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历史的角度浅谈翻译
李沛霖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人类历史长久以来的发展和演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翻译作一阐述。首先,笔者主要从促进交流、传承文明、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其次,笔者以社会因素,译者主体因素以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为据点,以期阐明翻译的历史局限性;最后,结合上述内容,笔者将翻译与历史的关系概括为翻译中的历史,历史中的翻译,并提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翻译;历史;价值;局限性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全面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兴衰成败和曲折演变,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翻译所涉及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译者主体因素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翻译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历史局限性,时下大热的名著重译现象便是鲜活的例证。
翻译因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是岁月长河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具有珍贵且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搭建交流桥梁,推动历史发展。翻译对历史和社会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其交际性。在跨文化的语际翻译之外,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不同,语内翻译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一种内在丰富,是本民族文化得以在时间上不断延续的有力保证。【1】正是凭借这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交际性,翻译在不同民族及同一种族的前人和后代之间搭起一座座交流的桥梁,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类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推动历史的发展。
(二)传承人类文明,助力文化复兴。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在引进和介绍外来文化,输出和宣扬本土文化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2】而纵观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文化复兴,也都伴随着翻译的高潮。【3】可见,翻译不仅能够实现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妥善传承人类文明,为异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人类智慧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三)传播先进思想,促进社会变革。除了助力文化复兴,翻译对社会的推动力还在于译介优秀著作,传播先进思想,进而声援重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成功译介和广泛传播便充分说明了翻译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4】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赋予翻译重大的历史使命,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作品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此外,译者的翻译观念,翻译动机等也使得翻译颇具个性色彩,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使得翻译带有了某种程度的历史局限性。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开放程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国门,我国的翻译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由此可见,特定时期社会的开放程度与翻译行业的兴衰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社会的政治因素。尽管影响翻译取材的因素有很多,如翻译动机,文化需求以及审美习惯等,但政治因素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5】其次,在翻译策略的选取上,为顺应主流意识形态,译员对可能引起舆论争议的内容或加以删除,或进行淡化;若有政治宣传的必要,译员亦会竭尽渲染之能事,甚至无中生有地添加内容,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6】此外,政治因素还会影响到翻译的评价体系和译作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这些都为翻译的历史局限性增添了极其浓重的政治色彩。
3.社会的文化需求。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从某种程度来看是对文本生命的延续。一部译作能否与译入语国家的文化环境相融合,为译入语本土读者接受并认可,除了有赖于高质量的翻译外,还取决于原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观念是否相符,译入语社会是否有相应的文化需求等因素。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而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是翻译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
(二)译者主体因素的影响。
1.译者的翻译动机。冯芳认为,翻译动机在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它是翻译活动的根基,促使翻译达到预期的目的。【7】译者的翻译动机既受制于时代环境,又掺杂着译者自身的考量和取舍,是体现社会因素和译者主体性因素的重要部分,也是翻译历史局限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译者的翻译观念。译者的翻译观念是指译者对翻译活动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它不仅影响译者处理翻译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触动译者的翻译态度和翻译价值观。
(三)语言本身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语言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异化翻译策略的创造性利用等都为特定民族的本土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和多元。翻译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息转换活动,而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的不断演变和丰富,为翻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在无形中造就了翻译的历史局限性。
笔者结合所研读的文献及自身从事翻译实践的感受,认为可将翻译和历史的关系概括为翻译中的历史,历史中的翻译。翻译中的历史是指我们可以从人类的翻译活动去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历史中的翻译则极言翻译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强调翻译是以整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为依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翻译和历史就像两条并行的轨道,齐头并进,守望相助。从历史的角度浅谈翻译,就是将翻译置于历史的情境下去分析,强调从时代发展和演变的视角来阐释这一历史悠久的社会活动,剖析翻译在岁月长河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和由此衍生的多重价值。当然,历史在赋予翻译重大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翻译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广大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和历史的关系。
[1][3][8] 许钧. 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220,153.
[2] 张群星. 译者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123-125.
[4]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5.
[5][6] 李明喜,叶琳. 论政治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 长沙大学学报,2005,01:88-91.
[7] 冯芳. 论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过程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3,15:150.
H315
A
1671-864X(2016)11-0051-01
李沛霖(1993—),女,汉族,甘肃省通渭县人,翻译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