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明清福州石林的文采风流
吴可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福州乌石山石林(后称涛园),明末邓庆寀建,是闽中相当重要的文人建筑。明末清初,许氏家族的许豸、许友、许遇、许鼎、陈学良、许均先后居此,许鼎和陈学良合撰《石林倡和诗》;清末改称涛园,成为沈氏家族祭祀沈葆桢的专祠,沈瑜庆、沈复、沈觐冕、陈衍夫妇等知名文人先后居此。石林(涛园)盛于明末清初的许氏家族和清末民国的沈氏家族,与闽中文学的繁盛期暗合,堪称闽中文学和家族文化的见证者。
明清文学;石林;涛园;邓庆寀;许氏家族;沈氏家族;《石林倡和诗》
石林(后称涛园)位于福州城内乌石山南神光寺侧,著名的清泠台和霹雳岩在焉。现今其地一部分在乌石山风景区,一部分在福州市政府大院内。这是闽中极有代表性的一处文人建筑。明末以降,邓庆寀、许豸、许友、许遇、许鼎、陈学良、许均、沈瑜庆、沈复、沈觐冕、陈衍夫妇等闽中知名文人先后居此。
从目前文献来看,最早经营此地的不是长期以来认为的许豸,而是闽中著名诗人邓原岳之子邓庆寀。庆寀(生卒年未详)字道协,一作道叶,邓原岳次子,闽县人。天启间国子生,“三山耆社”成员,有《还山草》、《荷薪集》、《尘韵》、《荔支通谱》等。庆寀《述怀》有“京尘遍游日,挟策不见收。因之乞微禄,八载返林丘”之句,可窥见其生平之一斑。“天启间为其祖山木、其父西楼重刊诗文,亦有志之士也。”[1]其《荷薪集》卷首有诗《石林》云:“曰余秉微尚,夙昔在丘樊。买山当乌石,僻地邻祗园。编茅结垣宇,铲土成洞门。石多若林立,篆刻纪宋元。”[2]足见邓庆寀是石林的创建者,由“石多若林立”亦可知石林得名的原因。
曹学佺、陈肇曾为邓庆寀《还山草》所作的序均在崇祯元年冬,则当时邓庆寀必已挂冠。庆寀诗集《尘韵》中有《壬戌至日早朝》,可知其天启二年在朝。根据上举“八载返林丘”及“八年别去九仙山”[3]等诗句,可知其出仕八年,大致应在泰昌、天启年间。
结合《民国福建通志·名胜志》载石林为“明崇祯间许提学豸别业”,可以推测:邓庆寀于万历末创建石林(也就是道山新园),至崇祯初年易主为许豸。许豸为崇祯四年进士,则其在石林读书的时间应早于此,故石林由邓氏易主为许氏应系于崇祯初年。许豸有五律一首镌刻在石林之畔:“荒畦随意构,爽嵦顿开颜。缺径凭花补,回窗倩竹关。烟容凝石浅,山色到门闲。徙倚危阑畔,潮来浦几湾?”[4]此后石林便由许氏代代相传,由许豸而许友,由许友而许遇,由许遇而许鼎。
许友是诗书画“累世三绝”的许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文人。他在《石林记》中写道:
许子四时读书处,有城南之园一区,在古城深巷间,距庐仅里许。暇与客子修游事,则步自城隅,循道山而上,石径纡斜,喜无轮蹄可避,得散发步屟以往。园前篱落,遗民数家,茅居井汲,朝暮有鸡犬声。入门修篁夹庑,旧主人榜以石林堂曰“奇逸庵”,曰“匏居”,入门休足处也。登山则披丛曲入转月廊,坠叶声乾,满阶清听。树杪栖鹘,磔磔惊飞,若向主人避席。有亭翼然,颜曰‘梵闻’,盖以吾亭之邻神光寺也。日落山静,时为松风,下榻则残钟来殷床,梦余霜被,长于此中发深省。亭左为松岭,先大夫手镵二大字。岭皆长松对峙,竦肃如大臣廷议,挛跛如壮士囚缚。坐卧其下,听云海寒涛声,若身立天上,故予易此为‘涛园’而因自号者。[5]
此记文采斐然,并结以归田之志,因文长不具引。节选的此段提及石林中的奇逸庵、梵闻亭、涛园(即松岭)等胜处,并指出距其光禄坊宅仅里许。
许遇(1650~1719)字不弃,一字真意,号月溪,许友子。岁贡生,知河南陈留县,事调江苏长洲,仕有惠政。少授诗于王士禛,七绝尤擅长,亦工画松竹梅石。作品传本有《紫藤花庵诗抄》。代表作为《家山杂忆绝句》一百三十五首,祖德先畴,故家旧友,缠绵悱恻,情见于辞。而且这组七绝诗后多有作者自注,或述其本事,或补其余意,是了解其人及许氏家族的珍贵文献。
王士禛的《蚕尾续诗集》卷五有《题门人许不弃石林山居图》:“石林卜筑此幽栖,浩劫重来路不迷。仿佛凭栏吟七字:野航人远雁声低。”末句正是许友名句,深得王士禛赏爱;与许遇同时的著名学者潘耒撰有《涛园记》,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善为园者,莫许氏若也。园之主人月溪,倜傥□□工诗文,善书画,甚爱宾客,四方之士至,必与周旋。其家去园仅里许,花晨月夕,无客亦欣然独往,婆娑忘归;有客则载酒同游,据石而坐,选树而吟,留连竟日,不知家之为园欤,园之为家欤;不知山之在园中欤,园之在山中欤。善得园居之乐者,又莫月溪若也。月溪之王父学宪公,少尝读书于是,乐其地之幽胜。既贵,割俸买之,规以为园,殁于官,未暇居也。伯子瓯香先生,复拓而广之,增置亭台,疏泉剔石而园之胜始具。先生尝自为文记之。又标诸名胜,大书刻于石壁。当明末年,园之胜甲一郡。[6]
