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斐
争当新常态下的创新先锋
□ 艾 斐
在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一种国策枢要、大政方略,其核心意蕴就是提倡、鼓励和支持人人都来创业、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热潮,每个人都不当旁观者,不尚清谈,不做看客,而是要深入实际,切近实践,争当创业创新的主体与主人,正所谓:人人创业我为首,个个创新我先行。全力适应新常态,改革发展跻高峰。
螃蟹如今已被公认是一种美食,蟹筵更被尊为待客的珍馐佳肴。然而,这首先要感谢那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不是他首开先河,勇敢试吃,只怕到现在螃蟹也不会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可不啊!仅仅瞧着那乌溜溜、丑岔岔、凶巴巴的样子,谁还会想到要去吃它呢?谁又敢真的去吃它呢!所以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是什么呢?这便是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
引事成理,布道喻义。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或者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就是要创构一种此前不曾有过、不曾存在的事物,就是要“无”中生“有”、改弦更张、创获创建、新举新立,在已有的条件下和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创造和独诣的发现,并以此为据而实现空前的突破与提升,以跻全新的境界和造诣,以臻更高的标准与水平。正因为如此,所以举凡创新,就都同“仿”和“旧”相对逆、相牴牾,同时也都是对“仿”和“旧”的否定与扬弃,并由此而确立了创新的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变革;没有创新,就难以进步;没有创新,就不会发展;没有创新,就无法突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故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理念,党中央不仅在“十三五”《建议》中将创新列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且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治国理政新方略,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使创新在全社会接踵而至、蔚然成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规约、引领的。而当创新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思想旗旌与人们共同的精神航标时,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智慧和创新成果便必然和必定会如花而绽放,如潮而涌流。这对于新常态下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引领与强大的驱动,必然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力的转换产生深远影响,进行强力驱动,从而使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机制得以更深更广地植入人人创新、处处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的思想酵素与精神因子,乃致创新在成为一种大政国策的同时,更通过广泛辐射与强力传导而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同追求与自觉行动。于此情况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便自会转化和升华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与丰硕的创新果实,不仅创新不会“挂空档”,而且发展也最能见效力。
事实上,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正是对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趋势的本质体现。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到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设定,到编织“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都是前人从来没有做、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么?这就决定了我们为此所采取的每一个举措和所进行的每一项工作,事实上都是在创新。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经天伟业,戮力乃成。这种隶属战略擘划和宏观创新的大思路、大动作、大格局,还需要有大众参与的具体、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性创新作为辅掖与支撑,才会更加有效和有力。这也就是说,面对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和创新的事业,人人都要介入和参与,个个都是主体和主人,所以人人都只有做驭手的责任,而绝无当看客的权利。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这同时也是生逢改革嘉年华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亮色与人生价值。
马克思说过,“谁更勇敢,谁更坚决,谁就将赢得胜利。”在创新、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前,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选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勇敢、更坚决”。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永远与创新结伴,始终与胜利同行。
其实,人的价值就在于敢创敢试、不拘一格。因为只有突破常规,才能开辟蹊径;只有不循旧制,方可脱颖而出。还是英国诗人布莱克说得好:“打破常规的道路虽然曲曲折折,却能通向智慧之宫。”而对于我们而言,几乎别无选择,只能走创新的道路。试问:面对新常态,老路走不通,新路又在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来吧!让我们永远争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责编:罗小丽)
研究员、教授、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