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新常态的发展特征与目标实现路径

2016-11-28 05:12张劲松张树巍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锦州121001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余常态体质

张劲松,张树巍(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体育新常态的发展特征与目标实现路径

张劲松,张树巍
(辽宁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经济学视角下对新常态做出的解析,对高校体育的新常态做出了界定,旨在对高校体育新常态的发展特征与目标实现路径作出解析。研究认为:1)近年来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诸多困境与不足;2)新常态下高校体育发展的新特征为:高校体育更加回归教育本质,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满足学生需要,课余体育更加丰富多彩,体育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更加受到关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更加现代化;3)为实现新常态下高校体育目标,应在创新发展思维、努力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体育的保障能力以及做好学生体质监测等方面下大力气。

新常态;高校体育;发展特点;目标实现

新常态作为经济学术语,起初来自于经济领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首次提出新常态表述后,新常态一词成为社会各领域热议的焦点,新常态也将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正常态。“新常态,指事物发展态势由原来的正常状态,转入到一种新的正常状态”[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将迎来新常态,那么什么是高校体育新常态?如何科学认识高校体育新常态?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高校体育的健康成长,对于高校体育管理者和广大体育教师尤为重要。基于此,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常态”、“高校体育”等为主题,检索相关论文100余篇,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 高校体育新常态定位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也同我国经济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期。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体育基本标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对体育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体育在此背景下加快了改革步伐,把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的最高目标。随之而来一场如火如荼的高校体育改革也在各地高校中广泛开展,专家学者们围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课余体育管理、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等热点问题积极探索,并在高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加以运用,一时间高校体育改革在全国高校中蓬勃开展,热点纷呈。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又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等事件频繁见于报端,这反映出高校体育改革发展与学生体质、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矛盾与不和谐,说明几年来的改革对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是有欠缺的,存在着急功近利和好高骛远的错误倾向。因此,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发展必须回归体育教育本质,切实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养成体育素养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2 旧常态下高校体育特点

2.1 失衡的体育教育质量观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教学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手段,而应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4]。20世纪末,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开始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次改革的中心和关键。但由于高校体育发展自主性较大,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对于何为体育教育质量有着认识上的差别,从而导致高校体育实践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运动技术质量观,这一观点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运动技术掌握的好坏来评价体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没有将运动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教育质量观虽然带来运动技术的提高,但对于其他方面如增强体质、调节心态、促进人际关系和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造成欠缺。体质增强观,这种观点强调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学校整体的体质达标率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单一的手段,旨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甚至达到厌恶和恐惧的程度。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造成危害,与高校体育宗旨相背离。本末倒置质量观,这种观点强调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围绕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服务,过分地夸大了其作用。相比之下,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被掩盖,造成了体育教育成为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丢失了体育学科的主体地位。这些体育教育质量观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在新常态下必须将体育教育质量观统一到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手段,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2.2 低微的体育课程地位 高校体育课程是将体育教育思想转变为现实的纽带,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都突出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实际中高校体育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某些学校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还属于附带产品,重要性远不如其他学科,体育精品课程数量较少,学校中存在体育课程“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现象;体育课程自身还受到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器材等实际因素的影响,教学时数多数不足(一、二年级144学时)影响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加之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实效性较差,“快乐体育”、“技能教育”“健康教育”等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收效甚微,高校越来越质疑体育课程的改革效果,从而也影响体育课程地位的提高。

2.3 精英化的课余体育现状 课余体育就是要解决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问题,然而,目前高校课余体育并未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课余体育只是体育教学的配角。“据2011年调查显示,能够做到每天让学生锻炼1小时的学校不足20%”[5];高校课余体育存在着组织手段单一,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有些学校往往就是一年几个赛事代表了学校的课余体育,以赛代练导致只有少数体育精英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沦为看客;课余体育中的学生社团或者俱乐部缺乏有效管理和专业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较少,能够坚持课余锻炼的只是少数体育尖子;受到场地器材的现实条件影响,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多元需求仍无法满足,加之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课余体育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

2.4 持续下降的体质健康状况 大学生体质的增强是高校体育质量提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之后,近年来出现了“触底反弹”,但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大学生不如中学生。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测试项目进行了统一规定,取消了原来的选测项目,统一为必测项目,其中反映上肢力量的“引体向上”指标在大多数学生中不达标。这样的结果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从而也对高校体育前期改革成果提出质疑,高校体育风风火火的改革十几年怎么到了使学生连1个引体向上也完不成的地步,高校体育必须反思,找出原因所在。

2.5 急功近利的体育科研思想 体育科研是对体育本质、规律的科学探索,高校体育科研内容要以高校体育实践为源泉,更主要的是科研成果要反作用于高校体育实践,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然而,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大学功能发挥过程中科研地位凸显,科研成为大学之间竞争的核心指标。大学科研地位的强化使当代中国大学发展的重心出现偏移,科研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不管是学科评估、教师评价还是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都是以科研成果为指标。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科研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情绪,体育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搞科研,多数背离研究的宗旨,科研方向五花八门,研究内容肤浅,不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体育实践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甚至出现科研造假的现象发生,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6 场馆设施条件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随着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多元化,新兴体育项目对场馆设施要求较高。虽然近年来高校在场馆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兴建和改扩建不少体育场馆,但场馆设施兴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脚步,滞后于学校在校生的体育需求,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规定的“高校室外场地设施要达到生均4.7m2,室内场馆设施要达到生均0.3m2”[6]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造成高校要开展新兴项目在场地设施方面就得因陋就简,将学校废弃食堂、仓库临时改造为某些项目的教学场所,场馆环境、面积、功能达不到开设新兴项目的标准,学生的理想学习愿望与上课环境的实际形成反差,严重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 新常态下高校体育的新特征

