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
父亲永远是对的
◎俞晓群
今年,我的父亲95岁了。他有许多藏书,这在当年跟着毛泽东打天下的老干部中是不多见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跳舞,整天买书、看书,办公室里也摆满了书柜。因此,他后来被任命为党校校长,在老干部的圈子里有“老夫子”的称号。
我懂事时,父亲已经被打成了走资派。那时,“文革”闹得很凶,大字报都贴到了我家的大门上。我们不敢出屋,外面的小孩见到我就喊“狗崽子”。
在那样的环境中,我还能做什么?只能偷看父亲的书。为什么要“偷看”?因为父亲说那些都是“封资修”,看了会中毒的。他越是这么说,我越想看,先是偷看插图本的《水浒传》,接着是《一千零一夜》《聊斋》《红楼梦》。我记得父亲的那套《红楼梦》是线装的,分两函,每函八本。我偷看时,只能一本一本地抽出来,看完后再塞回去,换看另一本。可是每当我抽出一本书之后,函套就会松下来,很容易被父亲发现。为此,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抽出书后,我就把一片与一本书一样厚的海绵加在空档里,海绵的颜色与泛黄的旧书相同,再系紧函套,很难被发现。我就这样骗了父亲好长时间,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便勒令我把书交出来。我交书时偷看了一眼父亲的表情,他很得意,眼神中似乎还蕴含着一些对我的嘉许。
1974年,我中学毕业,按照当时的形势需要“上山下乡”。临行前,我在一张纸上写了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那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后来被父亲看到了,他在下面评道:“此儿素有大志。”接着,他也引了李白的一句诗:“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母亲在世时常教育我说:“对你来说,父亲永远是正确的。”我与父亲没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和结点,只是在他的藏书中与他产生了心灵上的碰撞。从儿时的阅读到后来文化品格的塑造,让我愈来愈觉得父亲的身影无处不在。从那一摞摞的藏书中,我读到了另一种爱。
(摘自《这一代的书香》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