可见石林在许遇时诗酒流连之盛况。
许鼎(生卒年未详)字伯调,号梅崖,许遇长子。雍正癸卯(1723)举人,官遂昌知县。有《少少集》《刺桐城纪游》,另与表弟长乐陈学良(字廷汉,号梅谷)合撰《石林倡和诗》。前两集已散佚,《石林倡和诗》独存。由现存作品来看,风格以清幽为主。如《涛园坐雨喜晴》后半首“地僻尘能远,林深鸟独还。雨声犹在树,月影渐垂山。花亸悬崖静,泉流小圃闲。更攀高处望,空翠满江关”,营造的氛围清幽寂静,禅意浓郁,深得王维诗法三昧。
许鼎在《石林倡和诗》自序中叙述了石林的坐落与兴衰:
余园石林,据道山之腹而肩邻霄,曾王父督学公读书处也。督学公俯仰胜概,欣然自得,凡所吟咏甚多。吾王父瓯香公踵其流风,日与海内诸名公社集、凭眺、饮酒、赋诗,一时侈为韵事。噫!当吾二祖之世,何其盛欤!慨兵燹后为居民侵蚀三十余年,过之者不禁又沧海桑田之感。迨岁辛未,家大人始恢而复之。祀先世木主于中,承先志也。虽山之台榭非昔,然岩石壁立,洞壑幽邃,乔木郁苍,琼诡奇特,不可名状。直使闻者神驰,登者忘返。而予与陈子梅谷数年寝处于是,此石林倡和之所由作也。[7]
林佶在康熙辛巳(1701)七月二十五日所作《石林倡和诗》序中说:
予友月溪许君有园在道山麓,奇石林立,泉壑清美,传之三世矣。月溪嗣子伯调承先志而加荒度,园日益治。顾月溪频年作客燕邱,伯调独与中表弟陈子廷汉读书其中,发为歌咏,斐然可观。[8]
陈学良在《石林倡和诗》自序中说:
石林为梅崖尊人月溪舅氏宗祠,中勒唐宋元明诸公记游甚多。[9]林正青《题雪邨祠部松梅卷》:
雪邨丈别业石林山庄,中有老松数十株,梅花数百本。予少小时蛎房笋片,呼酒吞江石上,无日不追随也。[10]
其中的“雪邨丈”即许鼎之弟许均(?~1730),许均是雍乾之际“光禄派”成员,有《玉琴书屋诗钞》,惜未见传本。
郭柏苍《乌石山志》载:
石林在山之南神光寺侧。明许提学豸别业,清泠台、霹雳岩在焉。豸手书“松岭”二字镌石,中有半月池、奇奕堂。子友即松岭地名曰涛园,镌“吞江汲云”四字于石,自为记。国朝顺治(应为康熙)间友子遇于园中建匏庵、真意斋。雍正间遇子鼎修葺之,复辟瞻云堂、竹路、云巢、石床、独树坡、灵岩、流霞坞、天门、天光云影亭、梅坪、半泉、松冈、鹤涧、落珠岩诸胜,改匏庵为梦鹤寮。与郡人陈学良读书其中,即景各赋诗歌,著《石林倡和》。今地废为蔬圃。[11]
综合上述文献,虽然均将石林之始追溯至许豸,但并未提及为许豸初建。至许友时文学活动繁盛,许友有《九日集石林同陈振狂》[12]。清初因战乱而废弃。到康熙辛未(1691),许遇重建石林,并在其中立许氏宗祠,“祀宋门下平章事许将,以将子龙图直学士份、裔孙明提学豸祔”[13]。许鼎与表弟陈学良为进一步修葺石林付出了许多努力,数年起居读书于此,并合撰《石林倡和诗》。
《石林倡和诗》收诗一百零九首,起于康熙辛未(1691)秋重辟石林,止于康熙辛巳(1701)夏。内容主要描绘石林自然风物、亭台楼阁、与其他文人在石林的酬酢往还等。当时石林中文学活动频繁,仅见于《石林倡和诗》的便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许鼎作《壬申重九后一日仝仲调弟邀陈白岩夫子林鹿原孙望岸二前辈庄静守陈廷视廷周廷汉讌集瞻云台》(瞻云台为石林一景);康熙三十七年(1698)陈学良作《戊寅重九讌集分得紫字》;康熙三十八年(1699)许鼎作《己卯春仝梅谷读书真意斋上巳日高话山前辈过访留饮》、《朱紫麓先生将归皖城过山中言别歌以送之》,同年陈学良作《暮春十二夜杨洗亭前辈踏月过访》;康熙四十年(1701)陈学良作《辛巳花朝喜黄林二前辈先后至》。王士禛曾经题许遇画竹“石林手种竹万个,兴来自写千筼筜”[14],足见石林闻名遐迩。
侯官许氏是一个完全依靠自身文艺成就名垂史册的家族。下述的武林沈氏家族之所以成名,则是宦业与文艺兼而有之。
涛园为石林中的胜景,乃许友所命名,亦即许豸命名之松岭。此地多植松树,故陈学良有“涛园种松成海涛”[15]之句。著名诗人黄任有《初秋同许雪邨游涛园》、《重九前一日同许梅崖游心水林渭云陈廷枢登涛园》[16]等作品,可见涛园是文人钟爱之处。
在许均去世整整一个半世纪之后的光绪庚辰年(1880),沈瑜庆以二百四十万钱的价格购得涛园,作为其父沈葆桢的专祠。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其高祖沈子常由杭州迁闽,遂定居福州,以武林为郡望。娶林则徐之女林普晴,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谥文肃。沈葆桢乃近代名臣,历来不受文学史家重视,其实他诗钟造诣甚高:
