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2016-11-28 15:01胡永红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复杂性竞技理论

胡永红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运动训练学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困境与创新

胡永红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复杂性科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超越于传统的简单性科学的新的科学范式和思维模式,为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水平并为运动训练实践绩效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探讨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当前的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结论: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复杂性研究不足、理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理论研究对复杂系统运动训练实践指导价值有限等困境;2)要突破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困境,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敢于、善于提出科学问题,应加强自主性理论创新和运动训练制度创新,加强运动训练的大数据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实现其创新发展。

复杂性科学;运动训练;理论;困境;创新

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从原苏联、东德等国家引进了运动训练理论且在结合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了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对我国的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竞技体育发展格局的日益多元,传统的训练理论在剖析、解读和预测某些实践问题时“张力不足”,如传统的周期理论不能有效解释高水平运动员“一年多赛”的训练组成;甚至某些经典理论也受到挑战,例如,有研究通过对板块训练理论和分期训练理论的比较,得出了“板块理论在促成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确保赛中正常发挥等方面有不足之处,分期训练理论在安排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勃发出新的活力,而且更优越于前者”[1]的结论。运动训练学有关理论在阐述竞技能力及其各项组成时,只在揭示各项能力的组成及其训练时有见地,而难以科学解释其相互关系。此外,如何根据竞赛任务合理安排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及训练课,不同的运动负荷结构在不同的训练周期中如何安排和优化,运动训练疲劳产生的内在机制究竟如何,周期训练如何适应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与技术训练孰重孰轻,如何科学处理同属核心体能的力量、速度与耐力的训练关系,如何处理专项、功能训练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但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科学化、明朗化。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引发了作者对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发展的考虑。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由以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我国基础大项乃至整个中国竞技体育的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训练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已不可回避。

可以说,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系统,运动训练的过程涉及到了诸多的人、事、物、态度、情感、交往等可控和不可控因素。而运动训练理论能否对运动训练的复杂性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预见,是判断运动训练理论适用性的重要判据。在简单范式视域下的运动训练有关理论中,运动成绩或竞技能力被分解为诸多可训练要素,训练效果被线性地认为是训练要素的加和,将线性因果关系当成运动训练设计的重要依据[2]。这种研究范式和思路其实并不能适切运动训练的实践。按照复杂性研究范式的理解,运动成绩或竞技能力的整体性是以其构成要素的结构而存在,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关系,不满足于要素的简单加和性。运动成绩或竞技能力整体性是其构成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性效应。运动训练实践的复杂性迫使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必须重新选择科学范式。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复杂系统作为焦点,并以发现各种现象本质规律为己任的交叉学科,也反映了一种着眼于未来的以整体论、非线性和复杂性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的思维模式[3]。而复杂性研究范式是指在复杂性科学的指引下,运用复杂性思维模式,对考察对象进行整体性、非线性的全方位的研究。在运动训练学领域运用复杂性研究范式,能够为深刻揭示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提高的复杂机制和行为逻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客观地说,不管是为了提高竞技能力抑或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其整体无不具有涌现性,这是理解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一个新角度: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组分的结构、功能、发展的内在机理如何?涌现性获得依赖于各组成部分何种相互关联?训练效应与机体自适应怎样方可获得协同?诸如此类。以上训练中的问题,无不需要运动训练理论去研究和揭示[2]。虽然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复杂性研究刚刚开始,但理论研究的突破在很大意义上离不开研究方法的突破。同样,运动训练理论的跨越式发展也离不开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基于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科学研究的发展创新途径、特点等事实进行剖析与探幽,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范式。因为在既有训练理论视域下,高水平训练中的超常情况似乎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解释[2]。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发展可能正促使着一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变革,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鲜活的运动训练实践发展变化须臾不能分离,运动训练理论也必须践行从“解释训练”到“影响训练”、“指导训练”的升华。

