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2016-11-26 04:36:23
长江丛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大学生就业就业率

鲁 凯 刘 岳



探讨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鲁 凯 刘 岳

【摘 要】就业是关系到老百姓生存根基的问题,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民生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但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增速惊人,同时,由于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千差万别,就业行业和区域冷热不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着实堪忧。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不仅要落实原有政策,进一步健全就业保障体系,还要完善就业预警机制,从源头抓起,在事前做好准备,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率 预警机制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

(一)市场与高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是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在实际的就业形势中,一批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存在着一批单位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大量增长,而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增速则达不到相应水平,现有产业机构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匹配。另一方面,除了岗位需求与人才之间的绝对数量差,还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充分、不匹配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把握不全面,不科学,难以找到自身匹配的就业岗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情况。

(二)高校培养机制的缺陷

高校的就业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计划刚性太强,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尚不完整科学。大学培养周期通常是三至四年,这期间一批学生的培养计划变动概率不大,而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几年间,就业的冷热门职位常有变化,这就造成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另外,现在的大学就业指导教育通常针对毕业生群体,且缺乏个性化服务,落实力度也常常不够,达不到预期指导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不足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专业素质不过硬,和非专业素质不强。专业素质主要指专业学科知识,许多大学生大学时期浑浑噩噩,没有学到过硬的本事,也加大了就业难度。非专业素质,比如,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等的缺乏,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民生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送子读书,最直接的期望就是儿女找份好工作。这是事关民心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同时,就业问题是否落实,是直接衡量高校教学效果的标尺。

如上所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诸多问题,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就已成隐患。所以,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落实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支持,更要想在前面、走在前面。预警机制,关键在于一个“预”字,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对就业市场预警予以反馈,主动地、有针对性的调整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体系,走在危机前面,笑在成功后面。

三、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一)就业市场预警机制

一是要抓住市场走向,定位市场目标。不能等市场需求来了,再出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出来了,市场又不需要了。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及自身的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调整形势,了解全国高校的专业配置信息,保证信息的充足和有效,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确保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二是要配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动态的、互通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参照性。不仅要建立市场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要有保障。

三是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报告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反思调整培育计划,做到培养计划服务于人才,服务于市场。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预警机制

一是要落实职业规划引导工作。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是盲目的,这种茫然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他们择业就业。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规划引导工作,逐步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起长远的职业发展理念。平时要经常进行学生的就业态度、就业规划的调查分析,有的放矢引导教育学生。

二是要尽可能地实施个性化指导。现在高校普遍进行大课堂式的就业指导教育,而且教育落实不到位,指导效果不明显。高校应反思总结,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不浪费教育精力和教育资源,把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指导,不能一概而论。

三是要提供就业前“体验式”教育。也就是说,要在就业前就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办公室等活动,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专题讲座,在就业前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减少就业压力和恐惧,有针对性地增强自身素质。

四是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时,如果专业素质不过关,再好的指导也是无益的,因此,高校在教育工作中,要狠抓质量,提高标准,“生产”合格的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明璋,吕烨,魏恒顺.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06):632~633.

[2]周燕.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2):31~32.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大学生就业就业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3:59:23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2:37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2:52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46:46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新闻前哨(2014年11期)2014-12-25 09:12:29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