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红丹
开展“90后”形势任务教育要因势利导
文/周红丹
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分厂、车间、班组。他们自尊心强,崇尚公平,宁愿被人误解也不容自身价值被忽视;他们力求上进,个性张扬,有闯劲,有激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遇到的问题;他们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一般的灌输和命令在其身上效果不明显。“90后”员工正逐渐成为企业基层班组员工中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时,要因势利导,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方法,使形势任务教育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和激发“90后”的工作热情的作用。
把握中心,就是要把握住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将形势任务教育的重点落在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目标、分解项目上。“90后”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不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流程、计划安排等情况了解不足,同时,他们大都分布在基层一线。面对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形势和目标任务,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时,就会出现“问题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形势着手,把目标、任务讲明讲透,把内容细化到如何实现目标以及完成工作的步骤、方法上来,还可以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将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等内容向他们进行宣贯,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任务上来,鼓励他们为完成任务想办法、提建议,引导他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陵川公司在大力宣传“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在员工中尤其是青年员工中开展了危机教育,利用内部宣传媒体开辟“形势与任务”“三改一创,提质增效”专栏、班前会宣讲任务以及“集团公司工作会、公司职代会知识竞答”等形式,开展形势任务的专题宣传,将集团公司的行业总体发展战略、陵川公司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及措施进行宣贯,使形势任务教育紧紧围绕“十三五”开局之年“首战必胜”的中心开展,让“90后”看清形势,明确任务,杜绝松懈情绪,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90后”员工生存压力较大,尤其是“买房”的问题十分具体,因此他们的思想活跃度高,跳槽的可能性大,不利于企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我们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时,要积极主动地同他们进行沟通,多渠道听取他们的诉求,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价值观。
“90后”员工喜欢上网,而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建有内部办公网络,这为我们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建立起讨论群,定期发布企业不同阶段的形势、任务。针对重点、热点发起讨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从而传递企业的正能量,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近两年来,陵川公司以公司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为重点,先后开展了“我们的厂风是什么”“陵川如何前行”等多个专题的大讨论。活动中,公司领导也参与讨论,通过网上发言的形式,与“90后”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讲形势话任务,谈工作聊生活,既拉近了干群关系,又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今年,陵川公司开设了“陵川工业”微信公众号,又多了一个对“90后”员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平台。除了在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发布公司的重点、热点工作动态外,还开辟不同专题工作的宣传栏目,及时发布党中央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是国企党建的新要求、新任务,各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动态消息、党员学习心得以及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
“90后”员工大都思想求新,个性张扬,传统的灌输、教育对他们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时,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多采用新鲜的、有活力的、符合青年人特点、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以使形势任务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在创新形势任务教育形式上,陵川公司近年来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近两年来,公司先后开展了《听中央的 看行业的 干好自己的》《新常态 新任务 新发展》《狼来了》《改变思想 改造提升 改革发展 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行业特征、企业特点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由公司领导亲自主讲。讲座中,主讲人与听讲人互动频繁,课堂生动,受到“90后”员工的欢迎,他们踊跃参加,积极提问,在思想碰撞中认清了发展形势,提升了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在2015年纪念建厂50周年的活动中,公司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举办了建厂50年画展,制作了厂庆宣传片和50年历程画册,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讲陵川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在这些系列活动中,充分发挥了“90后”员工的激情和热情,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参与讨论、撰稿、演讲,担任宣传片的演员,自己编排小品并演出。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这些“90后”对陵川的历史沿革、企业文化、发展目标、面临形势和今后发展的任务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他们在回顾中思考,在思考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便静下心来思考企业的未来和自身职业的规划,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