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的人生意义

2016-11-26 09:01
唐山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福贵生命人生

潘 锐

论余华《活着》的人生意义

潘 锐

《活着》通过一个小家庭悲欢离合的情节酝酿和被时代大潮左右的人物命运结局,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具有较强的人生意义、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本篇论文从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苦难和挫折是上天给予活着的人的一笔财富、活着需要寻找并寄托一种理想和信念、爱和呵护要有正确的方式四个方面论述《活着》呈现给我们的人生意义,以希对我们清醒、全面而客观地认识人生和命运有所启迪和帮助。

引言

《活着》是一部有深刻意义的人生大书,是一部优秀的反映时代巨变和人物命运变迁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只涉及10余个人物的小说里,有许多内容和情节让我们震惊: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渺小与伟大,悲惨和幸福、痛苦和快乐。在这部用血和泪凝成的作品里,作者用满腔的热忱,深重的笔调,悲怆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在文学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从人生角度认识到文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妙绝伦。

一、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探讨活着本身的意义显然比活着之外的话题重要得多,笔墨铺张的也多。这是因为作者不仅是在讲述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而是给我们探讨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的沉重话题。探讨活着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艰难中活下去,这是《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责任。为了身上不能推卸的责任,他必须要活着。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太多悲伤的往事,身上的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甚于他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从浪荡混迹,吃喝嫖赌输光家产之后,他的悲剧便拉开了帷幕。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了他,原以为能成为他唯一安慰的外孙也因为吃黄豆喝太多的水而死于非命。上天为什么如此不公?为什么苦难总是对福贵进攻?为什么熬过艰辛的日子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曾经的福贵为享受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为愧欠而活着,也为责任而活着。而如今,他失去了所有活着的理由,只剩下一个人,又为了什么而活呢?为自己?为活着本身,为活着而活着。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对生命本身的责任。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关于生命和活着的严肃话题,也会出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事情。就生命本身来说,每个人遭受的苦难一般情况下远远大于快乐。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强地活着,不管生命赋予我们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幸福还是磨难,它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都要去忍受,敞开胸怀乐观地接纳它、拥抱它。当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生命就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还涉及到父母和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有责任走完生命的历程。幸福美满,生离死别只是其中的小插曲,每个人都没有资格轻言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活着就是最好的理由,不为别的,活着就够了。生命仅仅只是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不要轻易抛弃你的生命,感受完生命的过程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苦难和挫折是上天给予活着的人的一笔财富

在《活着》一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前后人生是一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戏剧。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啼笑皆非的人生变故、不知所措的生活移位、难以捉摸的命运安排,让昔日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大少爷福贵无法适应。先是大福大贵的洪福齐天,接着是一无所有的穷途末路,两种不同的命运在主人公身上接连出现,使得主人公的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落差感,正是这种落差感的存在折射出生活在底层劳动者的坚强和美德。假如福贵不去赌博,家中的良田房舍依旧存在,豪华的生活轨迹没有遭到时代的改变,福贵依旧会是一个桀骜不驯、浪荡不安的纨绔弟子,不会有后来改邪归正的表现,不会有接连失去亲人后对生活理智、深刻而明确的思考,不会有巨大的人生价值和教育意义。

人生仿佛是一场闹剧,正当主人公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掀过历史的一页,憧憬新生活的时候,他的梦想却在偶然间阴差阳错般破灭。已经和好友一块做皮影戏,想通过自身的劳动赚钱生活、养家糊口的福贵,为生病的母亲出去买药被国民党拉去做了壮丁。在残酷的战争中,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活着变成一种艰难的奢望,福贵游走于生死之间,在炮声与战火中,他顽强而幸运地活了下来。 因为身上带着对家人的愧欠,他活着,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必须活着,活着成为他洗清年轻时所犯“罪恶”的唯一理由。活着也是他作为儿子去孝敬母亲,作为丈夫去抚慰妻子,作为父亲去疼爱孩子唯一的动力。

可是命运好像总爱与主人公开玩笑似的。再次回到家乡的福贵,看到的却是一个饱经贫寒、满目疮痍的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因为生病无钱医治变成了哑巴,已懂事的儿子居然不认识他。富贵内心深处一遍遍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幸总是降临到我的头上?”看着清贫的家,福贵成了一个真正的底层农民,不再幻想过去的锦衣玉食,不再对东山再起怀有希望。他开始为一粒米,一滴油算计,开始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双重使命,照顾妻子,抚育儿女,在艰难中活下去,就是他的责任。上天好像在故意惩罚主人公似的,接下来,主人公接连失去了多个至亲至爱的人,每一个亲人的离世都让他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活着的人的生命,他坚强地接受了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顽强而倔强地活着。苦难在这个昔日的纨绔子弟身上不再是受罪的代名词,