沈葆桢任船政大臣时,公余集朋僚为诗,刊有《船司空雅录》,亦常作“折枝”,则无有结集。而沈氏作品,如“雪天裘被分朋辈,平地楼台待子孙”、“子弟不叨门第荫,华夷来问起居安”、“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吐属不凡,极切身份,非揣摩矫饰者所可同日以语也。窃以沈公之作,允推诗钟宗匠,无烦引林公(林则徐)为重也。[17]
陈衍说:“沈文肃公生平不作诗,子姓能诗者涛园、墨藻、冠生。”[18]涛园(沈瑜庆)、墨藻(沈复)、冠生(沈觐冕)都曾居于涛园。
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别号涛园。林则徐外孙,沈葆桢第四子,林旭岳父,葆桢卒后恩赏为候补主事。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亡后以遗老自居,有《涛园集》。瑜庆是近代同光体闽派的重要成员。沈曾植推举其为闽派“博解宏拔主”,可与“清奇僻苦主”郑孝胥分庭抗礼[19];陈衍认为其“生平肆力,深于少陵、昌黎,不如其深于眉山”[20];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以“天微星九纹龙史进”予之,并称瑜庆诗“结束精严,尤多名作,其小序可备掌故”[21];陈庆元师指出“沈瑜庆诗磊砢豪宕,慷慨俯仰,意气遒上的特点有别于其他闽诗人”[22]。瑜庆对诗歌反映现实的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在《题崦楼遗稿》中说:“人之有诗,犹国之有史。国难板荡,不可无史;人虽流离,不可无诗。”[23]基于此,其诗集中最有价值也最受关注的正是此类作品,如他公认的代表作《哀馀皇》。瑜庆哀悼女儿、女婿的作品特别感人,如《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写经竟书后》:“春及东坡百日期,牛衣身后梦犹疑。谁知呵冻书丹夜,独对清斋礼佛时。望帝烦冤天许醉,世尊救苦事何裨。桐宫左右精灵绕,嫠也招魂恐未知。”写于林旭遇难百日之后,读来催人泪下。瑜庆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长题诗,有的诗题甚至近千字,相当于一篇长序。
沈瑜庆《涛园》诗前有一小序:
国初许瓯香先生别业。周栎园赠句云“文献旧家余硕土,河山故国有涛园”。庚辰余购之,营先公专祠。[24]
不仅如此,沈瑜庆还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涛园集》。
沈复(生卒年未详)谱名永清,字复轩,号墨藻。沈葆桢孙,沈玮庆季子。“官扬州盐大使,罢归居祖祠中,即许氏涛园旧址也。归数年又出游,卒于京师。有《养碧斋诗集》一卷。”[25]其诗以七律为佳,如《读孟雅姊影前设奠春夜感怀诸诗题后》:“雁楚猿哀笳吹寒,风凄雨苦烛烧残。无声不泪声吞绝,有血皆诗血洒干。夜静高歌神鬼泣,情深卒读肺肠酸。隐忧已痛周嫠语,更与沈湘怨楚兰。”
沈觐冕(1887~1941)字冠生,侯官人。沈葆桢曾孙,沈玮庆孙,沈翊清四子,陈宝璐婿。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任至福建盐运使。工书画篆刻,极喜为诗,是以陈衍为首的“说诗社”成员,《石遗室诗话》载其佳制甚多。如《得笋兄书却寄》:“南北相望数弟昆,乱离犹幸一家存。年来多难疑天意,别后封书带泪痕。”
光绪庚子(1900),因避唐才常之乱,陈衍携家眷由武昌回榕,曾借居涛园。沈觐冕诗自注云:“庚子舅祖自武昌归,偕舅祖母萧夫人借居涛园东楼。觐冕时年十四,初次谒见。”[26]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侯官人。陈衍是沈氏姻亲,其姐陈芷洲乃沈瑜庆长兄沈玮庆继室,所以沈觐冕称其为舅祖。光绪八年(1882)举人,二十四年(1898)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三十三年(1907)任学部主事。入民国,先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和厦门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陈衍著述宏富,主要有《周礼疑义辩证》、民国《福建通志》、《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辽金元诗纪事》、《宋诗精华录》、《石遗先生谈艺录》、《石遗室诗集》、《石遗室文集》等。