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荣海,刘万鹏
(黑龙江工程学院 公共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撑橇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臧荣海,刘万鹏
(黑龙江工程学院 公共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150050)
撑橇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具备较高的研究意义,承载着使传统体育发扬光大的积极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东北三省高校开展撑橇课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公选课受气候影响较大,体育活动场地、器材条件略有不足,体育课运动项目明显匮乏。而开展撑橇课程具备完整的理论基础,具有传统丰富的文化底蕴,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加强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健身热情,丰富冬季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因此开展撑撬运动是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课的发展必需。
东北;高校;撑橇;可行性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冬季冰雪期长,气温低,户外运动项目有限。高校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外在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根据地域和气候等因素不同,因地制宜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1]。针对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高校体育课程并不是要一味的规避户外运动项目,反而应进一步开发大学生所喜爱的冬季户外运动项目,一方面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提高其御寒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2]。这一理念完全符合本土体育的教学理论,即鼓励各高校开发本校学生喜欢的本土体育教学项目。而在具体应用中,笔者结合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特点和撑橇运动的创新发展,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黑龙江省高校冬季开展撑橇课的可行性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提高冬季体育教学的质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弘扬传统特色的冰雪项目。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庆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及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男生有1 000名,女生7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过程中,作者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橇类运动、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等方面的文献、期刊与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现状和撑橇运动在高校发展现状为调查内容,并且制定了调查问卷, 6位有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时打分均为10分。之后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黑龙江省10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发问卷1 744份,回收1 718份,1 700份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并对资料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并且运用再测法,相隔一段时间后,进行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两次问卷结果的稳定系数为0.81。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1.2.4访谈法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高校的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访谈,与撑橇运动专家访谈,就本研究的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可行性、必要性、具体推广细节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黑龙江省各高校的体育教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又根据地域和气候,按室外温度大致分为两个教学阶段[3],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此时日平均气温低于0℃,最低可达零下30℃,为冬季体育教学阶段。为了解研究对象在这一阶段体育课程具体执行情况,针对各高校情况、场馆设施、体育教学、体育经费、运动项目、学生主观因素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1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现状
2.1.1课程开设
高校冬季的体育课室内项目较多,室外项目普遍为跑步与足球,比较能够体现北方特色的冰雪运动项目占少数,并且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室外项目较少,甚至存在不能保障学生参与的问题[4]。调查的各高校中冰雪项目以速度滑冰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冰球课程,但是整个冰雪教学课程呈现内容单一的趋势,导致63.7%的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针对现行的体育课形式,只有24.0%的学生表示喜欢,而63.0%不喜欢,剩余1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需要提供冬季室外体育课程氛围,激发学生冬季室外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2.1.2学生内在因素分析(主观因素)
调查中发现20.7%的学生因为天冷不愿意参加体育教学,77%的男生则对室外运动项目更感兴趣,83%的女生喜欢室内体育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关于室内课与室外课差异性的调查,熟悉室内运动项目和室外运动项目对身体影响差异的学生仅占9.0%,了解室内锻炼与室外锻炼相关知识与区别的学生有41.0%,50.0%的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认知,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5]。大部分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和认知存在盲点,对冬季室外体育锻炼有消极态度,需要进一步普及。
针对室外课程,考虑到室外寒冷,要求减少室外单次课时间的学生占26%,认为需要开展多样有趣味的室外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的学生占74%。由此可见,冬季体育教学的关键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项目[6]。学生对户外运动不积极的原因之一是对相关项目的安全性存在疑虑,14.5%认为一些运动项目不安全,容易受伤,拒绝参加,甚至是逃避这项课程。对室外教学项目相关安全知识缺乏了解,也是室外课不活跃的因素之一[7]。因此,在推广一些运动项目时,教育教学内容融入该项目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加强安全教育,打消学生安全疑虑,确保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消除意外伤害的事故。