反而成为财富的象征,它让他体验到人世艰辛、世态炎凉,从而更加珍惜活着的幸福。

三、活着需要寻找并寄托一种理想和信念

人生在世,食五谷杂粮,怀七情六欲,就不免受到欲望不能实现的困扰,遭遇挫折、痛苦和苦难的侵袭,就像梁启超先生在《论毅力》一文中写道:“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是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八九,茫茫宇宙间人的生命很短暂,转瞬即逝。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需要一种顽强的信念和坚韧的力量支撑我们再次工作和生活下去,这样,每个人都能在茫茫人海和大千世界中寻求到平衡点。

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成长故事同样印证了每个人都要寻找并寄托一种理想和信念的观点。原本青春怒放、活力无限的健康青年,突然之间失去了双腿,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那个关心疼爱他的母亲在他眼中也成了“生活的累赘”,一时之间,史铁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他在地坛中转悠,在煎熬中等待,等待他的“救世主”出来。思考良久的他终于找到一条激发他人生热情的路——写作,他焕发了青春和活力,忘情地沉浸在文字的柔情中,躺在文学的温床上尽情吮吸上天赐予他的乳汁和营养。《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一篇篇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史铁生成为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再来看作品《活着》。当主人公福贵因为赌博一贫如洗、倾家荡产的时候,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被他气病,妻子被丈人领走,一夜之间他仿佛被这个世界抛弃,没有了昔日地主少爷的气势,没有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连一片遮风挡雨的瓦片都没有,这个时候福贵是最无助、最迷茫、最孤独的。他的妻子家珍却不顾娘家人的阻拦在儿子有庆一岁时毅然返回到他的身边,帮他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做饭洗衣,与他共度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让这个浪荡子在极度绝望时得到母亲般的抚慰。家珍不愧为旧时代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且家庭观念特别强。她爱福贵,这种爱是一种不计地位、名利、纯洁无私的爱,富裕时家珍对福贵的爱容易理解,因为不会有人拒绝物质和锦衣玉食,但贫困时家珍的爱就变得弥足珍贵,它成为福贵顽强活着的精神源泉。

四、爱和呵护要有正确的方式

《活着》不仅人生这个话题本身给予我们无比震撼的效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延伸出一个与人生有关的话题——父母对待子女的成长问题,是爱的无条件还是有选择地去爱,值得我们深思。诚然,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一味地溺爱,不让孩子吃一点一丁的苦,不仅不是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实质上是害了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将不适应社会,承受苦难和挫折的能力特别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从人生意义上来说,爱孩子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活着》中男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而鲜活的例子。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优越的家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贵公子的养尊处优使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福贵的父母面对儿子的恶习不仅没有想方设法制止,反而认为这是对他的疼爱,这样的做法是危险的,这种爱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纵容、溺爱,这种溺爱最终让他的父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年少轻狂的福贵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肆无忌惮地挥霍着祖辈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并最终挥霍一空。结果是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也在他被抓壮丁离家后一病不起,驾鹤西去。

福贵的父母对于儿子的疼爱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对福贵的爱建立在满足其一切要求的基础上,那就是一种变形的爱——溺爱,这种爱不问黑白,不论对错,超出了常人可以接受的范围,也正是由于他父母的这一伟大“举措”使得福贵前半生“幸福无比”,同时也埋下了福贵无师自通继承其父恶劣家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恶赌之中。最终将祖上辛苦打拼的家业输的一干二净,成了他苦难一生的开始。福贵在前半生是个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是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这方面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也让这个家庭发生一幕幕悲剧,其过程朝着悲剧化方向发展,其结局无法控制。

五、结语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思想著作,其中人物之间亲情的依恋、友情的纠葛和爱情的纯美都让我们感悟非常、唏嘘不已;《活着》也是一部杰作,语言平实质朴但却娓娓道来凄美哀婉的故事,演奏出属于小人物的命运交响曲。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酝酿的思潮排山倒海,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惊叹于语言文字的精妙;《活着》更是一部伟大的人生之作,它让我们明白了纵欢享乐的代价,知晓了世道人心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感悟了生命的两个极端——极度脆弱和坚实刚强,领会了人活着并非只是受苦受难而是把生命诠释的更加精彩。《活着》不愧为一部激励人们在苦难时奋勇拼搏、战胜自我的经典人生之作。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 476000

潘锐(1982—),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福贵生命人生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