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确定的忧伤的银白泥土
——人邻诗歌简论

2016-11-26 12:31□唐
中国诗歌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和诗人诗歌

□唐 欣

难以确定的忧伤的银白泥土
——人邻诗歌简论

□唐 欣

那跑得最蓝的,抑郁最深;那

跑得最快的,最绝望;那跑得

最美的,最先毁灭。

那突然开始和结束的,要突然,

碎裂和忧伤。

这首《风中玻璃》是诗人人邻被广泛传诵的一首诗,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可以看作他诗歌的写照:美和忧伤、纯净、微妙、尖锐的力量,这正是人邻在斑斓的中国诗歌光谱里无可替代的位置。

人邻诗歌创作的历史不算短了,但对他的定位还真的很不容易。他首先不在某个重要流派之列(没有单位和组织那就不好找了),也不曾参与哪一拨潮流(那也就无法冲上浪尖,成为弄潮儿),最重要的是,他的音量不够高,只关注分贝的人很难把他找到(说来有趣,钱钟书先生发现,实际上中国所谓的豪放派高音一旦拿到外国,也就成了低音,我们的音域原本就比人家低了8度,但奇怪的是,音高恰好是我们的标准和目标,也许只有声音大了,才可能盖住那些永远不停的吵闹)。不客气地说,接近他和欣赏他,要求我们的细心和耐心,要求我们的修养和教养(有些人就认为,如果不在乎苏东坡和辛弃疾之流的大嗓门儿,吴文英和姜白石要比他们高级得多,但这种说法容易触犯众怒,姑且不论吧)。

按照加拿大文论大师弗莱的说法,文学有着自己的“原型”,或者用更通常的表述,就是文学实际上有不多的一些“母题”,这也是我们业已熟能生巧的一系列分门别类,你写的什么题材,我就能给你划入或归到某一个“谱系”或者“序列”,但是面对诗人人邻,我们的分类法遇到了麻烦和障碍,他的诗歌,竟没有哪个现成的筐子可以容纳。这主要倒不是说他另外开辟了什么新的意义领域,而是因为他进入诗歌的角度总是小得不能再小,细得不能再细,那就是瞬间和片断,那就是语词,甚至语词的缝隙。

月光里

一片羽毛,飘摇

如古老匠人卓绝的心血手艺

飘摇的蓝、绿,纹着明灭的金线

羽毛在飘

夜色浸透,极细的绒毛边缘

大地叫它轻得没有一点分量

连它自己都觉得,轻飘、害怕

可这最轻飘的,才最

接近这个夜晚的中心

接近于美,虚幻,和银色的窒息

不知是什么原因,人邻自觉疏远了那些“宏大叙事”,也就是从他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最容易陷入的集体话语中抽身撤退。他的诗,极少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元素,甚至也很少个人经历的影子,但他并没有远离生活,恰好相反,这倒使他更紧密地、更切实地贴近了生活,那就是突出、强调并高度尊重生活的感觉、生命的感觉,这些细小的、细微的、细腻的感觉,也许在他看来,才是我们生活的可靠证据和真实证明。人邻规避开我们周围那些好像更加“现实”的事情,他也许是在向我们委婉和含蓄地提醒,那些事情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么重要。他对那类事务的轻描淡写,甚至是忽略不计,正是为了让我们注意和靠近那些已被我们冷落和忽略很久的另一类事务。那曾是我们童年时代熟悉和沉醉的世界。诗人就是与众不同的人,诗人就是要采用诗人的标准和尺度,而非常奇怪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诗人,以及大多数普通的人,总是不自觉地照搬政客和商人的标准和尺度。他们确实位居“强势”话语(近年来荒诞而可笑的说辞,它们真的经得起美学的审视和颠覆么),但真正的诗人,正是要质疑并挑战这样的“强势”话语。在人邻笔下:“伤痛带着铁器的咸涩/散发着比早春更为新鲜的气味//几乎看不见的汁液/沿着切断的纤维渗出”,“雨地里淋着的旧农具/让人想起,刚才见到的/几块人的遗骨,比农具/更接近于完美劳动的/人的遗骨”,“沙地枯枝/而最后的一枝——白皙,/细腻/似乎少女的手指、皮肤/那些地方/浅灰迷人的皱纹”,“她坐在那儿/声音比物质/更真实。//近似尿液的气味,/那些发酵着的/温热的气味。//她猫一样缠绵地/弥漫着裂开/她暧昧的眼神,/在这个发酵的夜晚”。在这里,人邻示范性地展示了他的敏感和敏锐,在一个普遍麻木的、粗糙的时代里,人邻的这些诗句不啻是对我们的一种提示和唤醒,他迫使我们在急匆匆的日常事务中慢下来,停下来,审视一下,感受一下,倾听一下,在这种时刻,也只有在这种时刻,生活和生命,才可能向我们坦露自己和展现自己隐微的真相,而我们也在这个瞬间和片断里,体会并享受着自己平时沉睡的、潜在的、已经近乎遗忘的感触和想象能力。这是我们最接近自我的时候,也是我们最接近拯救的时候。

