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遗民陶汝鼐的中期诗文研究
李 艳
【摘 要】明末清初陶汝鼐是一位具有遗民情结的文人。他生于明代,殁于清朝,恰逢朝代更换之际。他的中期作品反映出激荡的社会人生,也显出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因此感触良多,创作颇丰。研究其中期作品,对于研究湖湘文化和遗民文化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陶汝鼐 《陶汝鼐集》 中期诗文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又号石溪农,湖南宁乡西冲山人。他的早期作品受竟陵派影响,有爽气殊伦之感;中期作品,身处朝代更换,显激越凄楚之意;晚期作品,结庐自然看破世事,回归清新自然。本文将对收录在《陶汝鼐文集》中的中期诗文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概况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现实中,积极振作,投身于反清复明之中,以“传道”“明道”为己任,把自己的精力和学识用在观察和反映那个时代中。而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主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感情的抒怀以及对于自然风景的感怀。
(二)诗文的主要思想内容
1、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读陶汝鼐之诗文,一股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其作五言古诗《湖南寇事诗》,记录了一件朝代更迭背景下的历史事件。诗中记述崇祯十六(1643)年夏天,张献忠占领武昌后,旋率军南下,占领湘潭,随后在衡阳建立行宫,所谓“寇焰嚣张,不可一世”。诗中有云:“忍见兵火馀,豺鼠复恣肆。丘墓倘不守,岭海或可寄。渐闻都门变,忧怖不敢寐。世乱人命微,诗书日废坠。过此当如何,伤心聊复记。”寥寥几句诗句,勾勒出清兵入侵、国土沦丧之悲,陶汝鼐对清军之残暴表示愤慨,也显示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中亦描述到:“于时疫且饥,后骼掩前衡。斗米四百钱,议娠不及施。”当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十室九空,疫病横行,哀鸿遍野,人民饥肠辘辘,瘦骨嶙峋,而物价飞涨,简直一派人间炼狱景象。
2、感情的抒怀
陶汝鼐之《和秦淮结社诗,时刘阮仙谢孺玉尚留白门,予闻湘上有警,急归将母并以为别丁丑五月》则不再是一派悠然休闲之风,而是有明朝大厦将倾的紧张气息:
风日非不深,兴会非不浅。悠悠对秦淮,脉脉方寸转。
江湘四五人,偶聚皆极选。五月桃渡喧,竹枝何婉娈。
虽则歌者酣,我心若重茧。名流激素风,郢雪落湘卷。
始欲抽新怀,彦会不忍遣。日夕觥筹飞,小醉发雄辩。
垂手乱灯月,舟动类花辇。情亲乃及欢,意独妨沉湎。
中原半盗贼,东南力已鲜。钟山自晏安,天运或未蹇。
诸子诚及时,为乐亦敏黾。而我重怀乡,归欤万虑掞。
湘纹百尺余,拟向栖霞展。醉卧且未能,吾生徒俴俴。
诗人倜傥潇洒,重视友情,见到这么一批志同道合之辈,自是感慨“偶聚皆极选”,于是在觥筹交错中与友人畅谈理想,“日夕觥筹飞,小醉发雄辩”,然而此时国境维艰,江山被异族荼毒,人民于水火熬煎,陶汝鼐在结社交友之时,亦有思愁焦虑之情:“中原半盗贼,东南力已鲜”。但也只能凭借友情慰藉心灵,在友谊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3、对自然风景的感怀
洞庭秋风萧瑟之景、湖天飘渺之象、浪阔涛怒之境与遗民文人们心理情绪相契合,更易生发其兴亡之感,眷怀之情,悲怆之意,陶汝鼐平常碍于满清高压难于明白表述,但可借诗歌状萧瑟秋景,委婉地抒发自身家国破碎之愁苦心境。其作《洞庭秋十二首间和些翁作》中有:
微波新水壮于空,灏气纷然接素穹。睡去鱼龙方得夜,香来橘柚亦分风。
怜人落照三闾远,望古登楼一范同。最是楚天飘渺处,百川疏雨挂残虹。
因诗人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所以才能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作者非同寻常的抗清道路,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一)悲慨苍凉
陶汝鼐一生跨越明、清两代,故其诗作在竟陵之风气之外,亦有家国之恨的悲慨之歌。他的不少作品以激越悲凉之情调叙写亡国前后的社会现实。
如《围城杂咏》组诗:
“己巳冬,天师薄城下,予正客燕邸,忧悯之极,间作一诗。后简败楮中,仅存数首耳,然当时情事可想也。”(诗序)
“无援独战众如云,气尽斜阳鼓不闻。箭簇一身空赐药,是谁孤注满将军”(其三)
这些篇目中,诗人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忧心国事,激愤悲怆,慷慨欷歔,泪随语下,完全是对当朝所谓“虎贲龙将”的嘶吼泄愤,这是陶汝鼐诗中最为激越昂扬的部分,突显出其悲慨苍凉的别样诗风。
(二)曲折沉郁
末世王朝危机四伏,一触即溃。在其七言律《诸军》:
“诸军消息莫沉沉,井底时占四塞霒。姑蔑旌旗犹在望,蚩尤风雨为谁深?徘徊忠孝之间事,崩迫乾坤以内心。永日抑书成昼卧,却疑萧槭是笳音。”
诗中叙述诗人面对当前中原战事无音信,眼看着清军肆意占领国土,“一望中原,凄然肠断”,感伤民族危亡及回天无力的无奈或深或浅地倾注在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清)陶汝鼐.陶汝鼐集[M].梁颂成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8.
[2]梁颂成.陶汝鼐和他的著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