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前者而言,以“复杂性科学”、“运动训练理论困境”、“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等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了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近200篇。通过对文献的泛读和精读,汲取了其有益成分,为完成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就后者而言,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直至得出结论。总体来说,拟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困境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结合复杂科学相关理论,提出发展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思路和策略,为提高运动训练理论水平和运动训练理论创新能力,直至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绩效提供参考。

1 运动训练及其理论的复杂性

复杂性思维是近几十年逐渐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新的思维方式,是对近现代以来人们认识世界的简单性思维的超越。由前文可知,传统简单思维下的运动训练理论正逐渐暴露出不足,在训练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逐渐削弱。因为运动训练系统与运动员、教练员、领队等人员因素及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文化、家庭等外部世界联系密切,还涉及到深层次的个体化的人的精神、思想的联系。按照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这些要素及其联系无不具有复杂性特点,无不对运动训练实际效果产生影响。同样,复杂性理论和方法将为运动训练学理论进步提供一种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目前来看,运动训练理论的复杂性主要可能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非线性。运动训练是多维度、错综复杂的系统,内涵诸多隐性因素以及教练员、运动员、训练计划等显性因素,每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使训练结果发生非因果关系的变化;2)非整合性。运动训练的整体功能不会等于部分之和;3)系统性。运动训练和自然、教育、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发生联系,应将其置于复杂系统中综合考量;4)开放性。运动训练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大系统,与其运行环境时刻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所以,只有让训练对象在非平衡状态下,在运动和发展的环境下,在开放性的大背景中,才可较好地产生有序的自组织结构[3];5)训练关系的复杂性。在运动训练复杂、动态的系统中,影响运动训练的因素有生理、心理、生物、社会、训练、竞赛、实践、思维、环境、监控反馈等多方面。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复杂的动态网络结构关系。

2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中的困境——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认识

2.1复杂性研究比较匮乏 回顾历史,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经历了引进、系统化、拓展的演进过程,方法论上以简单性、还原论范式为主导,对复杂性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训练主体——运动员的复杂性生物系统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例如,将竞技能力分解还原为若干要素,认为竞技能力提高是各要素的线性叠加;或者仅凭血乳酸指标判定训练的强度状态,认为单个代谢指标可以反映系统的完整状态;或者将竞技能力的结构分解为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单一看待各项能力的重要作用,采取相对独立的训练方法,并以此作为竞技能力存在和提升的微观基础,将竞技能力机械地确定为各个能力之和[2]。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界出现了众多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对体育学(包括运动训练学)的不同内容和角度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1)研究成果之间相互独立,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成因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未能有效整合和集约各种研究成果。2)现有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是以该理论去解释运动训练中的问题的一般特点,深度不够,缺少对运动训练中的复杂因素进行系统的理论解析和实证研究,少有研究涉及运动训练中的内在机理、机制。例如,线性地将运动成绩或竞技能力分解还原为各个可训练要素,将训练效果理解为各种训练要素的简单线性加和。可以说,基于复杂理论下的研究,目前在运动训练学研究上未获得实质性突破,未能产生标志性成果[4]。

2.2“学着说”的研究比较多见,“接着说”、“自己说”的研究短缺 运动训练理论引入我国虽然历时已久,但其主体框架和主要思想大部分仍然沿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说教,未能产生质的飞跃。当前,运动训练实践产生许多新的变化,运动训练理论在高水平训练中涌现出来的新的、复杂性问题面前,显得语焉不详、解释乏力、预见不明。

长期以来,因为缺乏开放的研究氛围,鲜有前瞻性好、系统性强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得到引进和传播,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实证和交叉研究成分不多,实证信息的积累和系统集成的创新性研究比较匮乏[3]。为此,难以提出先进的、应用性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也很难在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始终处于“学着说”的状态,未能“接着说”,更缺乏“自己说”的成果[3]。这种现状导致处于实践层面的教练员多数成为国外的训练方法的拥趸者甚至简单模仿者,而未能获得对其内在机理机制和规律的掌握,对运动训练发展趋势和需求判断不明朗。

