如他在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技能等。教师在总结中要客观全面,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出,当然作为老师更多的还是要从欣赏的角度,多用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最后的总结和评价。我认为,在这里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多么完美的作品,也不是为了产生多么伟大的设计师,而是为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的终生发展。

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在我们的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力,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去开发利用,希望我们每一位技术课教师都能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为学生插上一对创新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技术课程研修标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

唐彪(1965-),男,辽宁新民人,辽宁省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创新教育、科技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