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文化价值观先行
CULTURAL VALUES SHOULD BE FIRST IN THE OBOR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李文
CSR专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日益引发全球各国关注,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都在加快。据商务部发布信息,上半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5802.8亿元人民币,增长58.7%;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6510.1亿元人民币,增长15%。另据10月份刚刚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统计显示,81.7%的省市对外直接投资额高于10亿美元,77.42%的省市对外直接投资增速高于20%。
各地积极参与海外项目建设,其中山东、云南、广东、四川、北京五省市位列在前。我国已经同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就行业而言,汽车、建材、钢铁、铁路和信息通信等五大领域的产能合作最受海外关注。从合作意愿来看,61%的国家网民对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持积极态度。综合研究显示,未来数年我国海外投资年增速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繁荣、促进沿线各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最具有建设性和创造力的伟大战略构想。为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企业更深远地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当中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与合作空间。但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等西方舆论依然长期干扰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再加上我们的一些企业也存在着为走出去而走出去,带有盲目性、“冒险性”和随意性的状况。
近两年来,由于准备不足,各类企业或相关主体频繁“扎堆”出访考察,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下中国企业“财大气粗”“有钱任性”的不良印象。这些都与我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本质要求不符,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海外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并及时扭转。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企业走出去软实力没有与硬实力同步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在技术、人才和商务合作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资源储备。但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软实力建设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海外投资项目由于对当地软环境风险分析不到位,利益相关方沟通不充分,应对不力,束手无措,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国家声誉形象的毁损。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尚未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尚未显现。企业普遍存在重视项目的经济性论证,忽视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规划,不能够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社会影响认知和评估。比较重视当地政府关系,而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舆论的关切与回应。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中打造的“中国速度”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并未能将“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同步推广。
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中打造的“中国速度”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并未能将“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同步推广
上述现象表明,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年走出去仍处于1.0阶段。尽管也已经有一些大型国企和民企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海外运营中取得了令东道国政府和人民赞许的成绩。但这样的先锋企业尚为数不多,海外运营的经验总结尚不够充分和理性,成果分享范围不广,它们走出去的先进经验未形成走出去企业整体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为规范。
“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国家既是一个“抽象”主体,又是一个“具象”实体。国家形象的打造有赖于经济实体的载体式行为传播。11月1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将文化走出去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指导意见》要求,要把文化走出去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高度上来认识,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笔者认为,该《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重大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每一位中国员工、每一个中国企业的一言一行都不单是代表本企业和个人,而是国家形象的承载者、传递者,这是海外运营与本土运营最大的不同。因此,走出去企业不但要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国际经济合作的促进者,同时还是国家精神文化与国家品牌形象的代言人和最直接有效的传承者,这是不以自己意愿为转移的。这也就要求中国企业在打造新一轮走出去的升级版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对自身所担负的文化传承责任有预先的理性认知和责任感、使命感。
文化价值观将决定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否行稳致远。三十多年来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所有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无一例外都源于企业能够放眼长远,对当地政府及社区给予积极配合与贡献,源于企业在文化价值观中较好地体现了尊重、诚信、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理念。所有失败的教训,大都与不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单一考虑经济回报,对所在国的政治动荡、社区矛盾、种族冲突、宗教文化习俗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有关。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正迈进在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征程上。中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真正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就要在联合国所倡导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立足全球化和本地化,重新思考和定位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引领的企业,必然因缺失底气与后劲,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而退出国际舞台。纵观全球500强企业,那些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价值观至上,价值观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履责应成为走出去企业文化价值观内核。企业走出去要想长久,就需要对自身进行画像,明确告知当地各利益相关方自己的“品格”和“主张”,以此获得当地的感知和认同。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应努力摈弃沉默寡言、低调婉转的传统做事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等,主动渗透到企业具体的商业行为中。在企业的商业伦理中倡导并践行尊重、诚信、平等、互利、敬业、合作等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通过企业商业文明倡导和对中国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知晓和认同。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全面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共同选择,成为通向全球化市场的准入证。这势必要求中国走出去企业深刻领悟国际竞争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海外项目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全面履责的理念,在战略规划中将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合规运营,全面履行自身应担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负责任的文化价值观的建立与传播需要大批有企业家精神的决策层的价值认同,需要有综合知识技能的人才的配合实施,还需要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当下,应积极培育中国自己的海外社会风险研究的国家智库,推进走出去企业达成可持续发展与责任共识,广泛整理和借鉴海外可持续发展成果案例,建立与海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增信释疑,多渠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促进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进一步实现走上去。
编辑|胡文娟 wenjuan.hu@wtoguide.net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等,主动渗透到企业具体的商业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