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对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6-11-28 06:28陈开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陈开民

海南定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定安 571200



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对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陈开民

海南定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定安 571200

目的 探讨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对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巴氯酚治疗,比较2组Fugl-Meyer评分、鲍氏NBNA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NBNA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两项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29/34),高于对照组的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巴氯酚;综合康复训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患者易伴偏瘫出现[1],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的康复治疗经历长期摸索已获得较大进步,并形成规范康复训练方法[2],对促进患者病残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对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MRI或CT证实;(2)为首次动脉系统缺血伴肢体偏瘫;(3)年龄≤70岁;(4)外力帮助下可行走≥10 m;(5)发病时间≤2个月;(6)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严重心、肺、肾疾病者;(2)存在智力障碍或意识障碍者;(3)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伴癫痫者;(5)严重失语以致无法配合康复治疗者;(6)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有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应用史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04—2015-04收治的68例脑卒中伴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9:15,年龄51~70岁,平均(62.9±3.2)岁,病程1~6 a,平均(2.7±0.4)a。对照组男女比例16:18,年龄53~69岁,平均(62.5±3.4)岁,病程1~5 a,平均(2.5±0.3)a。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训练,包括中频电、磁疗、超短波或压力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①中频电疗:使用多功能电脑中频仪,频率2~8 kHz,输出电流0~100 mA,调制频率0~150 Hz,电极置于患者偏瘫肢体下肢屈肌群及上肢伸肌群处,选择功能性电刺激,以可耐受为强度上限,1次/d,20 min/次,连续1个月。②中频磁疗:使用温热磁场治疗仪,于患者患侧肩部放置长方形电极,50 ℃左右剂量输出,1次/d,20 min/次,连续1个月。③超短波疗法:使用立式超短波治疗仪,最大输出功率200 W、输出频率40.68 MHz。于患肩对置2个长方形电极,1次/d,15 min/次,连续1个月。④压力疗法:使用四肢循环治疗仪,2~200 mmHg输出压力,功率26 W。放置气囊于患侧上下肢体,选择中档压力输出,1次/d,18 min/次,连续1个月。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巴氯酚:口服,根据修正Ashworth量表确定患者初始剂量:肌张力≤Ⅰ级为2.5 mg;Ⅱ级为5 mg;≥Ⅲ级为7.5 mg。均饭后服用,3次/d。之后结合患者肌力改善情况调整剂量。降低≤1级,于3 d后每天增加5 mg;降低≥1级,于5 d后每天增加5 mg,两种调整方案最高剂量均为60 mg/d,肌张力恢复到最佳情况后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肢体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4]进行判定,主要包括反射、分离运动等,共33项,最高分66分,评分越高运动障碍越小,肢体运动功能越强。(2)神经功能:具体应用20项鲍氏NBNA评分测定法[5]对患儿神经功能进行判定,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完善。(3)疗效标准:患者肌力改善2级为显效;肌力改善1级为有效;肌力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两项评分均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NBNA评分比较结果,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3%、6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28)。见表2。

表2 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困倦乏力1例,胃肠道不适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8,P=0.076)。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的出现多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引发血管运动功能障碍,以致肢体血液回流受阻,最终导致肢体运动障碍[6]。康复训练可给予患者合适刺激,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以促进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最终提高神经功能,改善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巴氯酚联合康复训练组患者Fugl-Meyer评分、NBNA评分改善幅度更大,肌力改善情况更佳,临床疗效更明显。研究显示[7-8],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正常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受到合适信号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而被激活。但脑卒中后产生反应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较少,自身修复作用无法得到突显。康复训练可为人体提供一种适宜刺激,促进机体神经干细胞的自我修复与更新,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利于预后。脑卒中后机体功能修复需通过神经系统再学习实现,康复训练通过各种持续性、重复性动作唤起神经元记忆[9-10],尽早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早期为代偿敏感期,因而早期康复训练可取得更佳恢复效果。肌张力增高为运动功能恢复的衡量指标之一,肌张力过高会导致随意分离运动受阻,无法完成精细技巧运动[11-12],最终不利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巴氯酚的应用避免因肌张力过高而限制康复锻炼,最大限度避免偏瘫肢体出现异常运动模式,顺利诱导出正常运动模式[13-14],强化康复训练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更强。本文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困倦乏力、胃肠道不适症状均可自行缓解,提示巴氯酚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综上所述,巴氯酚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利于预后,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1] 朱咏梅,张田宁,田千慧,等.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576-579.

[2] 岳童,倪朝民,刘孟,等.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5):353-356.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1 088-1 091.

[4] 万青,吴伟,刘慧华,等.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1):1 026-1 030.

[5] 史俊霞,曾国章.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620-621.

[6] 梁明,窦祖林,王清辉,等.虚拟现实技术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8):592-595.

[7] 庞延红,王政医.中频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肩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24):7 090-7 091.

[8] 周小炫,方云华,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

[9] 孙静.脑卒中偏瘫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4(6):22-23.

[10] 吴霜,张继荣,郑栋华,等.三级康复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2):938-940.

[11] 吴翊馨,姚吴刚,苏胜林,等.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运动疗法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684-685.

[12] 耿宗友,李雪.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57-60.

[13] 翟青,童晓欣.青年缺血性脑卒中112例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3):162-165.

[14] 杨贵青.巴氯酚直肠给药配合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状态的干预效应[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58-59;64.

(收稿2015-11-08)

R743.3

B

1673-5110(2016)20-0114-03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