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讨武曌檄》浅谈对骆宾王的评析

2016-11-26 08:40高诗雨
长江丛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骆宾王武则天

高诗雨

(作者单位:树德中学)



由《讨武曌檄》浅谈对骆宾王的评析

高诗雨

古代的文人大多有着执拗的性格,他们有的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有的胸怀社稷,天下之忧而忧。不乏有为了国家安稳公开反对统治者的官员,图谋造反复辟前朝统治的文学作品,其中影响较深的作品有骆宾王写下的《讨武曌檄》,其文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人无完人,当局者迷的骆宾王在千年之后受到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他和武则天一样有着自己的不足,也有各自的长处。本文通过对于《讨武曌檄》的赏析回顾历史时间,用当年的价值观和今天的视角分别对诗人骆宾王进行评析,追溯唐代历史,回味英豪人生。

骆宾王 武则天 讨武曌檄 唐朝统治

一、对《讨武曌檄》一文赏析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为繁荣的一段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我们历史课中重点提及。在这两个时代中间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尽管世人对她褒贬不一,但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唐朝的辉煌。在所有针砭时弊的作品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骆宾王曾写下的《讨武曌檄》,这是一篇为激起有识之士和全朝文武百官策反的文章,为了光复李家大唐的统治去冒死推翻“女魔头”残暴统治的最后一搏。可以说这篇文章中将武则天的种种恶毒行为及谋权篡位的行径曝光于众,从道理伦理的沦丧到治国手段的拙劣,再到人格品行败坏都一一数落的体无完肤,为的就是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改回国号。文中不乏骆宾王本人的感触,用历史的事实加上动情的叙述不得不令人信服,然而事实上朝内的文武百官深知自己的能力权限,武则天的登基已经成为定局,她的天下已经不能因为一两支部队的反抗就可以颠覆,明哲保身才是每位官员的上上策。伴君如伴虎的差事本身就是你情我愿,至于谁去统治国家与己何干?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至于策反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是失败的,这支部队最后被内部将领的倒戈画上句号,史书记载骆宾王最后隐姓埋名、隐退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晚年。

二、居庙堂之高则优其名

骆宾王一生正直并未改变他想要晋升上层社会的梦想,这是历史上多数文人对自己的定位。刻苦攻读数十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为国家效力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于骆宾王也是一样,在他的一生中也没能逃脱为考取功名而历经无数的磨难,只因为当年的文人和如今大不相同,社会结构和职业分类的简单化让读书人没有用武之地,唯一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就是考取官爵为国家效力。一旦考取官爵即能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还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为统治者提供可参考的治国之道,相信这也是骆宾王的初衷。

由此可见,骆宾王和大多数文人一样有着一颗积极入仕的心,即便能够写出无数经典诗歌作品,可以流芳百世也不如为国家效力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能够分辨是非并且不为权利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便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却一次次奏疏嘲讽她统治天下的卑劣手段,实在是一个令武则天既爱又恨的官员,不禁让我们发出疑问:如果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为何不卸下官帽,去做一名安分的诗人?这就是骆宾王和其他文官不一样的地方,他对自己梦想的坚持是以当官为基础,一旦变成平民百姓就难以有用武之地,所以一次次挑战武则天的极限,希望可以通过奏疏的方式能够改变统治者。这种做法无疑是飞蛾扑火,如今看来确实让人贻笑大方,其结局就是被贬为庶民关进大牢,并且久久不能得志,直到被逼无奈才使用出最后一招通过策反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企图策反变国运

