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洁
游戏只是解决了学生写作兴趣的问题、写作素材的问题,而要真正形成游戏作文,完成习作教学的任务,还得有适当的作文方面的训练与指导,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习得技能,并不断地巩固这种技能。
游戏作文教学中最怕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时开开心心轰轰烈烈,交流时鸦雀无声,学生结果无话可说,难以下笔,笔者认为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适时定格和有意制造“小冲突”,进行观察、表达等方法的指导。
笔者曾在一次公开课以游戏为载体,执教习作指导课《气球破了》。以两次“气球破了”的游戏为题材,边玩边学,寓教于乐,在游戏中通过适时“定格”和制造“冲突”,指导学生观察游戏中全体同学共同的表现和个别典型的表现。
一、适时定格,让观察更入微
在作文教学《气球破了》的游戏中,笔者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暗含着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的导向作用。在游戏过程中了无痕迹地适时定格,既不打断学生的游戏兴致,又让学生能有的放矢进行观察,真正做到“教师指导在其中”“融导于无形”的境界。
【片段1】
师(在观看课件回顾童年游戏场景后):如果要把游戏的场景写下来,咱们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
师(板书: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大家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留心观察,眼睛看耳朵听用心体会,这样你收获的会更多。
(在下课前课件出示:永久性作业——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
(生齐读)
【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就习作教学有关“观察”这一目标,分别在第一、二、三学段有层次地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学段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观察周围世界并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笔者的定格指导,正是践行课标这一要求。游戏初始,便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有意提醒学生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要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用心体会,从而让学生了解游戏只是一个活动,观察和体会才是重点,不要为游戏而游戏。
【片段2】
师:看来,刚才同学们在游戏中都在眼观四方,耳听八方,那么在刚才第二次游戏气球爆破时,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最仔细的一幕是气球在我同桌椅子上爆破,她突然转过头来,抱紧我,把头埋在我身上,直到老师喊她时,她才坐端正。
师:你留心观察到的是游戏过程中个人的表现。(板书:个人)
师:其他同学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当气球破了时,同学们都垂头丧气,可能大家都叹惜:唉,这次气球爆破有礼物收,怎么我不是幸运儿呀。
师:你观察到的是同伴共同的表现。(板书:整体)
生:我观察到我左边的同学双手一直握成拳头,当气球经过他的座位而没有破时,他拍了几下胸口,呼出一口气。
生:……
【分析】笔者这一次定格指导,既指导个体典型描写,又点拨整体共同描述,引导学生从个人描写到同伴的群体描写,让学生体会以点带面的方法。笔者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对象,并根据所观察到的表情、动作和神态去揣摩对象的心理,这样,经过“观察——思维——描述”的有序训练,不断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片段3】
师:气球越来越大,颜色也越来越浅,你看到了什么?
生1:原本气球像妹妹通红的脸蛋,随着气球越来越膨胀,红晕慢慢地褪去,脸蛋变得白里透红,越来越通透了。
生2:随着同学们的尖叫声越来越大,老师也越使劲地打气,气球大得像个大西瓜摇摇晃晃。
师:气球的变化与同学们的变化息息相关,你观察得真仔细。
【分析】笔者不仅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还引导学生加上自己恰当的想象,调动了多种感官。我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学生习作欠缺素材,实际非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教师是否教会学生如何“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正如“不是没有绚丽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
适时定格指导,教会学生观察和表述的方法,就是在培养学生掌握“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
二、制造冲突,让表达更有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的。但是,要想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却是一件技术活。
在游戏作文课堂中,教师要不着痕迹地创造一个个特点鲜明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全员体验。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入习作状态。
笔者在习作指导课《气球破了》的教学中,以气球在谁的身边爆破,谁就“表演节目”或“奖励礼物”为契机,让学生“动”起来,或“紧张”或“兴奋”,营造一个个特点鲜明的活动场景,尤其在笔者边走边给气球打气,有目的地制造几个“小冲突”,意在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和阐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增添学生表达的趣味。现选择三个情境“出发——行进中稍停——气球爆破”进行阐述。
【片段4:出发】
师(给气球打气前,站在讲台上):老师该从哪里出发?
