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健(广州体育学院 武术系,广东 广州,510500)
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孙 健
(广州体育学院 武术系,广东 广州,510500)
技战术分析是对抗格斗类项目训练与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的趋势与方法进行分析,使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身及对手,不断提高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核心得分技术
技战术分析是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抗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不仅是双方技战术运用的比较,更是备战阶段及赛前针对性训练的依据。我国对抗格斗类项目近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拳击、跆拳道、摔跤等奥运会比赛项目。这与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技战术分析理论与手段的进步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竞争对手信息库和数据库的建立,格斗类项目的技战术分析更加直观、全面、及时,同时也给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带来新的变化和内容。
对格斗类项目来说,比赛中多数优秀运动员的核心得分技术往往只有一二种。这并非说明他们技术单一,而是因为与水平较低的对手对抗时,他们可以运用各类技术动作,但在水平接近且重要的比赛中,他们通常只采用核心得分技术动作。
核心得分技术动作也即通常所说的“绝招技术”,是运动员平时训练或比赛中经常成功使用的技术动作。它是根据对手身体位置、距离、移动、重心变化等各种因素,经过充分演练并能根据攻防转换而变化的各种动作组合。熟悉主要竞争对手核心得分技术的使用距离、条件、身体姿势、时机及后续变化、攻防衔接,通过视频截取并归类至分析软件中,使教练员、运动员可以在训练或比赛中针对性地进行攻防演练及对策制订。
身体接触即为技战术运用的开始,是格斗类项目技战术运用的特征。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散打等对抗格斗类项目,技术动作繁杂,属于变异动作组合项群。例如:摔跤、柔道项目通过抓握对手有效部位使用技术动作把对手摔倒获得技术分值;拳击、散打、跆拳道比赛运动员通过击打对手有效部位获得点数(分数)或造成对手无法继续比赛获得胜利。
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技术运用及使用过程中对手的各种变化,在长期训练或比赛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技术运用风格与特征。因此,在对抗格斗类项目训练中,通过掌握对手核心得分技术动作的使用条件,针对此条件进行堵、截等防守反击练习,或者通过控制距离、移动、身体位置变化等使对手难以寻找合适的进攻时机,从而达到抑制对手技术动作使用的目的。
目前对格斗类项目的技战术分析有了新的切入点——运动员使用核心得分技术的条件。众所周知,运动员核心得分技术的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距离、移动、重心、身体姿势等。在使用技术动作之前,运动员有一定的、具体的习惯动作和表现,为我们分析主要对手的技战术运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当前,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的思路已从了解对手的技战术上升至预先控制。以计算机软件工具截取对手使用技术动作前的移动特征、习惯动作、距离变化等特征,发现其中规律并找出提前量,训练中针对性地进行时间差和动作封堵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预判对手攻防意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手段。
对抗格斗类项目有自身的特殊性,运动成绩不仅取决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赛场发挥,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和发挥,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竞技水平接近、技战术熟悉,如果能抓住对手薄弱环节设计假动作引诱对手露出破绽并实施有效进攻,则能冲击对手信心,为取得比赛胜利增加胜券。
格斗类项目技术环节多,运动员在攻防中都存在漏洞,比赛时都会有错误动作出现,且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专注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把主要竞争对手比赛中失分的技术动作、环节、时段、距离、进攻与防守姿势等进行归类,分析其失分原因及薄弱环节,进而结合自身技战术运用特点,从进攻路线、位置和使用时机等方面入手,提高技术运用的成功率。
当前国家队训练中教练组指导运动员训练,不再是单纯地教运动员如何做,而是从运动员分析、讨论到教练员点评的互动模式。竞技运动发展的今天,技战术分析不再是简单地观看比赛视频或录像,而是通过技战术分析增进教练员、运动员对所属格斗类项目的认识,以促进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练员与运动员必须重视技战术分析,甚至把技战术分析当作一堂训练课对待。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备战期间,中国女子摔跤队把针对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战术分析作为训练课,使运动员对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特点、习惯动作、移动路线、常用把位、战术运用、弱点环节等都有清晰的认识。教练员、运动员边讨论、边实践,充分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促进其分析能力的提高,并在2014年亚运会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格斗类项目的共性特征是比赛中因使用某种技术动作而终止比赛,如摔跤的“双肩”、柔道的“一本”,拳击、跆拳道、散打中的“KO”等。当比赛中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往往把其归为赛场中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沿着确定性与必然性的思路思考问题,当随机性、偶然性出现在比赛中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在2014年亚运会中,中国女子摔跤队 55 kg选手钟雪纯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最终被逆转,63 kg选手西洛卓玛在最后3 s失利;2015年女子摔跤世锦赛,我国58 kg选手周张婷在12∶4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反压在双肩,69 kg选手周凤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把握机会逆转,与金牌擦肩而过。这些比赛中的偶发变故,使教练员、运动员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格斗类项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
我国格斗类项目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方法上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得益于科研手段的支持。但仍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格斗类项目还远未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尤其是男子项目,竞技能力与世界优秀选手仍存在较大差距。
格斗类项目技战术分析不仅能让运动员了解自身与对手,而且对其改进技战术水平并在比赛中运用适宜的技战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格斗类项目教练团队应重视技战术分析,大胆改进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我国运动员赶超世界优秀选手提供服务。
[1]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
[2]孙健.日本女子摔跤队技术运用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15,37(1):44-48
(上接第 5 9页)气温过低易发生肌肉僵硬和肌肉拉伤,场地不平、有杂物、运动服装不合体则可能成为致伤的原因。因此,在相同环境下损伤概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运动损伤的发生可以从博弈论中信息和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与参与者间信息的掌握有密切关系。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不能很好地控制整个训练过程,尤其是训练中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员缺乏一定的预见性进而造成损伤,是博弈过程中不均衡现象的反映。
因此,在教练员与运动员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双方应注意及时沟通,根据不断得到的新信息选择最优的策略。训练的过程应严格遵循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注意培养预见能力,增强对运动损伤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控制能力。注意运动员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道德、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提高训练效果,降低运动损伤概率。
[1]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3]袁志斌,时霖.篮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
[4]史清钊,姚鸿恩.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报告及病因学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
[5]黄建文,张素霞.高校学生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J].体育函授通讯,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