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平 李燕梅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探讨
张燕平 李燕梅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血压调控,对照组不做调控,比较观察2组入院7 d内的血压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以提高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压变化有其不同的规律,在预后方面,其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均有所差异。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讲,其在发病时血压会增高,如果血压调控,则在24 h内会逐渐下降,从第4天开始稳定;如果无血压调控,则在36 h内会下降,从第5天开始稳定。在预后方面,进行血压调控的患者效果更好,病灶数量更少,因此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血压调控。
脑梗死;血压变化;预后;CSS评分
脑梗死已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其最主要且持久的诱因在于高血压的反复发作。随着世界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有关专家及学者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在一、二级预防中,合理有效的降压治疗能够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频率。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01—2014-01诊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3~87岁,平均(64.17±5.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9~23 h,平均(10.56±4.13)h;住院时间1 d~2个月,平均(28.46±10.07)d;高血压13例,糖尿病11例,脑卒中7例,冠心病12例,房颤7例;在入院时状况方面,有神经功能缺损47例,昏迷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1~83岁,平均(63.26±5.0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7~25 h,平均(11.01±4.47)h;住院时间2 d~2个月,平均(30.02±10.18)d;高血压14例,糖尿病13例,脑卒中10例,冠心病9例,房颤4例;在入院时状况方面,有神经功能缺损46例,昏迷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发病较急;(2)局部病灶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4)无非脑血管性病因。
纳入标准:(1)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且符合以上标准;(2)缺血性脑卒中第1次发作或有过脑卒中病史但本次发病可以自理生活;(3)从发病到入院诊治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4 h。
1.3 方法 对照组不做调控,观察组行血压调控:(1)将入院诊治到出院随访的时间控制在6个月内,根据医学界有关中风的最新研究及临床经验,维持所有患者的收缩压为15.94~23.91 kPa(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为10.62~13.97 kPa。如有高血压必须将其收缩压维持在21.27~23.91 kPa,舒张压维持在13.34~13.92 kPa;如无高血压,必须维持其收缩压在15.94~23.91 kPa,舒张压为10.61~13.34 kPa;如血压正常,可不用采用上述措施,一旦超过,必须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为了降低对脑灌注压和脑血流的影响,本文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针对由于各种刺激引起的暂时性血压升高,可以镇静、止痛、心理安慰等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针对低血压患者,在无确定诱因时可保持其平卧头低位,同时进行吸氧、补液、升压药物治疗等措施,一旦明确病因,必须采取对症治疗,以恢复正常血压[1]。
1.4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分别在发病后不同时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复发情况及死亡情况(使用CSS评分表示)。
2.1 2组入院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2组在入院后不同时间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随访总复发率为8.00%,对照组为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入院后血压变化比较
表2 2组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n(%)]
注:与观察比较,△P<0.05
2.3 2组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病死率4.00%,对照组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病死率比较 [n(%)]
注:与观察比较,△P<0.05
当前国际国内关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众多,但均未达成一致,针对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是否有过调控,怎样进行调控,依然存在较大空白,尤其是比较研究[2-3]。
本文回顾性分析发现,2组血压变化有其不同的规律,即在发病时血压会增高,如行血压调控,则在24 h内会逐渐下降,从第4天开始稳定;如无行血压调控,则在36 h内会下降,从第5天开始稳定。在预后方面,进行血压调控的患者效果更好,病灶数量更少,因此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血压调控。
[1] 朱纪楼.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其远期预后的相关性[J]安徽医药,2014,18(10):1 928-1 930.
[2] 丁荣椿,李琦,尹九元.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J].江西医药,2014,49(11):1 236-1 238.
[3] 姜剩勇,谭兴春.急性期脑出血血压水平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27-28.
(收稿2015-10-24)
R743.33
B
1673-5110(2016)20-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