《讨武曌檄》这部作品是骆宾王仕途生涯的终结点,为了能够帮助徐敬业达成讨伐武则天的愿望,不得不采用下下策。虽然这次策反失败,却可见骆宾王是真心希望国家的未来更好,但对于国家富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定义却有着不同理解。记得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作品中提到过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也有着自己的残暴,但是最终刺客没有刺杀的原因是因为以“天下”为大局。战乱的年代,封建的制度,谁统治天下不是如此?如果能够早日让百姓得以安宁岂不是最美好的结局,这个结局才是人们想要的。骆宾王则在这点上过于偏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或许骆宾王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真正胸怀天下的人应是着眼大局。我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已经成为的现实不能改变就要去适应,任何朝代都是如此,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永恒定律。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不论哪个朝代是否辉煌与没落,哪一位帝王是十全十美?谁没有一些黑历史,争夺皇位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而过于追求完美的骆宾王却忽略了这点。历史是进步的,自己不能接受却不代表时代不接受,只能说他的固执在其他官员眼中是荒谬的,是徒劳的。

分析历史事件不能够完全片面,客观看待时代背景,当年李家确实没有谁能够比武则天更有能力去统治天下,而骆宾王的策反无非是自己不得志,没有达成理想而做出的举动。只能说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径庭。君臣不能同心的结果就是政局的混乱,为了平复天下叛党武则天的狠毒再一次被激发出来,最终为稳定的政局做出了表率,难得的朝政稳定,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少这一点武则天做到了。

如果当年策反成功,李家还余有的皇子之中谁又有这治国之才?那么历史将发生改变,还会有后面的开元盛世吗?社稷姓谁名谁不重要,平稳的社会发展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黎民百姓。

四、悟以往兮知不谏

策反失败相信这对于骆宾王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打击,这时的骆宾王已经没有任何机会重新踏上仕途,只能够选择隐姓埋名。据史书记载,策反失败后的他选择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过上隐士般的生活,这个结局对于他应该是最好结果。人只有到了晚年才会更醒目地回顾一生:自己一生的努力不就是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居吗?武则天统治的天下其实已经完成了他的心愿,只是方法恶劣了一些,皇帝不再是李家人而已,他对于贪官污吏的担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真正看透世事让他得以人生的清闲。

回顾历史,我们后人的看法也难免片面,至于骆宾王坚持的对错已经不再重要。他只是时代的一个小人物,却企图影响那个时代,最终他失败了。但是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歌,如人人都能会背诵的《咏鹅》,这样的成绩对于他何尝不是一种完美。人的性格和认知随着成长阅历的不断增加而丰富,偏执并不代表错误,固执只是还没有完全地看透,如果都能够预测未来相信谁都不曾犯下错误。武则天统治时代过后她将皇位还给了适合当政的皇子,谁又能说她当初一心执政的决心不是为了国家更好!她提出的科举制度、自荐制度笼络了天下无数人才,让平常百姓有机会在国政大展拳脚难道不也是一种进步吗?

五、结语

人生的旅途正因为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才显得漫长而充实,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诗人给世人带来了许多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优秀诗歌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他的一生更像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电影,讲述了一名从刻苦努力到功成名就的优秀青年、坚持自我的挫败中年、再到激流勇进的长者以及看透世间恩怨的智者,一次次波折让骆宾王实现完美的蜕变,今天的我们会用不够圆滑、欠聪慧来形容他年少轻狂的偏执就此一笔聊过,而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追求真我,让人不禁产生敬畏和羡慕之感。从骆宾王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中我们感受到他内心迫切希望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想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被幸福假象蒙蔽的人们,告诫他们应在关键时刻发起反抗,否则必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时代的转变让我们难以再找到这样的文人,事实上每一个追求真实的人都有着与他三四分的相似,正是不完美的表现彰显出性格中值得让人们学习的地方。

[1]徐志明.浅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对《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扬弃[J].才智,2011(35).

[2]张西平.造反诗人骆宾王[J].文苑(经典选读),2012(11).

[3]胡振龙.论骆宾王及其创作[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02).

[4]周美录.拜谒骆宾王[J].杭州(我们),2012(05).

(作者单位:树德中学)

猜你喜欢
骆宾王武则天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差点被武则天杀了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