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姿
好的菜肴,需要调味品的点缀才能锦上添花。同样,上乘的习作,也少不了“佐料”的调剂。否则,文章从头至尾波澜不惊地平铺直叙,读起来似嚼蜡一般索然无味。那怎样添加合适的“佐料”烹制习作这一美食佳肴呢?笔者尝试如下的几种做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佐料一:“曲折”填充,习作扣人心弦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曲”是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习作布局行文要跌宕起伏,方能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有“曲径通幽”之妙。
然而,事实上,学生习作往往三言两语简单地描述笔下所写的内容,无风无浪平淡如水,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也难以赢得读者的青睐。如《记一次扫地》,许多学生对习以为常的扫地很不以为然,拿起扫把来从教室的讲台扫到卫生角,然后将垃圾装起来便算完成任务。孰不知,在打扫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遭遇“曲折”,碰到棘手的难题:可能是小纸片被桌椅的脚压住,扫不出来;可能是掉落的粉笔头不听扫把的使唤,你往左边扫,它却朝右边或远处滚;也可能是地面潮湿(春天回潮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水汽黏住灰尘或毛发扫不了……怎么办?想“法子”解决。于是,习作生发出处理“曲折”时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解决困难时动作的描写,甚至还可以添上成功时胜利微笑的表情。此时的习作较之前而言,大有不可同日而语之意。倘若能从扫地中收获某种经验,明白一些道理,一举多得,岂不快哉?
至此,习作成功地补上一剂强味“佐料”,怎能不令人品后口留“回甘”呢?
“曲”能生花!“曲”能生情!“曲”能生美!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因而,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需有意识地布设“曲折”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写文章时学会关注事件本身细节描写的良好习惯。
佐料二:“噱头”添补,习作心随我动
为了达到影视的宣传效果,取得轰动效应,常借助剧情的某个“噱头”进行炒作,吸引观众的眼球。习作,能效仿这样的“招术”博得彩头吗?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说,“噱头”,不是文艺圈的“专利”,在习作实践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移植他们的一些做法,让“噱头”跑到作文本上来,成为习作一大看点,一大特色。例如,学生在《家庭联欢会》中写道:
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弟弟自告奋勇地表示要给大家讲个“笑话”,我们掌声欢迎。只见弟弟煞有介事地问:“汉字当中哪个字最酷?”大伙儿面面相觑,弟弟一脸得意:丁字裤(酷)呀。“哦,这是笑话。”我们若有所悟。弟弟获得“开门红”更加来劲了——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
弟弟的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哥哥也不甘示弱,站起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一人爬墙出校,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为什么不从校门走?”
答曰:“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
校长又问:“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
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校长再问:“翻墙是什么感觉?”
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校长说:“我要给你‘记过处理。”
“为什么?”他问。
“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校长丢下一句话,走了。
听后,大家不禁热烈鼓掌。此时,家中充满欢声笑语……
看,文中的小作者为了活跃联欢的气氛,不惜大量笔墨炮制“噱头”(下划线部分)取悦家人,使大伙儿沉浸在浓浓的联欢氛围中,也使习作更加契合主题,且妙趣横生,可谓“一石二鸟”!
又如,开校运会时,布置学生写《难忘的××比赛》。可能大家对“年年校运会,今又校运会”早已毫无兴趣可言。当然,如果你认为比赛的第一名不是你得就是他得,是没啥好写的。但,如若我们关注比赛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把它剪辑下来写进文章中,又会怎样呢?以《难忘的跳远比赛》为例来看,你写一个同学三次跳过,成绩稳定,这样的习作黯然无色,自然没看头。假设你写其中一个同学第一次正常发挥,第二次却因失误犯规——成绩取消,人们的心是不是瞬间被揪起,期待他下回的良好表现?这时,你就成功地将“噱头”引入,顺势完成这个“特写镜头”,习作想不精彩都难。可见,“噱头”在习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好习作,需要“噱头”的渲染!
佐料三:“意外”加盟,习作峰回路转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山水既然,文章正尔。”古人说得对,好的习作,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变化,这样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意外”的出现,就能改变常态,助学生习作一臂之力。可到哪儿找“意外”呢?其实,世间的事物都不是直线型的。人生坎坷,自然多变,生活中,平凡的日子里,常有“暗流”涌动。只要你用心留意,就能借助意外“上位”,让习作峰回路转,给人“柳暗花明”之感。譬如,一位学生在《玩滑板的启示》中,这样写自己第一次学习的经历:
三年级时,我周围有许多人在玩滑板。看着别人踏着滑板“乘风破浪”,我心里也痒痒的,恨不能脚踩“风火轮”飞过去和他们一决高下。于是,我跑回家抱起滑板就朝公园赶。还没到达目的地,我已迫不及待地把滑板放下,准备以华丽的姿势冲进去。谁曾想“出师不利”,一上去就摔了个“狗啃泥”,外加四脚朝天。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啊!
我的天哪,这滑板真难玩!
但我不气馁,继续练习。一开始,我慢慢地滑,渐渐地,我能放开胆子了——这儿滑一下,那儿滑一下。哦耶!我已操纵自如了。瞧,滑行的速度也愈来愈快,愈来愈好,可以大显身手了。
时机成熟,比赛也正式拉开序幕。
“预备——跑!”发号令一响,我和小伙伴们便像离弦的箭一样奔向前方,眼看终点就在不远处,我得意扬扬地唱着:胜利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正所谓“大意失荆州”,滑板在一处凹凸不平的地方剧烈摇晃起来,我站不稳摔下去,对着公园里的围观者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哈哈,会不会玩滑板呀?真是丢人现眼!”
“话不能这么说,人家与咱们一见面就行跪拜之礼,实属难得。”
哈哈哈……
四周的讥讽与嘲笑浇灭了我刚燃起的热情,我默默地抱着滑板准备回家。
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试想,如果小作者在周围人的挖苦声中离开,文章戛然而止,结果会怎样?习作肯定会失去它应有的广度、深度,质量也必然大打折扣。庆幸的是,小作者懂得在自己山穷水尽之际,借“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妈妈的“意外”出现,让习作别开生面,另有洞天。请看下文:
“儿子,怎么?就不玩了?”妈妈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旁。
“不了,我不会玩。”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爱迪生说:‘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灰心丧气!如果你连这点挫折都承受不起,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是啊,我这么快就放弃了,的确不像话。
妈妈的话激励了我,我又一次重整旗鼓。一圈,两圈,三圈……不知多少圈,道道滑痕划出我的毅力,让我从中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相信不久的明天,我会战胜滑板,更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习作完美收官!至此,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内涵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读后,确有动人心弦的体验。由此可见,“意外”这一角色的现身给习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锦上添花”之功效。
巧设“意外”是写出优质习作的又一良策!
总之,习作若要好,“佐料”不可少。尝试运用早,效果错不了!
愿在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习作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