(生纷纷做往身后躲状)
师: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采访多名学生)
生1:我好紧张,生怕气球经过我这里。
生2:我心中有点期待……
生3:我很害怕……
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你们能不用“紧张”“期待”“害怕”这些词,但是又能表达出你“紧张”“期待”“害怕”的心情吗?比如,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一想到气球如果在我旁边爆了,我要表演节目,我就吓得全身往我同桌身上靠。
生2:当孙老师说“我该往哪里出发”时,眼睛朝我这边望时,我的心跳就加速,仿佛所有同学都在盯着我,时间突然过得很慢。
【分析】在以往我们的习作课上,学生往往直截了当说出当时的感受,比如:我很开心,我高兴极了……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表达,显得空乏干枯。笔者制造“出发前征求意见”的情境,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应,学生纷纷急于表达自我。接着,在说话中,笔者要求学生不用“害怕”“期待”“紧张”这些词而又能表达当时自己那种心情感受和想法,这样的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就想办法用完整的语句表述了当时的真实感受,也增添了游戏中的趣味。
【片段5:行进中稍停】
师(第一次游戏老师一边给气球打气,一边前进,在行进中故意在第一排座位上突然止步):我停在你们这里休息一下,好不好?
生1(双手捂住耳朵):不好!不好!一会气球在我们这里爆,我们就惨了。
生2(不停地挥手):不行,不公平!
师:瞧瞧他们的表现,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第一排的同学脸都通红了,他们觉得气球好像一个倒霉球,都想远离它……
【分析】笔者有意营造“突然止步”的情境,在学生当中引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无意撞击,学生的注意力瞬间更加集中了。在本节作文课中让学生写出片段是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明白什么时候该观察。教师淡化作文课堂的痕迹,将指导自然渗入其中,春风化雨般悄然无声地将习作指导与训练融为一体。
【片段6:气球爆了】
师(采访气球在其座位爆了的同学):刚才“嘭”的一声,气球在你座位爆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怎么这么倒霉,我脑子一片空白,我很担心一会该承担的惩罚——表演一个节目。
师(点击课件“表演节目”):现在,请你上台表演节目吧!(节目内容其实是教师事先安排的,即宣读下一环节的口头作文要求:游戏中,气球不断变化,同学们的表现也在变,哪个环节最难忘,请和同桌交流。)
师:现在你看到了表演节目的内容,你的心情又怎么样?
生:我不害怕了,原来老师要求的表演很简单,我的心跳一下子恢复正常,内心很平静。
师:嗯,你的感受很真实。看来同学们做到了用心体会。
【分析】当气球爆破,师生的聚集点都在于此,这是本节游戏作文教学活动最大的“冲突点”。笔者用采访的形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相机与学生交流互动,激活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中顺畅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在学生说的时候,老师穿插点拨,不断深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梳理学生的语言,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这样有意制造的冲突点,了无痕迹地让学生把游戏体验的内在感受转化成外在的语言,还为最终实现把语言表达转化为文字表达铺垫,从而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融真、趣、实于一体。
三、结语
游戏作文课堂教学是从儿童心理出发,以游戏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素材,激发写作热情。在游戏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定格与制造冲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参与体验,教师引导观察,指导描述,将指导自然渗入其中。教师淡化作文课堂的痕迹,自然而然导入,不让学生产生写作文的心理压力,学生以放松的心情,进入到快乐的习作状态之中。春风化雨般悄然无声地将习作指导与训练融为一体。
游戏作文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体验是深刻的,表达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个性是凸显的。只要我们在开展游戏指导习作时充分考虑策略,游戏一定会让我们的习作教学更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