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成
滋味人生
阿 成
哈尔滨地处东北,坐飞机去南方、去西北、去海南,天上的旅途通常要走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这空中的空熬着实旅难耐。便让女儿给我的IPAD下载了一些电视剧,自然“荡”一些短的好,不至于半途而废,两败俱伤。大概是几年前,女儿给我下载了日本的电视连续短剧《深夜的食堂》(包括续集),我竟在天上断断续续地看了两年多(单留在飞机上看)。一夕,脑子里突然掠过一条“信息”,我也应该为此写点什么。或者是出身庶民之故,我很欣赏《深夜的食堂》里的平民态度,没有尊卑,没有偏见,没有鄙视与蔑视,只是在呈现极普通的、且不加粉饰的草根生活,草根的滋味,草根的自尊,草根的个性,并将草根的美食化“腐朽”为之神奇。不仅如此,还自然、贴切、真实,了无痕迹地遮蔽了虚实两界的界线。若洒家是一打铁的工匠,自然能看出其器的高明与隐藏的技巧。
天道慈悲,而今的泱泱大国已进入到了“后美食时代”,先前的生猛海鲜,龙肝凤髓,或已渐入明日黄花了。饕定思餮,其实寻常老百姓的心界里一生也难以忘怀的美食,竟是先前吃过的极为普通的家常饭菜,在他们圣徒般的情感当中,那才是真正的美食,是别一条回家的路。
井怕深淘,人怕追思。我曾写过两三本关乎“美食”的小书,书中所述已经将我之布衣的立场“暴露”无遗了。说起来,我之所以写不了也写不好高档的菜肴,究其原由,是我之灵魂了无贵族的气势,洋范儿的风度和小资与老资的情致。这是我草根的命啊。悲乎哉?不悲也。
根在这儿,情在这儿,缘也在这儿了。只是那些“美食”书里的故事,人的介入似乎被淡化了。这是一个天大的缺失。然而,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这才有了《私厨》一篇。
少年时,我居贫民区,那个地方最大的官儿也不过是一个会计,还有一个小学老师(经常挨丈夫的殴打),其他一律是极普通的平头百姓。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多属“问题少年”,或“青年走险分子”。由于生活贫困,物资匮乏,或环境使然,做过许多出格的事,被拘留,被劳教,被判刑,亦不鲜见。然而人与狼终究不同。伙伴们走过青少年,经过中年,进入老年后,他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多年前,我在街上走,曾碰到过当年的一个“老炮儿”,带着他的两个女儿迎面走过来,完全是一副正派人的样子。他见到我的时候把眼帘垂下来。是啊,他不想让他的女儿知道他的过去。我微微地点点头,从他身边走过去了。对,这就是我的缘分,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写出来,既问心无愧,也无愧于我当年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