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之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之青春片。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到《小时代》《左耳》《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呈现井喷之势,于是乎热钱流入,生产跟风,影片创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口碑下降,票房不振。
在一片低迷的气氛下,另类青春片《七月与安生》的出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不合时宜”对于该片监制陈可辛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黑帮片、警匪片盛行之时,他“不合时宜”的《甜蜜蜜》成为爱情电影经典之作;在正能量、主旋律不景气之时,他“不合时宜”的《中国合伙人》成为观众印象深刻的记忆;在悲剧、现实主义题材几乎没人愿意碰的时候,他“不合时宜”的《亲爱的》成为影市口碑与票房的佼佼者,并引发社会热议。是顺着市场漂流,还是自己把舵导航,不同的电影人自有不同选择。
拍《七月与安生》,陈可辛找来新导演曾国祥。其实,说新也不新。2010年,曾国祥与人合作执导过《恋人絮语》,讲述五对男女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道出现代男女的爱情态度。这个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的“星二代”很懂生活,也懂人心,他情感极为细腻,这一点在《七月与安生》中得到充分体现。比较起来,太多青春片太神经大条——忽然就爱上了,忽然又不爱了,姐妹突然就吵起来,兄弟突然就好起来,走马观花,走肾不走心。《七月与安生》不同,闺蜜的私密甜蜜情感,男女的激情温情爱恋,还有姐妹分崩离析、相爱相杀的撕裂感,每一处都直击神经,看得人浑身发凉。
陈可辛不拍爱情片好多年,但在“好多年”前的1991年,他拍过与《七月与安生》类似的《双城故事》,讲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兄弟情深,所以不断退让。后来其一身患绝症,另一个决定带着女孩一起完成他们从小的梦想。影片中,一贯搞笑的演员曾志伟变得严肃起来,并凭借此次表演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帝。25年后,曾志伟的儿子曾国祥在陈可辛的监制下完成《七月与安生》,如此颇具意味的交替,成为影坛一段佳话。
《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同名畅销小说,用流行一点的说法,是个大IP;又找来当红“小花”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然后以“三角恋”“闺蜜情”作为宣传卖点,海报也是浴缸半裸照,这些都是商业宣传中常见套路,“北上”多年的陈可辛深谙此道。但另类的《七月与安生》并未停留于此,虽然也讲闺蜜情、也讲三角恋,但故事的落点却从国产青春片流行的“车祸”“堕胎”“留学”三大窠臼中跃出,跳升至现实与梦想的挣扎以及对自由与生命价值的考量。影片故事真诚,演员真诚,导演真诚,宣传语里的“坦诚相见”或许也是指向于此。
在类型创作、工业生产的大趋势中,仍努力保留个人表达,这是创作者最好的选择。陈可辛曾说过,“到最后,我拍电影就是代表了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成长、我的审美等等”,基于此,我们才在《七月与安生》中看到了更多的自己,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