2.3理性研究多于应用型研究,理论研究对复杂系统运动训练实践指导价值有限 科学的理论研究应该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对运动训练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的价值和作用。运动训练是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其健康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理论的科学指导。目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更多的是用简单线性思维,侧重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规律、特征和方法的研究,以定性的理论(概念)体系来解读运动训练丰富多彩的实践场景,试图以某些固定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开放、多变的运动训练实践。但是由于没有明晰模型的操作程序、步骤等,也忽视了运动训练实践的复杂多变性[2],使得“看上去很美”的模型接不了“地气”。所以,如何提升运动训练学中的“概念”、“模型”等理论体系的可操作和可观测性,提升其应用的范围和程度,这是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我们应当以训练实践需求为导向,在复杂性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强化竞技能力及监控的研究与应用[5]。

3 实现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创新的路径

3.1树立问题意识,提出科学问题是创新训练理论的重要逻辑起点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引导科学研究不断前进

的重要推动力。要提高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研究者必须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将运动训练系统看成复杂系统,从各个角度考量其研究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训练的实践科学问题,包括训练学、竞赛、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必须将训练实践的科学问题确定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之一,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当前,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有诸多矛盾值得关注,例如,强烈的运动训练实践科学化的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理论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训练规律科学把握的需要与基础性、包摄性、迁移性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竞技项目训练的高效性需要与科学训练方法体系缺失的矛盾;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的需要与训练过程结构配置合理性不足的矛盾等。另外,练赛组织的规律性、练赛过程结构的规律性、练赛环境的规律性、训练方法手段组合配置的规律性、运动负荷与快速恢复的规律性等实践问题都有待得到科学解释。而要科学解释这些问题,必须以联系、开放、动态发展的复杂性思维进行。

3.2加强自主性理论创新 科学性强、适切性广的运动训练理论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得益于“举国体制”、依赖于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学着走”,鲜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此,应改变运动成绩的增长模式,让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自主性创新起到应有的作用;充分考虑现有竞技资源优势,全盘综合考虑和运动训练相关的各种因素,加强对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成功的发展规律、基本路径、基本原理与内在机制等的自主性研究。此外,还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队)优秀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竞技能力有序协调发展与训练过程结构合理适配、运动负荷、机体恢复与竞技能力增长模式等展开系统研究[2]。同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证研究比重,让理论研究指导训练实践,让训练实践反馈于理论研究。

3.3加强运动训练制度创新,为训练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运动训练是由运动训练实践、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良好竞技状态的获得和优异竞赛成绩的取得。而运动训练创新是以提高竞技能力和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实现主体认识更新、训练管理制度创新、训练新技术和手段的创生等诸多活动的有机综合。长期以来,阻碍我国运动训练创新的主要问题包括:教练员的创新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发挥和明确,重条块分割的技术、战术、心理、体能等的独立训练而忽视有机整合的整体训练,忽视训练理念更新,这些情况制约了其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另外,教练员有效知识存量少、知识构成不完善等影响了其训练创新,并且运动训练操作层次的技术创新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有待加强。

依照复杂性思维的考量,运动训练系统的创新可以包括训练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主体认识创新等不同层面的内容。其中:1)运动训练制度创新是改进和完善运动训练的显性制度文化,蕴含优秀的隐性制度文化,处于创新体系的中间层;2)运动技术创新指不同主体通过变革和优化运动技术的时空结构、序列方式,改进和提高运动技术,是创新系统的外显层;3)运动训练过程创新指以提高训练效率为目的,对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训练反馈体系的调整;4)主体的认识创新居于整个运动训练创新系统的核心位置,主要是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等各种主体对运动训练相关事项的认识水平的更新。4个层次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作用,使运动训练效率和运动训练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3.4树立复杂性思维模式,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1)从还原思维走向整体思维。传统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以还原论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模式,将运动员的整体能力人为地分解为若干个要素,再按照要素去分解、开展单项训练。各个要素之间无主次层级之分,也鲜有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指标很多很细,但是也远离了对训练整体的把握。所以,应该突破还原论的运动训练思维模式,而走向整体论。2)从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在复杂的运动训练非线性系统中,采用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可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认识、说明、预测运动训练行为和结果,增加运动训练的科学性[6]。