3.1 高校体育更加回归教育本质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大学体育必须回归体育教育本质,大学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而是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与人文教育、文化教育的结合,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7]。高校体育要为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格健壮、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满足学生需要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将呈现出趣味性、多样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新兴的体育项目将走进大学体育课堂,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更加受到关注,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体质增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3 课余体育更加丰富多彩 高校课余体育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余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个人品质、人生理想、生活方式,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新常态下的高校课余体育,体育社团组织将发挥积极作用,校园群体竞赛活动将蓬勃开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项目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并在社团中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体验,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体育社团通过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既能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又能使其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爱好的同学集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有利于加强交往,增进友谊,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各种体育竞赛在课余体育中的普遍开展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谐面对输赢的态度等品质方面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4 体育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学将会更加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纠正“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高校体育理论出发点要以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为重点,以促进健康和掌握科学锻炼处方为落脚点,不断充实新知识,将运动技术理论知识、竞赛组织与编排、运动损伤与预防等相关理论在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传授。同时注重理论教学的质与量,增加理论课教学学时,构建以体育竞赛学、体育美学、健康学和心理学为内容的理论体系,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从而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3.5 大学生体质健康更加受到关注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必须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能量储备和身体健康素质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高校必须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必须进一步得到遏制。高校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认识到现今体育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基础。随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的出台,多项举措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体育运动的缺失是学生体制下降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都是通过体育运动发生作用的,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就执住了学生体制下降问题的牛耳。[8]

3.6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学校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以及体育学科地位的显著增强,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投入也将逐步加大,高校在体育场馆种类和数量上将进一步改善。高校体育场馆功能更加现代化,管理更加科学化,能够不断满足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和各项体育竞赛工作正常进行。好的器材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悦目、舒适、跃跃欲试的感觉,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学习欲望会产生积极作用,学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体育教育能否正常进行,而且对于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新常态下高校体育目标实现路径

4.1 新常态下高校体育发展新思维 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平常心态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9]。高校体育发展的平常心就是要正确、客观面对高校体育的现实,走出狂热躁动、好大喜功、贪大求全的心理,要理性、务实地分析高校体育和学生的实际。一方面要看到几年来高校体育发展的有利方面,诸如:场馆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取得的进展、课余体育的丰富多彩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现实情况下,大学生体质仍在下降、体育的学科地位尚未明显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还有待加强、高校体育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高校体育的新思维就是要转变高校体育发展的形象工程,冷静面对客观困难,关注学生主体,顺应高等教育规律。要切实改变不利于学生体质增强的一切发展模式,摒弃各种浮夸不切实际的改革模式,积极制定措施,做到精心谋划,既使高校体育发展生机勃勃又使各项工作务求实效,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4.2 进一步提高体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体质健康、人格完善、意志品质过硬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把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切实提高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工作要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保证高校体育课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丰富课程项目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时间,解决校内外体育社团建设薄弱、校园体育社会服务功能单一问题。同时,高校加大对体育学科的扶持力度,对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要同工同酬,必要时要对体育学科做出政策倾斜,不能与其他学科千篇一律要求。“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定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一定是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一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教育要在2020年实现现代化,体育与德育、智育相比,可能需更加努力”[10]。

4.3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新常态下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经常接受专业化训练,具备精深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高校要积极为体育教师争取培训机会,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消除职业倦怠心理。高校要对体育教师制定考评机制,转变过去以科研业绩来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要将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转向以教学、科研和课余体育锻炼综合评判上,以此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新常态下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4 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保障能力 高校要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加大投入力度,要使体育经费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体育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消除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中的后顾之忧。最为重要的是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场馆设施的兴建要跟上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脚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达到教育部的标准,要使场馆环境、面积、功能达到开设新兴项目的条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5 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的反馈与激励作用 高校体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宗旨是发挥测试结果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因此,高校要改变体质测试过程中的重测试轻反馈现象,要使测试结果向学生本人反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要指导体育课程改革,通过测试数据反映出的问题来反思高校体育现状,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想、丰富课程内容、健全课余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程选课和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来提高高校体育质量。

5 结 语

当前,高校体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像中国社会其他领域一样迎来了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高校体育展现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学更加回归教育本质、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体育场馆设施更加现代化等特点。适应高校体育的新常态就是要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各项目标,要在创新发展思维、努力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体育的保障能力以及做好学生体质监测等方面下大力气,使高校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文魁.新常态的冷思考[J].前线,2014(10):35-37.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1.htm,2013-11-12.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 [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124202.html,2016-01-04.

[4] 邓若锋.体育教学质量观的突出问题及重建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 2011(7):35-37.

[5]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_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6] 张劲松,张树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76-78.

[7] 邓艳香,林少娜,周斌.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趋势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2,23(4):75—78.

[8] 卢元镇.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1-3.

[9] 苗坤.适应“新常态”推动科学发展[J].中国石油企业,2014(10):20-23.

[10] 王登峰.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3,20(1):1-5.

The Features and the Path of Achieving the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

ZHANG Jin-song,ZHANG Shu-w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Liaoning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ew norm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defning the new normal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 The study fnds that: 1) there still existing great diffculties and inadequacy in talent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2)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re: phys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oes back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et the need of students, activit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re more colorful, theor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mbines with the practice,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gets more attention, facilities of stadium are more modern; 3)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mor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put in developing innovative thinking,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furthe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P.E teachers, improving support capabilities college sports and monitoring students' physique.

new normal situa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features; achievement of goals

G807.4

A

1004- 7662(2016)03- 0007- 05

2016-02-29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特征与目标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W201615420)。

张劲松,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

猜你喜欢
课余常态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