陈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光绪丙戌(1886),陈衍与郑孝胥共同提出“同光体”一词,并被学术界沿用至今。陈衍所提出的“三元说”、诗“有别才而又关学”和将同光体诗歌分为“清苍幽峭”、“生涩奥衍”两大流派等观点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近代最大的诗歌流派“同光体”的理论主将,陈衍被汪辟疆称为“广大教主”。其理论影响绵延甚久,当代大学者钱钟书、钱仲联因早年曾从其游,后在诗论方面都受其沾溉。陈衍不当遗老,这是他与陈宝琛、沈曾植、郑孝胥、陈曾寿等同光体主要诗人的不同之处。诗歌创作方面转益多师,“着重在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用笔,风格清健”,[27]但学古而不泥古。陈衍亦能为诗钟及词,词集名《朱丝词》。
陈衍自述与沈瑜庆的交往:“余识涛园时方总角,行坐诵吴梅村诗、庾子山《哀江南赋》。忽忽四十年,其子女皆受业于余,重以姻娅,曾出资为余刊《元诗纪事》。”[28]
沈觐冕所称的舅祖母即陈衍之妻萧道管(1855~1907),字君珮,一字道安,能诗文词,通书法。有《道安室杂文》、《萧闲堂遗诗》和《戴花平安室词》。萧道管去世后陈衍所撰五排《萧闲堂诗三百韵》乃陈衍集中第一长诗,堪称传统悼亡诗长篇之极轨,通过大量生活细节回顾妻子生平,深情缱绻,洵为名作。萧道管有《避乱归里小住乌石山沈氏祠》[29],即指涛园。
民国癸丑(1913)林纾撰《涛园记》说“余于涛园凡数十至”[30];民国庚申(1920)冬至,何振岱携长女何曦和弟子们游涛园,何曦有《壶中天·庚申冬至日偕同学若洲慧端随侍家大人游乌山沈氏园登清泠台》[31]记其事。无需再做更多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从明末清初的石林到清末民国的涛园,这里不仅是许氏、沈氏两个家族的祖祠所在地和世居地,更是闽中文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明万历以降,闽中文学经历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两个繁盛期。与此相对应,石林盛于明末清初的侯官许氏家族,涛园盛于清末民国的武林沈氏家族,这两个家族分别是当时闽中很有代表性的文艺家族。因此,石林及许氏家族的盛衰、涛园及沈氏家族的盛衰堪称闽中文学与家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者和缩影。
注释:
[1][12](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见《全闽诗录》第四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36页,第1748页。
[2](明)邓庆寀:《荷薪集》不分卷,南京图书馆藏崇祯刻本。
[3](明)邓庆寀:《同曹能始陈轩伯林异卿集徐兴公绿玉斋因怀惟和先生》,见《还山草》不分卷,南京图书馆藏崇祯刻本。
[4][6][11](清)郭柏苍:《乌石山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第253页,第151~152页。
[5](清)许友:《米友堂诗文集》第三册,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7][8][9](清)许鼎、陈学良:《石林倡和诗》卷首,福建省图书馆藏康熙四十年初刻本。
[10](清)林正青《瓣香堂诗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13](民国)陈衍等:《民国福建通志·坛庙志》,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刊本。
[14](清)郑杰:《国朝全闽诗录初集》,见《全闽诗录》第五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15]陈学良:《梦鹤寮新成》,见《石林倡和诗》,福建省图书馆藏康熙四十年初刻本。
[16](清)黄任著、陈应魁注:《香草斋诗注》卷一,嘉庆十九年刊本。
[17]郑丽生:《郑丽生文史丛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18][26][28](民国)陈衍:《石遗室诗话》,见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57页,第386页,第54~55页。
