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铮
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张 铮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学生认同程度不同、教育缺乏亲和力和教育缺乏创新等的问题。改善和优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主要有四个: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第二,将理论灌输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之中;第三,将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问题 策略
社会核心价值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文化都融入世界文化大花园中。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冲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对西方的思想保持警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自觉抵制西方一些落后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
在我国,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认同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人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人虚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的人反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社会主义,向往共产主义。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反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认同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虚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做概念化、教条化的理解,只局限于书本上所宣扬的,不懂得其真正内涵,也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亲和力
教育者对学习者的爱及其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度是教育亲和力的源泉。在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掌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然而,现实中教育内容空洞乏味、脱离大学生生活,教师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没人加入人文关怀。所有这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亲和力,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创新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为主,内容俗套,形式单调,没有影响力;宣传的榜样过于拔高,不符合实际,无法打动大学生,没有感召力;校园文化存在娱乐性过度的问题;社会实践脱离理论知识,多是形式主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重视程度不高、认识有偏差,客观原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有待改善。要改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学生为本,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采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做到生动直观,体现人性化,增强人文关怀,增强教育的感化力、说服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参与,应该寻找更加科学的思路,拓宽完善教育渠道,改革创新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先对大学生区别分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善于应用具体案例进行教育。
(二)将理论灌输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之中
理论灌输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是泛泛而谈,那就是花架子,就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新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和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将理论灌输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之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将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反面教育,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在正面教育方面,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利用榜样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方面教育方面,可以讲解反面典型的影响和后果,讲解最终受到的制裁,警示大学生引以为戒。
(四)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不仅仅需要讲解理论,让学生明白有关的知识和道理,更需要调到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所讲的内容并实践之。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外化的过程,而内心认同和以身践行则是内化的过程。所以高校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仅要讲清道理,更要注重用情感打动人。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学习论坛,2012(06).
[2]王丽霞.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