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非(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新时期我国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之路①
肖非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及其发展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得出: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苗子;体育运动学校一般采用“三集中”式的办学模式;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水平低,毕业后就业困难已成为制约体校发展的主要难题。提出新时期我国体校的发展之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和教练员的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多元化办学模式;制定政策支持和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重塑校园体育精神。以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新时期 体育运动学校 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体育运动学校从最初的二十几所发展到现在的二百余所,数量上有大幅增涨。体育运动学校一般是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委托市体育局负责,教学业务接受市教育局的指导。大部分附设小学部和初中部,既承担普通中职学校教育任务,又承担着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及文化教育任务。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学校的办学模式带有体育运动的特殊属性,一般是“三集中”式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学生运动员(具有学生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学习、训练、生活都集中在学校里,学习由文化教师负责,训练、生活由教练员负责,学校可以系统安排训练,训练时间得到充分保障,而文化教学则配合训练需要,压缩课时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可联系优秀运动队、高等院校,下可辐射各级各类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中小学,是体育优秀苗子的进口,也是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出口。从1984年到2008年,在我国参加的7届夏季奥运会中,取得了163枚金牌、117枚银牌、106枚铜牌 ;参加的8届冬季奥运会中,取得了4枚金牌、16枚银牌、23枚铜牌。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95%以上来自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和输送,其中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输送的总枢纽和主渠道[1]。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举国体制”和“金牌至上”。无可厚非,这确实是一种效率非常之高的方法,且我们也急需这样的成绩来振兴我们泱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但众所周知,“举国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内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巨大优势,举全国之力来夺取金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深,我国体育运动学校由于长时期“重武轻文”思想的盛行,忽视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教育,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突出,再加上绝大多数教练员都是退役运动员出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研能力,训练不科学等等。不仅体育人才投资产出效益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运动员文化水平低,毕业后前景堪忧。当前,体校学生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成为一线队运动员;(2)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3)技术难以提高,分流到社会。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是要分流到社会,因此,基层体校对未来的办学前景感到困惑[2]。学生家长们也心存顾虑,更加倾向于将孩子送入普通中学就学,导致体校生源短缺,招生困难。
中国的体育事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就迈入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期”,这也是我们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实施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以深化改革和开放为主要途径,以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准绳,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其战略特色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3]。因此,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体育运动学校转型应该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基本观点,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促进体校改革转型。
2.1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和教练员的文化教育
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体校学生在“三集中”式办学模式下采用的是半读半训制,加上因比赛任务集训而冲掉的文化学习时间,使原本就比普通中学生少了很多的学习时间显得更加紧凑。不但影响文化基础,而且不利于科学训练。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方法是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利用科学的数据,监控和调整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提高训练质量。世界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而运动员的智慧来源于智能的培养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教师和教练员真正认识到文化基础知识对于训练和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此外,教练员也应该加强自身文化和训练理论水平,考虑到我国体校绝大多数教练员是退役运动员出身,学历偏低,因此,有必要让体校和高校相互合作,采用一定措施,适当降低入学门槛,使体校教练员能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以加强他们的训练理论水平,为将来的带队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多元化办学模式
由于没有了原有的体制内政策安排,体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加上“三集中”式的办学模式使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明显落后普通中学生,一些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前景出路,而学校方面对此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导致体校近年来生源短缺,生源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延续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原有的“三集中”和“三出路”(前文所指)基础上,让社会资源融入其中,比如面向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公司,双方相互合作,达成培养和输送协议,既能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使学校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加创收能力;又如,可以打破区域限制,调动各省的体育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分配,统筹兼顾,既能解决某些省份生源数量上的短缺,又可弥补某些省份生源质量上的不足。此外,解决好了学生就业安排困难问题,学生家长也会更愿意将孩子送进体校学习和训练,形成良性循环。
2.3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是保障
众所周知,我国的体育运动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压力来自竞技体育、学习、训练等多方面,而学校的资源又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办体校已属不易,光靠学校自身造血和社会力量支持明显不足。因此,为了使我国体校能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优惠政策,给体校学生和老师以物质、精神上的鼓励,在升学、就业上予以照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苗子;给体校的学生配备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让学生在宝贵的学习时间内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给予体校教练员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理论水平,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此外,要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改善训练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给予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一定的补助,降低个人训练成本,增加训练的吸引力。
2.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重塑校园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因为体育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具备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包括文化的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等等,因此,体育运动也是文化的一部分[4]。在经济越来越发达、一切物质化了的今天,很多学生(当然也包括体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原本应是树理想、学知识和长见识的黄金时期,却因为社会一些负面影响,通过现代媒体(新闻、广告、电影等)的催化作用,使我们的学生慢慢变得崇洋媚外,唯利是图,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也悄悄流失。我们不再讨论我们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而在讨论我们体育生以后要干哪行更吃香;我们不再以我们是体育生为自豪,而是默默地低头行走在大街上,生怕有人知道我们是体育生;更为致命的是,当大部分人都在崇拜国外的体育明星和体育运动时,我们新生代的体育生也浑然不知,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殊不知,这其实是赤裸裸的文化蚕食和精神殖民。所以,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重塑校园体育精神,树立体育生的行业自信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体育成为社会伟大的精神财富。
我国的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决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就业前景直接关系到学生和学校的未来,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新时期,我国的体育运动学校虽然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压力,但这也是一个自求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同时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1]王昆仑.体育运动学校转型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6):102-105.
[2]戴健,马志和,张林,等.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体育科学,2004,24(3):5-7.
[3]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G8
A
2095-2813(2016)08(c)-003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4.030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2015-S146)。作者简介:肖非(1990—),男,汉,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