整个漫长的季节

就那么落着。

真是迷恋

那些落叶,忍耐,稍稍倦怠,

轻盈,没有一点多余的样子。

世界庞大艰辛,

只有落叶是它——惟一的轻和清醒。

被艰难听见的。

这是人邻向我们提供的世界图景,安静、干净、纯净,在这后面,则是诗人安静、干净、纯净的心情。维特根斯坦说过,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但他忘了,世界也是我们看到的一切,或者更确切点说,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切和我们选择看到的一切。在此意义上,每个诗人都为我们贡献着特定的世界观。人邻的老朋友、诗人阳评论说:“但人邻诗歌的‘慢’是自然的泄露,是一种渗透,他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他是一路‘嗅’来,而‘嗅’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从种子抽芽到花开花落,他硬是把这时间咀嚼得有滋有味”。“泥土,在动。/潮湿河滩上蟾蜍的缓慢挪动/有着难以描述的/大地挪动时——土色膝盖一样的/艰难的孤独”。人邻的诗,讲究画面,注意黑白和明暗的对比,经常像木刻一样,精雕细琢,法度谨严。但他也有让人惊悸和紧张的时刻。请看这首短诗《蝎子》:“阳光清晰移动/蝎子最危险的部分/那一点有刺的尘土/有毒的雄性尘土/干硬的土坡,一枚蝎子/肿胀的黑色的刺,让这/必经之地/又麻又痛”。是不是有让你汗毛倒竖的感觉?还有这首《蜥蜴》:“蜥蜴,转身看见什么/眼睛太冷/牙齿细小/令人疼痛地/咬住什么”。诗人于贵锋认为:“这些简短的句子,没有修饰,但饱满,有力。‘一动不动’,不动的动,引而不发,在艺术的简化和张力之间达到了平衡”。人邻正是深谙这种停顿、留白和转折的艺术。作为视野开阔、混乱不挡的散文家(他的另一重身份),他在诗歌上选择的似乎是一种“纤尘不染,冰冷而华贵”、“只是不断亮,相遇,隐匿/又美又冰冷,又冰冷又美”的风格,细微、敏感、微妙、纯净到让大多数粗糙、麻木、浑浊的人感觉不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也许这便是诗歌的胜利,这胜利未免也是代价太高的胜利。在崇尚扩张和浪费的诗坛,他太矜持了,也太节制了,但也许他希望和需要的读者,就是保有慧心的极少数人,他并不想取悦那些浮躁的看客。评论家邹汉明指出:“人邻对语词的选择非常审慎,有时甚至有点吝啬,这就好像一个水库,仅以滴滴水珠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展颜,这样的方式是惊心动魄的,而我们也就在这一滴滴的水珠里感觉到了那个巨大的深渊的存在”。的确,在朴素、简洁的背后,他总在暗示一个更大、更深远的世界。

