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醒情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分析
文/石醒情
政治心态,主要表现为政治取向方面的认知、情感、评价和动机,是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起着支配性作用的政治心理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社会转型期各领域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以往大学生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而大学生政治心态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环境的稳定。因此,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态进行分析,并努力做到能够有效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教育的持续推进,追求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愈加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面的主流认识。从政治认知层面来看,表现出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不仅关注焦点广泛,涵盖国家安全、政治腐败、民生发展等方面,而且在社会制度的认识上面也能够做到客观看待;从情感表达方式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日益趋于理智,在面对国际上抹黑或损害祖国利益的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清楚认识、理智表达;从政治评价上面说,当前大学生在政治现象的看待上,多了一份评价理性,少了一份偏激。但客观来讲,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政治关注度,导致政治认识片面;二是在政治情感的表达上面,仍存在方式过激现象,如2012年反日游行中打砸日系汽车的行为就尤为缺乏理智;三是仍存在功利主义心态,如在入党动机方面很多大学生仅仅是为了毕业后能寻找一个好的工作;四是政治参与性仍然较低,大多选择网上进行政治参与,与传统行为之间仍有明显差距。
影响高校大学生政治心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政治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做到位,决定着大学生政治心态的形成与变化。而当前高校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经常是为了让学生受教育而进行教育,重形式轻结果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价值取向与政治素质上的提高,相反,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内容单调、重复过多”的抱怨而导致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缺位,缺乏真正有能力的专业教师,难以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
(二)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政治心态从出生一直到进入大学,都会受到家庭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家庭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不同家庭职业或教育程度的高低会使得学生在政治心态的形成上有所差别,往往表现为职业较好、学历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关注政治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重视书面成绩而轻视素质养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政治方面的兴趣,而导致政治消极心态的产生。
(三)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频发,给大学生政治心态的养成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诸如制度缺失、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社会负面影响,以及“唯钱是从”的享乐主义潜移默化的腐蚀,导致个别大学生在政治心态上面出现消极态度,继而悲观、失望,出现心态失衡;尤其是政治敏感事件的消极处理在网络上经过传播之后,更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抱怨社会环境不公的相关言论,甚至产生极端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积极政治心态的养成。
(四)自身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是人生阶段性表现,与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首先,从生理上说,大学生正处于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受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其阶段特征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其良好政治心态的建立。如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出现认知上的混乱,从而影响政治积极心态的养成。其次,从情感成熟度上而言,大学生尚未实现对于自身情感的良好掌控,情绪易波动,甚至是出现偏激思想,这都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做到对政治课题的全面认识,而表现出消极甚至是不客观的价值评价。
社会转型期,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当前大学生政治心态的积极引导,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 ,推动政治理论教育
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让大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比如可以针对政治热点进行系统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政治热情;同时,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做到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丰富课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树立积极政治心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从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入手,优化人员结构,重视其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作为授课教师,要做到对自身知识储备的及时更新,以正确的理念灌输政治心态的主流价值,做到对学生政治心态的及时调控。
(二)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在教育体系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而社会则是延伸,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合力,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心态营造良好氛围。既要构建高校思政教师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多种途径保持沟通,做到对学生政治心态的及时掌握,又要充分重视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结合,让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活动到社会中去历练、感受生活,进而培养出具备正确政治心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弘扬社会正能量
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资源的“两重性”,做到积极引导,有效运用。一要完善校园网络阵地建设,通过构建网络道德、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网络环境,让学生在网络参与中实现知识的掌握、道德的提高、政治心态的塑造;二要提高分辨力,做好对网络内容的去伪存真,摒弃糟粕,取其精华,主动关注正面舆论,推动自身成长、成熟,从而为培养正确政治心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高校大学生政治心态水平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政治心态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入手,实现对大学生自身政治心态的积极引导。而作为高等教育部门,唯有提高认识,结合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高校的责任,又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