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俐君 李文彬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关于农村低保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董俐君 李文彬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自2007年我国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对策,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了今后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及完善对策;综述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自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我国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使许多低收入的农村家庭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权益,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稳健步伐。本文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关于农村低保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了有关我国农村低保的现有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自2007年我国全面实施农村低保以来,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农户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福利,但随着时间推移,学者们发现农村低保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影响了重大民生政策的刚性落实,降低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农村低保对象难以识别
农村的独特性使农村低保对象的界定遇到一定的困难,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其自身的特点,艾广青认为农村居民收入难以货币化,且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除此之外收入也存在差别性,难以用统一的标准界定不同家庭的收入状况,这些特点加大了对农村低保对象的识别难度。吕学静认为农村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在生活、就医等方面困难加大,扩大了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识别的程度。
(二)农村低保资金筹集及真正落实存在问题
资金是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资金的筹集和真正的落实到位也成为困扰推行农村低保制度中核心的问题。
张雪林指出:农村低保资金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市财政对县(市、区)财政困难的给予适当补助,有的县市区为了减轻本级财政的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拒之门外等现象,造成低保瞄准机制失效。高宏伟认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面临着低保资金筹集不足,低保资金管理和运行监督乏力等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基层管理人员
规范化的管理是农村低保工作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金淑彬认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在基层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很多是由民政部门下属科室进行挂科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极易造成保障对象的瞄准产生偏差。
(一)准确确定农村低保对象
学者们对如何正确识别农村低保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对收入科学核算的研究。刘晓梅提出的构建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该机制依据家庭纯收入、参考影响家庭收入的各种因素,借助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四个联动机制,准确确定低保家庭。
(二)建立确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问题。一是可加大政府对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潘敏等学者建议发达省份应加大对当地农村低保的财政投入,明晰中央和地方对农村低保的财政投入责任,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二是开征社会保障税来筹集农村低保资金。郭海清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解决资金筹集问题的根本途径,保证了低保资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三)强化农村低保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工作人员专业化
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是推进我国农村低保工作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刘同芗等学者建议各级政府在民政部应自上而下设立低保机构,定编定岗,并健全乡镇低保组织结构,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编制,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提升农村低保服务的水平。
自全面推进农村低保以来,农村低保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研究领域有了广阔的扩展,学术研究更加全面详细,学者队伍迅速增加,而且成果跟质量也获得了显而易见的飞跃,使农村低保的实施更有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在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建设中,学者们过度关注低保在物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却忽略了获得低保的家庭是否在精神上需要开导、支持和帮助,许多低保家庭因贫困处于弱势、未能有效的参与生产、消费等活动,产生脱离社会关系的状况,心理承受的压力大。对于这些低保家庭,物质上的支持仅能保障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所以低保家庭的精神满足需要我们关注并得以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协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对于农村低保工作的推进,国家在进行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应提高农村低保家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用简单的经济手段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只能使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的生活,而加大教育、就业培训、调动积极的劳动力等做法,不仅可以使农村贫困人口更快的摆脱贫困,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而且他们的发展还能惠及社会,减轻政府承担生活保障的负担,推动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1]温家宝.在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铜山.我国农村低保问题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2014(8):30-34.
[3]潘敏,王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度及经济适应性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5(43) :117-123.
[4]高宏伟.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