但我们不要以为人邻只是一位静物写生的画家,在缓慢的、折扇般的展开之中,他也在积蓄、凝聚、集中着力量,那是一种尖锐的、针刺般的力量。

人的,水滴

给额上的灯牵引,行走于

虚无巨大的空洞的根。

那灯,死亡的玻璃花。

胆颤心惊提醒着的玻璃花。

巨大的齿轮采煤机

严肃着

煤的脸。

它有着整整600米的厚度。

那些煤层

比我的手里正飘落着词语的白纸

比咬啮着黑苹果煤层的我

衰老更快。

而一首诗正在形成

一吨一吨的黑色硬壳。

比死亡,

只稍稍早了

突然的一秒。

这首《在靖远王家山煤矿600米井下》正是此类诗歌的一个典型的个案。读到最后,我们是要像武侠小说里常说的,“浑身一凛”的。诗歌需要效果,复杂的情感也需要效果,人邻的诗,不追求那种强烈的震撼,也不索取廉价的“感动”,他只要你感到那轻微的,但也是清晰的、确定的、有痛感的一击,这就已经足够。“简单,没有错误,/放荡而善良,/只有微小的罪,微小的尚未命名的果。//她现在还是青涩的。她的罪和美才刚刚开始”,“金属的水管/比野性的水,/更快地穿过水泥、灰色的砖,/突然松弛、空寂。//穿过。/但还是留下了/铁的气味/给严寒活活冻死的/气味”,“整整一箱子刀子,/最后插入的那一把/插入了整整一箱子的尘土”,“女人给我沏茶的一瞬,/河水忽然加速。/我看见它们蜂拥/盲目而过时”。这样的诗,其实给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品味、想象的空间。它不是那种一次性完成和一次性消费的作品,它要求你一次又一次地回来,像对待普鲁斯特笔下的马德兰小点心一样,慢慢地体会,细细地咀嚼,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释和创造它的意义。

她是病的,

眼睛,灰茫茫;

想那些我永远也不会去想的事情。

她很美

一只眼睛有点斜。

她看着哪儿,我无法辨别。

她的眼睛

将哪一片风景遗憾地错过。

这样的女人

喜欢为痛苦的“蓝的气味”生病,

喜欢微微的苦涩。

她生病的眼睛里

那一片柔美的茫然

一再教会着我,

什么才是非常的和最后的美。

人邻的这首《我爱的那个女人——题画》非常有意思,这里面,也许包含着某些认识和破译人邻的密码。好诗人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哲学。人邻好像就着迷于:美和疾病,美和茫然,美和迷离,美和别扭,美和错误,美和诸多既损害又增强她的事物的奇妙关系,这似乎正是美——如果允许我们把她再扩大一些,有关灵魂和精神的事情——的当代处境。所以人邻总是有点忧郁和有点忧伤的。这也使他获得了深度。作家习习指出:“温柔而多情与刀子和锋利,是人邻身上的矛和盾,他能叫矛和盾那样相亲相爱,叫它们彼此抚慰,感知加倍的爱和疼”。他注意到:“这些人稚气未脱,头发蓬松;/这些物质的新杀手,/眼神挑衅而厌倦”。但他自承:“因我也是柔弱之人/虽忍受伤害/而不为自己辩白;/因我也是有罪、狭隘之人。//我这脆弱的人,/谁是我一生的虚无栏杆,谁是我最后的孤独玻璃灯盏”,“因为爱/恨出奇地温柔啊/这也许就是我此刻难过的理由”,“我爱怜。但还是渴求你白血的玫瑰,/要悄然翻过带刺的峰峦,/紧紧搂住我的脖子,说:/而我和你不过/相隔了悲哀的语言”。人邻拥有济慈说起过的那种“消极感受力”,即特别经得起迷惘和不安,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充分认识并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谁有黯淡的温暖,请缓慢爱我,/直到夜色终于覆盖了我/从来就情感笨拙的脸。//有哪个善解的女人/谙熟一个男人的真正疲倦,/谙熟他疲倦了还要疲倦的秘密,/沿碎裂的时光隧道,/使他真正变暗、充满”,“那些碎片。晴空下闪烁/刺痛的麦芒……要学会想象/那些玻璃。/它们是如何/粉碎了词语的黑暗开关”。至此,他也坦然认可和接受了诗人的当代命运,那就是继续写下去,写得更多和更好。让我们以他的这首《我得慢慢煮好一小锅豆子》来结尾:

天突然冷;我也似乎是突然

感到了一点寂寞。

这点寂寞,也有一些是

来自我正在读着的那些幽暗的诗歌。

那么多的诗歌

认真地在我的目光里走过,

不是一匹马,什么也不是,是一些秋天的草

难以确定的忧伤的银白泥土。

我的炉子上

正煮着一小锅豆子

乡下朋友带来的

味道和热气弥漫开,它们是那么的经久。

我把火压得很小,我真的

把火弄得很小。似乎那么快

就煮好一小锅豆子,让人心疑。

似乎熟得更慢一些的豆子,才温暖得经久。

猜你喜欢
美和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这一刻
Teacher dedicates herself to educating kids in mountainous town 90后“孩子王”用美和青春谱写出大山的回音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美和温暖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