3.5加强运动训练的大数据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资源发展理论 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传统小数据时代的运动训练科学领域,运动训练整体被线性地分解为若干组分,在有限、少量数据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演绎,以期通过探寻数据间的粗放的因果关系来解读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大数据时代,运动训练研究应当呈现出数据的海量、迅疾、多维、全面、集约、不确定性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特点主要源于运动训练的复杂性。大数据的运动训练研究,就是以复杂性研究为理论基石,对运动训练系统的内在机制、特征、关系及其原理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可加深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整体理解,能使人们更加接近运动训练的客观实际,消除主观色彩。因此,运动训练大数据面临的科学问题本质可能即为运动训练的复杂性问题。

要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工作:1)树立多角度的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视角。突破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生物学单一模式结构,发展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系统的新模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获取训练信息。2)突破运动训练科研对象的实体化,实现其关系化。实体对象,即将运动训练的各种信息看成是独立单元,片面、孤立地对待。例如,将篮球等同场对抗性项目的训练中的集体和对抗训练,分解为分割、单一的非对抗个人练习;或人为割裂各项竞技因素,以单项的形式分别进行体能、技能等训练,并以围度、肺活量、速度、心率、摄氧能力、力量等指标反映球员的竞技能力等[7]。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训练效果,但是发展空间不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运动训练,既考虑实体因素,更考虑关系因素,考虑构成运动训练的各种要素及其本身的关系。分析结果更准确快捷,而且没有主观性因素。3)在研究方法手段方面,从抽样研究走向全数据研究。当前的运动训练主要是“经验+理论”的产物,在运动训练的预测不准确、过程调控不到位,及运动性疲劳等的产生和恢复等复杂性问题面前,这种研究方式面临挑战。大数据科学研究推动了一种“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发展,它以数据为中心,分析数据的相关性,从传统的理论驱动、归因型模式转向数据驱动、探索型模式,通过尽可能多地搜集人体运动的各种信息[7],藉此考虑理论假设,可能更适切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也更适合复杂的运动训练科学现象的需要。

4 结 语

运动训练学的复杂性特征,是一种客观事实。正确地认识这种事实,对于正确了解运动训练发展规律,科学把握运动训练学发展动态和趋势乃至提高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复杂性研究比较匮乏、原创性与自主创新性研究比较短缺、理论研究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价值不足等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运动训练学术界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合理提出科学问题,加强自主性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树立复杂性思维模式,加强运动训练的大数据研究。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整体的、非线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思维模式去考察整个我国的运动训练实践。

[1] 马祥海.对板块训练理论合理性的质疑——兼驳传统分期理论过时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8):140-144.

[2] 李宝泉,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惑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39-144.

[3] 杜长亮,李少丹.复杂性科学视野下运动训练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141-144.

[4] 张春合.体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及关系辨析——基于还原论与复杂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397-403.

[5] 李端英,李捷,李稚,等.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方法论范式研究[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1654-1655.

[6] 仇乃民,李少丹.复杂性思维视域中的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反思与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513-518.

[7] 仇乃民,李少丹.走向大数据时代的运动训练科学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6):541-545.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Innovation of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cience

HU Yong-h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The complex science is a new science paradigm and thinking mode that has risen in recent decades and been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imple scienc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sports training theory in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so as to giv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erformance. Research conclusion: 1)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ere existed such dilemmas as shortcoming of the complex science research, weakness of the independent theor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limited value of the guide from the theory research to the sports training practice. 2)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et up problem ideas and be dare to and be good at put out science problems, to strengthen the autonomy theory innovation and the sports train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big data research of the sports training and utiliz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of the big date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in China.

complex scienc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dilemma; innovation

G808

A

1004 - 7662(2016 )04- 0058-05

2016-03-16

胡永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复杂性竞技理论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坚持理论创新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复杂性背后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