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同一性问题探究

2016-11-26 04:41:15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洛克辩证法人格

于 涵

人格同一性问题探究

于 涵

人格问题一直是人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人格同一性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辩不休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人学思潮前沿问题研究》、《哲学人格》以及休谟的《人性论》等重要文献为参考资料,试图对于人格问题、人格同一性问题进行简要的说明,同时尝试在马克思哲学的视域下理解人格同一性问题。

人格 同一性 历时性 辩证法

一、人格含义初探

如果说人性是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所具有的属性和本质,那么人格就是个体存在的人所具有的属性和本质。也就是区分是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当然也有群体意义上的人格,但是人格主要体现的是那种特殊性与多样性。“人格,是个体的人或群体的人所占有的特定的格位、品味”①,我们讲“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品格,他的德行、品行,他的言语和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品质。

人们习惯于从直观的方式来判断一个人,有时候会用人性来评判,而更多地时候是通过这个人的品格,他的人格来评判是否符合一个人的作为,人性是人类内心中的那个根本的,可以说是底线,触碰或者越过这个底线,我们就称这个人没有人性。而浮现在表面的言辞或者行为,我们会说是这个人的品格的表现,可以说人性与人格就是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说的,这就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一个人各方面的存在状况、素质、能力、需要和权利,以及这些东西外化所表现出来的存在与活动方式、手段和工具都构成其人格的具体内容。”②对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内涵,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和各方面属性总和,而且从主客观的角度上,不但是物理与生理上特有的状况,还是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状况相结合。

余潇枫在《哲学人格》一书中,继承高清海老师的思想,认为人是有着两重生命、双重本质的存在,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本能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智慧生命。同时,人必须经历两次生成,即从第一重“种生命”到第二重生命本质“类生命”,这才算人具有了完整性。

二、人格同一性问题

我们总会说当代中国人格缺失,这就涉及到人格同一性问题,即一个人如何能够始终保持自己做人的这种底线,保持人格的同一。人格同一性问题也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问题之一,洛克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我们一些启发,我们首先要区分统一和同一,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统一是事物之间,或者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这种相互依赖渗透转化的,而同一主要是表明一事物内部自身稳定不变。从此种角度,我们可以定义一下人格同一性,那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在历时态,通俗点讲,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保持人格内在的统一性、一致性、稳定性。

洛克区分了个人与人格,认为个人是有理性能思想的存在物,但还必须有肉体与之相结合,这两方面共同的延续、稳定不变才能构成个人的统一性。洛克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意识永远是和当下感觉和知觉相伴随的”;另一个是“人格同一性(或有理性的存在物的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识。而且这个意识在回忆过去的行动或思想时,她能追忆到多远程度,人格同一性就能达到多远程度。”③就是说人格的存在是以理性和自我反思、特别是以能意识到自身过去生命活动的记忆为根据;人格同一性体现在意识到过去与当前活动集于某个个体自身。但是洛克只有在设想意识独立于肉体之外存在,他的这些理论才可能是合理的。

三、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人格统一性问题

(一)现实性原则

把一切问题、包括人都当作客观物质性问题,而且坚持任何存在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活动和关系的存在。“其一是坚持一切问题、包括人的问题都是客观物质性的问题;其二是坚持任何存在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活动和关系中的存在。”④强调这种现实性和特定性、唯一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抽象化的人,避免了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抽象的理解也就避免了陷入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同时“确立显示性原则,就必须认为人格同一性的实现不能脱离可以客观观察到所谓人格的生理和社会伦理特质,任何人格都必须是一个具有特定生理组织,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经济人、道德人、政治人和法人。”而这也就避免了以前那种舍弃人格的存在与发展所依赖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实践原则

在经典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看成“现实的人”以感性活动为基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其中,现实的人的含义就是进行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人,现实世界即实践的对象,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就会形成动态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因此,只有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出发,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实践论批判,才能全面地、合理地、发展地揭示出由现实的人对现实的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所决定的思维对存在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使辩证法理论获得合理形式。”⑤无论是人类还是社会存在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都要在主体能动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建构生成,同时,实践要求对一个问题的主观自我判断和客观外在判断各自都不能成为真理性判断的充分条件。“实践性原则要求我们把人格看作是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的一系列活动中建构而成的,因而不会得出片面的主观自我决定或客观外在决定的结论。”⑥可以说现实性,尤其是实践性,超越了以往对于人格分析的那种主客矛盾和通过第三方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这种缺陷与自我矛盾。

(三)辩证分析原则

在哲学层次上思考人格就要应用“辩证分析原则”,辩证分析有着强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最具灵魂的部分就是具有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本质有过经典的论述,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⑦。辩证法是以“批判”作为其存在的目的以及区别于其他学说的特征。同时,批判也是与人类反思相对应的活动方式。人类在自己的活动中、历史演变中,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同时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反思”。辩证法的“批判性”不是它的一种功能,而是它的本性,本性使然,在运用到辩证法的地方就会有批判,就会有“反思”以此形成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对现实世界及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在哲学的批判反思的层面上去思考人格问题。或许在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下的人格情况的叙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三个原则。马克思认为资本的隐藏着的本质就是剥削,是对人性的剥夺,对人的自由的剥夺,相比之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种毫无人格而言,虽然说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自我觉醒和自由,但是陷入了更为可悲的资产阶级压榨,沦为资本积累的工具,社会化大生产,机器的奴隶。而需要共产主义的“解放”,实现劳动解放以及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理解,这种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始终以批判的思维来继承和发展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于人格问题的探讨与争辩,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对于人格同一性的问题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为完善人学体系做出贡献。

注释:

①沈亚生,人学思潮前沿问题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3.

②同上,P74.

③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0.

④沈亚生,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思辨[J]哲学研究,2000(3).

⑤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58.

⑥沈亚生.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思辨[J]哲学研究,2000(3).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沈亚生,人学思潮前沿问题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洛克,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洛克辩证法人格
破耳兔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