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园园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话的必要性
段园园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新的形式的融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对话与沟通。在这一交流和融通过程中,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解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当中对特定群体的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话与沟通的现实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话;沟通
马克思主义鲜少在文化领域里说中国话,缺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根植于中国老百姓心灵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效地沟通和对话,马克思主义若想增强其文化生命力,逐步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就必须与产生于中国普通群众中的民俗文化相对话。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意识形态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一些国际和敌对势力以“中国秘闻、传闻爆料”等不同形式歪曲事实,并在网络媒体中大肆宣扬、传播,扰乱普通群众的视线,普通群众由于对意识形态问题认识不足,虽关心国家大事、明辨是非,却不懂对各类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地甄别,各种复杂信息交杂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滑稽的政治话题,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来说极具冲击力,若没有扎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对话与沟通,没有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信念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效沟通和融合,西方文化政治思潮势必来势汹汹,使中国传统文化生命面临枯竭之虞。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播到中国,要在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本,要逐步实现中国化、实现大众化、实现与群众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对话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学说、作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大众化是其内在的要求和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碰撞、交流、对话、融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化形式的改造,赋予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更深次的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想让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理解、认同和掌握,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俗文化相结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在几千年来人们代际相传的民俗文化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本质决定了两者具有融通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所以说,理论在掌握群众的过程中也就说服了群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群众中去,才能使群众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正确地、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有为人民群众掌握,才能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巨大的物质力量。比如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的庙会,它是庄严的宗庙制度世俗文化之后有官方、民众、学者、旅游者参与的社会风俗活动,现在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还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入了许多科技、商业的元素,这些庙会活动对当地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政治意识形态的生活世界和文化形态,传统民俗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话提供契机。
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有所偏蔽的,当中国人民用生命实践来体现它时(中国人实践了几千年),这偏蔽就化作现实中的弊端,弊端侵淫已久,就会窒息文化生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体性信仰的文化,其中存在着一定合理的优秀的成分,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通过代际相传融入了现代社会当中。正如英国学者吉登斯所说的:“传统不完全是静态,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①是的,这为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依据,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语境的不同,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赢得正大的发展空间。从传统民俗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来看,现代社会正呼吁传统民俗文化的回归,因为它体现着大到民族小到群体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想使其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还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赋予传统民俗文化以政治生命力,即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互动,寻求融合点,并取长补短,互补互长。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斯登著,周红云译,失控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92页
[1]张霞.民俗与政治的互动 ——解放区文学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钟瑞添.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2(05).
[3]陈卫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4(05).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 年度研究生院级课题(编号:xhmks1605)
段园园(1991-),女,汉,山西临汾人,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