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国古代墓葬图像的设计启示

2016-11-26 02:49:50谢文璇
北极光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墓墓葬场所

文/谢文璇

我国公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国古代墓葬图像的设计启示

文/谢文璇

本文分析了现代公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国古代墓葬图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括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等给现代公墓艺术设计带来的借鉴作用出发,讨论了公墓艺术设计改进措施和途径。

公墓;艺术设计;古代墓葬图像;问题及改进措施

公墓是为公众提供骨灰(遗体)安葬、祭奠、悼念等活动的场所。从1949年至今我国公墓的发展经历了清理过渡(1949年~1956年)、墓葬改革(1956年~1966年)、破坏停滞(1966年~1976年)、恢复兴建(1976~1990年)以及稳步发展(1990年至今)五个阶段,并逐渐走向规范化、生态化。然而在艺术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公墓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粗放、功能单一

我国大多数公墓在设计上带有随意性,缺少统一规划,对公墓功能定位单一,片面强调公墓的殡葬功能,忽视生态旅游和文化教育等功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公墓只是安葬遗体或骨灰的场所,成为水泥石材等硬质材料堆砌的场所。随着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公墓功能的单一和粗放型建设,已成为公墓发展的困境,拓展公墓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已迫在眉睫。

2.设计呆板、风格单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政部颁发了《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殡葬管理条例》等,并对公墓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墓建设总体向着艺术化、园林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建设和设计过程中仍存在设计思想陈旧、设计手法单一问题。公墓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设计都缺乏新意。骨灰安置方式仍以花岗岩等硬质材质的立式墓碑为设计首选。墓碑或依等高线梯田状排列或成排成行紧密布置。大多数墓园的节地葬等骨灰安置方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没有被公众普遍接受。

3.场所精神的缺失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情感的物化和空间化。而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代公墓设计过于强调安葬的功能,普遍忽视对传统文化、历史文脉、时代潮流的挖掘与表现,呈现出趋同性,存在公墓场所精神的解散和流失。场所精神的缺失使公墓沦为公众避之不及的“骨灰安置地”。重新探索符合公共行为、反映当地文脉和时代精神的场所精神,是公墓得以“重生”的重要途径。

二、公墓艺术设计的改进措施

现阶段公墓艺术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破解其发展的困境。一个独特的视角是古代墓葬图像中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可以给现代公墓艺术设计带来积极的影响。

墓葬图像主要指封闭墓室内雕绘的图像,包括墓室壁画图像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雕刻在墓室建筑和葬具上的图像。中国古代墓葬图像不仅是艺术史的宝贵财富,更是我国丰富的殡葬文化的载体。我国古代墓葬图像题材丰富,主要包括墓主人像、孝子像、神话人物像、辟邪祥瑞、反映墓主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佛教题材及其他。墓葬图像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象征性、程式化的构图方式以及精湛的艺术技法。

墓葬图像的内容和题材以及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当今墓园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设计题材与内容的改进——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古代墓葬图像博大宏深、源远流长,是文化艺术的宝库。其发展和流变都是有脉络可循,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反映着当时的艺术水平和社会风貌以及殡葬观念。

“孝道”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公共古代墓葬图像表现的重要题材,并且随着每个时代“孝道”内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孝道”文化现在仍是我们弘扬的主旋律,并且孝道文化与殡葬改革也密切相关,如“厚养薄葬”“节地家庭葬”等。因此在公墓艺术设计的题材中应当传承“孝道”文化,并且以符合当代人“孝道”观念和行为的方式呈现出来。

2.艺术表达方式的改进——拓展创新思路

我国古代墓葬图像代表着古代先进的艺术理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其中象征性的图像呈现方式,叙事性的情节展现以及彩绘、雕刻等不同的艺术技巧都对公墓艺术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应当在公墓中进一步引入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技法和设计材质,设计出能够代表当代艺术水平,展现时代气息的公墓艺术作品。

3.设计理念的改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墓园文化

墓葬图像是墓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丧葬信仰、社会风貌等都会影响图像的表达,众多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社会观念通过综合和叠压,集合于墓室图像之上。因此墓葬图像已不是图像本体,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

我国2014~2015年殡葬事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殡葬改革中突出问题包括“殡葬改革宣传深度不够、殡葬先进文化引领缺失”。公墓作为殡葬改革的平台,殡葬先进文化的展示空间,应当调整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使当代公墓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反映当代文化、引领先进文化的载体。

当代公墓的设计与建设与古代墓葬艺术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公众性,在设计时应当不拘泥对古代墓葬图像形式的描摹,更多的应当借鉴古代墓葬艺术的设计思路来反映时代风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民族“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移风易俗”、“缅怀先烈”、“人本思想”等传统美德。更要因势利导,推陈出新,推动中国殡葬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弘扬“绿色殡葬”“惠民殡葬”“阳光殡葬”等现代殡葬观念,宣传时代新风尚,体现主流观念的变迁,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

[1]朱勇.清明论坛(2013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

[2]朱勇.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3]杨宝祥.殡葬设施规划设计,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4]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讨论,民族艺术,2014(1).

[5]邹清泉.北魏孝子画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6.

[7]崔兴众.意映丹青——韩城宋墓图像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15.

[8]谭浩源.关中盛唐壁画墓中的四神像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4.

注:该论文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5-2016年度院级科研项目SGYYB2015-21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公墓墓葬场所
神秘的恐龙公墓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5:10
恐怖的大洋公墓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6
墓葬中的女人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40
远离不良场所
恋爱场所的变化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大众考古(2015年11期)2015-06-26 08: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