[19](清)沈曾植:《〈涛园集〉序》,见《涛园集》卷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民国)陈衍:《〈涛园集〉正阳篇序》,见《涛园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1](民国)汪辟疆著、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3页。
[22]陈庆元:《诗词研究论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328页。
[23][24](清)沈瑜庆:《涛园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05页,第13页。
[25](清)何振岱:《榕南梦影录》卷上,民国十六年铅印本,第16页。
[27]钱仲联:《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36页。
[29]萧道管:《萧闲堂遗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
[30](清)林纾:《畏庐续集》,见《民国丛书》第四编9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31]何曦:《晴赏楼诗词稿》,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责任编辑李弢〕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the Shilin in Fu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u Kewen
Fuzhou Wushi mountain Shilin(later known as Tao Garden),the Ming Dynasty Deng Qingcai built,is an important scholar building in Fujian.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e Xushi family Xu Zhi,Xu You,Xu Yu,Xu Ding,Chen Xueliang,Xu Jun,Xu Ding and Chen Xueliang co-written by the“The Exchange of Poems in Shilin”;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renamed Tao Yuan,become Shenshi family worship of Shen Baozhen shrine dedicated,well-known Shen Yuqing,Shen Fu,Shen Jinmian,Chen Yan coupie writers has the home.Shilin(Tao Gardon)flourished Xushi famil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the Shenshi family,and Fujian literature prosperous period coincide,called the witness of Fujian literature and family cultu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ture,Shilin;Tao Garden,Deng Qingcai,Xushi family,Shenshi family,“The Exchange of Poems in Shilin”
吴可文(1975~),男,福建福州人,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研博士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闽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州府城文学地图”(2015M571588);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明清福州府城文学地图”(FWB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