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远
浅谈高中生如何根据中英文的思维差异更好的学习英语
石光远
【摘 要】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语言又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以交际与思维也是密不可分的。这篇论文根据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差异,较为详细的分析了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并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高中生学英语困难,无法进行基本听说交际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 英语 思维差异
中国教育一直在改革,以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人都看的很清楚,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努力让教育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或者说,成为有更大意义的教育。不光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归纳总结和举一反三。但是在所有的科目中,语言类的科目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前期需要大量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量变开始质变,我们开始理解并简单运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尤其是英语这一科目。所有最基础的,都应该是最被重视的。作为一名学习和研究英语长达十几年甚至要延续一辈子的高中英语教师,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无论是最基础的发音、字母、单词还是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是最有用并且最不应该被忽略的。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能把英语学好。可是虽然我们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到高考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结果仍然差强人意。有些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也能够做对很多英语题目,但是到真正上考场听和说的时候,却非常费力。这是为什么?因为思维。
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思维的就是语言。语言和思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要开口说话,肯定需要思维的协助,你才能组织语言。那么英语的思维跟汉语的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的思维是理性思维,而汉语的则是悟性思维。
英语词汇中的“理由”一词也叫“合理性”,它来源于希腊语“理性”一词。理由跟感觉相对,是对基本事实的直观理解。英语受形式束缚是因为理性的特征,所以语法缺乏弹性。汉语因为不受形式约束,所以语法灵活有弹性。在英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并且谓语动词是整个句子的中心。主语和谓语连接紧密,它们共同聚集各种连接成分。因此,英语句子有清晰的主从关系。尽管有复杂句和简单句,长句与短句,但英语句式简洁,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英语之所以有这么多种句式,全因为形态的变化和连接词能让不同的组成成分变得清晰,而补充部分比如“it”,“there”等之类的可以让句子结构完整。在英语中,动词前面必须有主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一旦句子没有主语,人们就认为它是不完整的。很多涉及关于此类用法的规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对于造句的固定模式建立在无数带有不同主语和宾语的句子上;另一方面是避免笨拙的组合有时容易带来误解。
汉语不被形式和结构所拘束,所以更模糊。而英语被形式和结构所拘束,说以更清楚。在语言结构方面,西方国家的语言是由语法来决定的,而中国的语言是由人来决定的。一个语言由语法来决定就意味着无论有没有用,所有句子都要保持相同的形态并且是严格按照语法的规定的。而由人决定的语言意味着所有句子都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灵活的改变。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英语比汉语要容易掌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进行英语表达和听懂英语表达呢?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加强逻辑思维的练习
既然汉语跟英语的思维不同,尽管我们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用英语的思维,即理性的,有很强逻辑的思维。当中国人要造一个英语的句子的时候,应该按照英语的要求重置句子成分的位置,很多时候不要随便省略连接词,否则不符合英语的逻辑。要抛弃运用汉语时从大处着手的习惯,而改用英语中从小处切入,注重逻辑和语法基础。
(二)更多训练英语表达
中国人说话一般先从客套开始,把主要的内容都放在后面。但是英文语言国家的人说话完全相反,他们更喜欢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说,然后把其他句子放在后面。关于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达是说跟背景知识介绍有关。中国人总爱把背景知识先介绍了,然后逐步推导到结果或者主题。但是英文语言国家的人习惯于把主题放在前面,然后再给出详细的背景知识介绍。英语中一般多是简洁的事实而少见生动的对事物的介绍。所以汉语这种丰富甚至冗长的对事物的描述跟英语思维相背离。所以学生们在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省略掉这些丰富奢侈的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大量的积累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
我们已经知道了英语跟汉语的不同,那么要能正确流利的进行英语表达,不光要随时在表达时注意避免汉语思维的影响,也要进行大量的英语积累。因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且交际的过程也会促进对语言的掌握。学生们平时在语法问题上苦苦求索,结果却找不到出路;也试图大量积累单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连接怎么使用。所以积累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就尤为重要。高中的英语课本都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处的中国及外国专家共同编著,所以教材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用法规范,内容涉及也符合实际,适合高中生记忆并使用。
参考文献:
[1]Hadumod, B.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蔡运荃.浅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4-55
(作者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