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明 张亚乔 赖松 徐济森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①
李会明 张亚乔 赖松 徐济森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结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由在职体育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实情,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体育硕士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自2005年开始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并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历经10余年的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升体育师资整体水平、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一种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分工需要而分化出来的学位类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质量标准、招生办法等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动态平衡过程,即面向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要求,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近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发生了变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优势正逐渐弱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该研究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视角,就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体现的职业性、实践性问题进行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人对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规划,即规划者通过生涯认知、角色平衡、自主决策、环境适应和自我管理等行为环节,促进个体职业生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1],进而推进和指导未来的工作。
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由在职体育教师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实情,使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 实践性教育维度增大,面对毫无基层体育工作经验,甚至毫无体育专业知识基础的教育对象,在日常教育培养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专业领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和职业环境,引导学生不断融入社会,学生在学会对个人兴趣、性格、特长、能力进行正确分析的同时能结合职业测评体系和职业咨询做好自我评估。二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所学专业领域与想从事职业的关系,考量个体特质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明晰自己的职业选择,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三是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生涯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选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四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控制与反馈方法,学会用动态原则、弹性原则解决职业生涯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确保每项行动计划都得以落实[2]。
2.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以职业发展为导向
职业性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受教育对象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这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别于体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实践性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具特色的特征,表现为教育过程旨在提高受教育对象运用专业理论去解决体育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两个鲜明特征,目前国内的部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虽然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这一现状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职业发展未能以专业领域培养目标为指导,现设的四个方向领域没有明确且一一对应的培养目标,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突出各方向领域的职业倾向和教育重点。二是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准入制度不严,入口过于宽泛,很多毫无相关专业工作背景与经历,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与体育硕士的专业领域在知识上毫无衔接的对象均可入学,导致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进而无法确保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是课程设置理论化、学位课程重复化、选修范围狭窄化及实践课程形式化严重,[3,4]课程难以担负以应用研究为主和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一主要使命。四是跨学科联合教学和案例教学缺失,以观摩教学和现场教学的教育实践形式化严重,教学未能突出职业性和学术性。五是不注重校内外评价相结合,过分偏重于校内的学业评价,而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校外评价几乎没有,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表面[5]。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突出职业性,要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门职业”素养的培养密切联系。所谓的“专门职业”素养要求专业学位获得者经过课程学习、讨论、实践、训练等环节,不断形成一个高素质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操作能力、职业思维方式。
培养高质量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使其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而解决基层体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这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设置初衷。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解决工作实践中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由体育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而当前中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判标准无一例外的以社会科学为主,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自然科学教育缺失。课程是学生培养的核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课程为载体,并赋予课程更多的功能,如德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通过严格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了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6],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明显有欠缺。
(1)结合“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时代总体要求,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加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从理论支撑、组织机构设置、高水平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开展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等措施,彻底改变“体育硕士就业中有文凭似无文凭”的尴尬局面。
(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着眼未来,统筹规划,通过职业成熟度、实践能力调查评估、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调查、专业领域的知识特性分析等步骤,切实做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江静.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力及生涯发展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59-60.
[2]赵海莹,骆雁南.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0-21.
[3]李传兵,方千华.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探索——现状、问题及改革设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21-25.
[4]方千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6):79-83.
[5]杨小永.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80-86.
[6]王雷.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解析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104-11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142
G807
A
2095-2813(2016)12(b)-0142-02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15yj04)。
李会明(1975—),男,白族,云南鹤庆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