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枝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2)
民族传统体育视野下黔北傩戏发展研究①
王宗枝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2)
黔北傩戏是盛行于黔北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它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体育价值,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对傩戏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 傩戏 发展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在傩戏表演过程中所跳的各种舞蹈即为傩舞,它是一种富含宗教、戏曲、体育、音乐等诸多文化元素的舞蹈表演,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和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之后,傩戏的祭祀功能也有所转化,多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现。可见,傩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进。黔北傩戏作为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已有学者对其从哲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过研究,该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视角对其发展进行阐述。
1.1 基本情况
黔北自古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因此,傩戏较少受到外来干扰,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因而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和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是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的重要基地。其傩戏唱念坐打、敬娱结合,原始宗教祭祀特点强,因其具有时间长、流派多、内容丰富、传播区域广,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特点而引人注目[1]。黔北傩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道真、务川、湄潭、桐梓等地,据调查,主要从事傩活动的坛班道真有50多个、务川30多个、湄潭20多个[2],其他地区也有傩活动,相信坛班也存在。不过,相比以前,傩戏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仅以素有“傩戏王国”的道真为例,“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 000余人。每到寒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3]傩戏作为黔北地区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神的力量逐渐被科学所淡化,人们在经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等大背景下,傩戏表演的社会基础和需求程度逐渐受到削弱。因此,如今的村村寨寨很少举行祭祀活动,傩戏演出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只有等到过年过节时,才会偶尔唱几出傩戏增加一些节日气氛。
1.2 存在的问题
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黔北地区的傩戏表演主要由相关研究机构或政府组织,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展示,原有的宗教祭祀、祈求平安等功能已逐渐丧失。比如:黔北傩文化研究会和傩戏艺术团每逢过年过节和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都会在各个乡镇进行义务演出,而前来观看的观众大都抱着看热闹或是了解文化的态度,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傩戏,开展状况并不乐观。
表演动机现实而脆弱。在黔北地区,傩戏主要盛行于乡间,一般是哪家“闹鬼”,或者需要求神祈福等就会请专门的傩班队伍来进行表演,通过傩戏表演,傩班通常都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很多加入傩班进行傩戏表演的演员,部分是因为信仰傩戏、喜欢傩戏,更多的则是为了在务农之余,通过傩戏表演赚取一定的费用。当这些演员的家庭经济水平提高、搬离农村或者农活较忙时,其参加傩戏表演活动的动机也就会减弱,参与表演活动的时间、次数也会减少。
演出人员老龄化严重。黔北傩戏的演员大多是农民,他们年龄一般是在50岁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0岁的高龄。傩戏表演活动范围与规模小,表演次数不多,他们很难通过傩戏表演来维持生计,很大一部分人逐渐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务工。
总体上,黔北傩戏参与人员较以往大为减少,存在后继无人的现象;傩戏活动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参与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傩戏发展的障碍。
当前,黔北傩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它具有宗教祭祀、酬神还愿功能,其娱神娱人的表演从另外一种视角上也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体育功能。
(1)健身功能。傩舞的运动形式基本为走和跳,但绝不局限于脚下的运动,更是一种全身的运动方式 。傩舞的步伐时而狂热、时而轻快、时而深情、时而奔放,使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它的旋律也是很有讲究的,与现代舞的“蹦擦擦”不同的是,傩舞用的“咚咚锵”。然而节拍上基本一致。傩舞里的很多节目都可以用现代舞的音乐代替。如,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八仙上寿等都可以用迪斯科、慢四等进行伴奏。跳舞者随着音乐的伴奏,全身的关节、肌肉和韧带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达到了健身的效果。
(2)健心娱心功能。傩舞具有较强的娱人性和健身性,在运动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身心得到愉悦。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人们调节心理的情感就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大家聚在一起进行舞蹈,在舞蹈的过程中,大家积极主动地追求个性自由和享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引导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从而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达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傩舞逐渐由娱神向娱人和健身转变。人们内心所沉积下来的烦恼、痛苦、沉闷都可以在如痴如狂的运动中得到释放。在运动中可以使人们变得相互团结、相互欣赏、相互理解。通过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使人身心愉悦。在运动的过程中,巨大的群体力量能深深地让每一位参与者,使之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3)人文教化功能。傩舞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类民俗体育活动中,接受这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与感化。傩舞能使家庭和睦、邻居之间团结,同时还能缓解疲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把傩舞改编为广场舞,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对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普及与教育。学校也可以把傩舞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很好地传承和发扬。
黔北傩戏作为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黔北人民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和保护给黔北傩舞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对黔北傩戏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该文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谈谈其发展对策。
(1)挖掘和开发傩戏的其他功能。难戏活动中体现的功能有多个方面,之前一直是发挥着它的“娱神”功能。随着科学发展,人类认识的逐渐提高,鬼神观念已经成为迷信,不过这也并不代表傩戏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傩戏的功能丰富多样,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比如:有关傩活动中的音乐功能、傩舞傩仪中的体育健身功能、傩面具及其傩活动中衣服中所体现的美术绘画功能等。
(2)培养专业的人才。傩戏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相关方面的人才,不管是傩戏活动中的制作编排人员、还是与之配套相关的傩活动开发人才,都要有专职专业人员来进行运作,也只有解决了发展中的人才危机才能有进一步获得长远发展。
(3)管理投入应该加大力度。科学的管理是傩戏未来发展健康的保障,有效的资金投入是傩戏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傩戏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政府组织、专业化的队伍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傩舞中来。政府可以借助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傩舞表演比赛,以比赛促进演出、以比赛来宣传。
(4)从学校教育和社会体育入手。从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着手,可以通过把傩戏中的傩舞改编为喜闻乐见的广播体操的形式让中小学生进行操练,这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假体的功效,也能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另外,社区体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合理编排设计广场舞,把傩戏中的经典动作融入到广场舞中,这同样既可以达到健身目的,又可以促进傩文化发展传播功效。另外,可以结合黔北旅游业,促进傩戏更好地发展。近年来黔北旅游业发展迅速,傩文化可以借此机会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
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继承需要行动,发展更需要行动,只有把继承与发展落实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个项目中,才能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希望,黔北傩戏未来的发展亦然。
[1]吴德盛.黔北傩戏神谱的特点[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2):142-146.
[2]刘丽.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道真程均坛班考察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3):142-147.
[3]冉文玉.道真傩文化概论[C]//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uo Opera in Northern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ang Zongzhi
(Zunyi Normal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Zunyi Guizhou, 563002, China)
Nuo Opera is a folk sacrificial activity prevalent in northern Guizhou. It has high religious, artistic value and certain sports value. It analyzes and studies Nuo opera from the angl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value of sports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Traditional sports; Nuo opera; Development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220
G80-05
A
2095-2813(2016)12(b)-0220-02
王宗枝(1976—),女,贵州仁怀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