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新趋势研究
高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化,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新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进信息共享。从而实现财务、经济、图书、档案、情报等方面的信息一体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越来越深入,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得到企业集团高度重视,更有专家学者表示,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在新趋势下,关系这企业的存亡。所以目前企业集团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使得一体化管理更加深入,从而保证企业快速的发展。
信息时代 图书 档案 情报 一体化管理 新趋势研究
随着我信息时代越来越深入,信息化在人们生活、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起步比较晚,图书、档案、情报任何一方面独立出来都不能对所有的信息、知识、资料实现全面的管理。哪怕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家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很难独立完成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才能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
(一)对一体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图书、档案、情报部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平,这样独立发展模式只能保证图书、档案、情报部门小而全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体现出了很多弊端,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浪费了图书、档案、情报的资源,阻碍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如果在图书、档案、情报中有很多重复的信息,那么人们在查阅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同时也使降低了图书、档案、情报的完整性。严重抑制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对一体化的认识,严重限制了读者读取图书、档案、情报的效率。没有考虑图书、档案、情报使用状态,在收集和整理图书时只是根据图书科目的不同进行分类,情报和档案只能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整理,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1]。
(二)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图书馆、情报局、档案馆也都在施行和建立一体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只是统一放在互联网上进行管理,而没有对线下的图书、档案、情报等进行整理和归纳,当用户需要相关资料时不能第一时间找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理论探讨多于实践
我国在建立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实践的管理,如果仅仅是理论研究和探讨,那么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就会一直停留在一体化管理的初级阶段,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在我国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理论探讨多于实践,是制约我国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提高信息一体化管理意识
由于我国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起步发展比较晚,很多单位和企业习惯了以往的管理模式,对信息一体化管理的重要认识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再加上领导对信息一体化管理不到位、投资比较少。所以,要在单位和企业大力宣传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性,在广告栏、食堂等员工聚集的地方,张贴和播放关于信息一体化的知识,通过要通过一系列的正常规律提高领导对信息一体化的认识。让领导能认清目前的社会的发展形势,提高领导管理对一体化管理的认识,保证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了能进行的更加顺利[2]。
(二)加强硬件建设。
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建设不但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而且还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即需要计算机、通信设备,以及专业的软件。在这些信息化较强的设备需要大量的资料,所以要想保证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能建立的更加完善就需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保证信息管理人员在处理数据、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企业和单位要和软件开发公司取得联系,开发出适合企业管理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的信息化软件。
(三)重视信息管理人员的发展。
人才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在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所以在企业和单位中要重视信息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高薪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信息管理人员对培训进行指导,保证最新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能应用到本企业中。不但可以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希望对我国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建设有一定帮助。
[1]徐有明,李晨晖.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3(03):123~125.
[2]李丁,孙颖.信息时代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0):116~117.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