2.1.3专家访谈分析
对抽选高校体育部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主要调查了体育教学管理情况、体育教学设施情况、体育教学资金投入情况、教材大纲的执行情况、体育项目多样化情况等。通过访谈发现,体育设施不完备的占多数,大部分高校冬季体育课资金投入也不大,各高校体育课的开展情况良好[8],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把握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这一宗旨,而且访谈的专家包括高校的体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对撑橇课程的开展持支持与欢迎态度,认为撑橇运动是对传统橇类运动的改良与提高,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能够丰富冬季体育教学项目,促进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其集体意识,有利于各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2.2撑橇运动在高校推广现状
目前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已经建立撑橇协会,并且积极参加黑龙江省撑橇锦标赛,尤其是2013年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举行的,由黑龙江省体育局主办,黑龙江撑橇运动协会承办的黑龙江省第三届撑橇锦标赛[9],在各高校中产生了积极而热烈反响,大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可在冬季体育课中开展撑橇运动的占89.6%。显然撑橇运动这一新兴的项目,顺应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也是激活当前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必要因素。
3.1高校冬季体育课引入撑橇运动的原因分析
撑橇运动在外观结构、滑行原理、场地要求、价格、安全性等方面与国际流行的卧式橇、无舵橇、有舵橇三大橇类运动不同。尤其是国际三大橇类运动对冰面要求严格,造价昂贵。而撑橇运动性价比高、安全系数高,对冰面要求不高。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期比较长[10],撑橇运动能给各高校冰雪运动带来新的血液与特色,改变以速度滑冰为单一主流的现状,丰富冰雪体育课程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户外课程项目。
3.1.1撑橇运动对高校体育课校本课程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对各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每年进入冬季教学阶段,大部分高校都会投入相当多的经费进行冰场的建设、维护和保养,各高校的冰场保障了撑橇运动的推广、教学和竞赛[11]。作为东北高校的校本课程,高效、充分地利用冰场资源,充分发展撑橇运动,推动北方校本课程地顺利进行,体现了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特色。
3.1.2撑橇运动对高校冬季体育课教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黑龙江省冬季体育教学内容制定上[12],各高校很明显的将重点放在速度滑冰这一项目上,甚至成为冰雪运动人才输出基地。但是对于热衷追逐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单一,缺乏新颖性。而撑橇运动的推广,则丰富了冬季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自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教学组织上,撑橇课程的引入能够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的僵局[13],促进教师在教学组织方法上和教学思维的创新。撑橇运动的引入能够更加发挥班级授课制模式的优势,长期一起上课的学生,交流沟通障碍较少,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考核上,撑橇运动引入高校冬季教学,能够使冬季体育教学考核的应用更加接近它的初衷[14]。体育考核的初衷是利用考核的职能和信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自我评定、自我调整和终身体育的概念。而撑橇课程的考核机制,能够保持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起点差异和机能差异,强调学生的进步幅度。
3.1.3撑橇运动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开展撑橇课程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该项运动,并且能够积极参与[15]。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展撑橇课的最大优势。撑橇运动作为传统项目,传承它具有较高的价值,在高校体育锻炼中吸收和引进这一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一方面学生在撑橇运动中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一方面撑橇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
3.1.4撑橇运动自身理论基础和优势
撑橇运动是以撑橇及其无形资产为核心,是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冰爬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即与撑橇相关的比赛活动为撑橇运动,是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战略性新兴体育产业。撑橇运动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体育新项目,作为一项全新的橇类运动,具备完整的理论基础。
撑橇作为一个全新的冰上竞技设施,采用坐姿滑乘,双臂持百齿杆撑滑,脚力控制转向舵,及时改变方向。手脚配合、操作灵活,滑行速度是传统橇的三倍。撑橇的稳定、灵活和维护保证了高速滑行、转向灵活性制动的高效和安全。
场地规划细化到室外场地规划和室内场地规划。室外场地规划主要是越野竞速赛的直道赛和“s”型赛道越野赛、越野接力竞速赛、极限越野竞速赛的场地规划,室内场地规划包括场地竞速赛的环形场地赛和直道赛、室内撑橇接力赛的场地规划。撑橇运动场地涉及的一级冰面、二级冰面、三级冰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包括使用季节、冰面平整度、冰面温度、冰面厚度等等。
3.2撑橇课程推广建议
3.2.1加强重视,加大撑橇教学投入
在地域气候等先天优势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上营造撑橇课推广的良好氛围,领导观念上加强重视,经济基础上加大投入,提高撑橇教学的授课条件,完善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16]。国家不断增加各高校教育经费、高校领导主抓主干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重视撑橇课这一新兴的公共教育资源,并且在进行基本的器材场馆建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后续投入,全面推进撑橇课程的推广工作,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其朝着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2.2健全授课制度,促进发展
撑橇运动已经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而撑橇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授课教学制度。首先在根据学生的特点、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撑橇教学目标划分为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17]。课程内容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课程考核制度充分考虑学生冰雪技能基础、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撑橇技能的进步幅度出发,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水平。
