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博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课部体育教研室 湖北荆州 434020)
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①
介博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课部体育教研室 湖北荆州 434020)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身体体能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素质第一”“健康第一”等思想都推动了体育事业和体育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体育观念已经不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文通过介绍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含义和教学模式,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策略,以推广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 教学 模式 现状 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教育的进步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和发展趋势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依赖于高校先进的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为培养目标,进行开放式管理,以体现其优越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学校的体育馆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结合学生的主观选择进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外训练、群体竞技联系在一起,以增强师生的体质、提高师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师生建立起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体育习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优势充分体现出灵活性、主动性和个性化,其内容的丰富性能够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体育运动的需求,其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人本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1]。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实施有3种教学类型:(1)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扩展和延伸,以拓展课内体育教学的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2)课内体育俱乐部,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习惯为主要教学目标;(3)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堂内外的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能力[2]。
体育俱乐部是从国外引入我国高校中的组织形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而被普遍开展起来,迄今为止,虽然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分析其应用现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 缺乏个性化发展和评价方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弊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虽然通过一定的机械化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评价依据还是学生最后的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个体,将一些天资优越和条件不足的学生在一起评比,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2.2 缺乏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俱乐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态度不好,使得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某些教学示范不正确,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进度,还使得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下降。高校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师的举止行为、体育素养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现存的高校体育俱乐部都普遍缺乏对教师的素质评价和教师业务专项考核,这种缺陷不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3]。
2.3 缺乏建设经费的投入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很多硬件设施都跟不上体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场地以及一些运动设施器材。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和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的体育俱乐部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师生的需求。但是现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费主要来自于收取学生会员费,这种单一的资金引入形式回报率低、见效慢,因此有的学校开始采取强制性措施收取学生的费用,这种行为使得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印象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的锻炼兴趣。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分析并进行总结,完善现有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理论,以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推广。
3.1 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充分意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运行体系,明确各部门的权责,从而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高效、有序地运作[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考勤,并将考勤制度作为教师薪资待遇的发放依据。
3.2 课内外教学模式一体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学校的体育馆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尽可能地将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使其既是课堂训练的主要活动,又能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运动。课堂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使得学生的运动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和场所,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3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渗透到各个学科。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教学依据。以生为本要求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必须十分灵活,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教师;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项目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性增强;以生为本还要求师生关系应当更加和谐,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得高校体育俱乐部更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3.4 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设置
早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期,就有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意识到应转变高校中的体育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不同于绝对的体育竞技,体育竞技中强调的是要实现“更强、更快”,以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高校体育俱乐部重在让学生实现“学”的能力,而不是“赛”的能力,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应重视对项目的设置,使得运动项目具有趣味性又有适当的挑战性,尽量减少一些枯燥、单一、机械化的练习。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体育项目设置应以“大众化、多元化”为主,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和年龄差距,诸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使得学生在俱乐部以外的地方也可以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4]。
3.5 完善教学的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应分层次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还在身体素质、力量、平衡性、运动技能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条件,把学生的成绩最后分为“优秀”“较好”“一般”3个水平。另外,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进行探究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和时间,打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限制。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向安排好课程,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随时都能进行有序的练习。
3.6 加大师资力量
体育俱乐部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水平是重要的建设内容。除了应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高素质体育教师以外,还应当为现有的教师制定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了解体育的前沿发展,以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教学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体育学习的要求。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为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然后,鼓励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通过自费或者公费的形式外出深造,扎实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以促进俱乐部的科研教学;最后,高校体育俱乐部应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推翻以往体育行业中“越老越值钱”的传统观念,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
3.7 完善俱乐部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模式
体育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出与其他课程的不同。该文认为,体育教学不应再以考试为主,应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出勤率挂钩,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应与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互评为主。经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完全达到同样的水平是很难实现的,而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努力范围之内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却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这种完善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进步程度有个客观的认识,此外,最后的评价也不应该是以百分制的形式记录,而应是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来表示。
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改革是近些年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热点和重点,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才能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我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今后旨在将课堂内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体育由原来的教育性逐渐演变成具有生活性,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评价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1]佘海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4(12):311-312.
[2]白光斌,徐国富,高鹏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83-85.
[3]黄林.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2):218.
[4]许昭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科技信息,2012(15):306-307.
[5]蒋建琼.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9-100.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080
G807
A
2095-2813(2016)12(b)-0080-02
介博(1981—),男,河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