3.2.3加强撑橇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撑橇课程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教师执行,高校体育教师是实现撑橇课目标的奠基者,需要具备撑橇运动的技能、设计课程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师在撑橇技能上需要做到身体力行,从无到有,更新知识观念,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从理论认知上升到实践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师资培训,对已有的撑橇活动进行实地学习和观察,建立撑橇运动的教授过程、教学组织方法,从而科学地设计撑橇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快撑橇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与推广。
3.2.4加强学生撑橇理论教育
加强对学生撑橇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普及与教育,是撑橇运动推广的基础。首先,对学生的理论普及形式可以是传统课堂、撑橇俱乐部等方式,结合网络和书籍等媒介,将理论教学的部分充分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更加形象、生动、有趣、有效。其次,对学生开展撑橇运动过程中涉及的安全保护教育培训。体育运动风险不可避免,保障学生的安全利益是首要,培养学生安全常识和意识,促进撑橇课在高校安全健康的推广。
黑龙江省冬季降雪量大,具有丰富的冰雪运动资源,在寒冷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确实存在不利因素, 但是在室外气温较低条件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室内体育锻炼完全达不到的效果。基于黑龙江省地域特征和冰雪特色,学生参与室外体育课的渴望还是比较高的,开展多样性的室外体育教学内容才不负广大学生的期望,而撑橇运动能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够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体育精神通过体育锻炼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使撑橇运动作为东北高校的校本课程,保障撑橇运动的推广、教学和竞赛,体现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特色。
[1]薛红.黑龙江省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冰雪运动,2002(4):82–83.
[2]赵金龙.雪地足球纳入黑龙江省高校“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冰雪运动,2009,29(5):65–67.
[3]黄雪峰.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冰雪运动,2007,29(3):77–79.
[4]隋迎敌.论冰雪文化对我国冬季大众体育活动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0,32(2): 93–96.
[5]刘义峰,赵赟昀.冬季大学生利用冰雪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J].冰雪运动,2007,29(6):77–79.
[6]曲新艺,张强.北方高校开设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6( 3):118–120.
[7]黄锷,牛荣利.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滑雪体育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4):87–91.
[8]崔爱博.对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发展战略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5):42–44.
[9]刘万鹏,胡志刚,华立君,等.我国冬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J].冰雪运动,2012,34(2): 93–96.
[10]韩晔.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雪上活动[J].冰雪运动,2002(3):82–83.
[11]逯明智,陈家鸣,关荣鑫.东北大学滑雪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冰雪运动,2009,31(6):81–84.
[12]王丰秋.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的本土化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6):68–74.
[13]刘忠武,王永祥.冰雪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
[14]苗秀丽,袁红.冬季体育课程开发与大学生运动倾向关系的探究[J].冰雪运动,2006(2):102–104.
[15]罗胜天,张新宇.我国冬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J].冰雪运动,2009,31(6): 70–73.
[16]刘建国,范秦海,朱云波,等.华北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6,13(1):95–96.
[17]王晔,孟光.对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冰雪运动,2006(5):58–60.
Feasibility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he Pole to Pry Campaig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ANG Rong-hai, LIU Wan-peng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China)
Developing the pole to pry campaign in universities has good research meaning and plays the positive role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has a feasibility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he pole to pry campaig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t fi nds that public elective curriculum of winter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infl uenced by climate with obvious lack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slightly inadequate condition of sports fi elds and equipments. With the complete theoretical basis, rich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asy operation, developing the pole to pry campaign curriculum will make for strengthening the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creasing their fi tness enthusiasm, enriching the winter sports programs. So,developing the new curriculum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northeast; university; pole to pry campaign; feasibility
G807.01
A
1002–3488(2016)01–0037–04
2015–10–07;
2016–10–28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15TYB04)。
臧荣海(1971–),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