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元开
浅谈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巍元开
【摘 要】从文化和知识的角度来看,媒介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载体,尤其以电视、电影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电子媒介的传播一起图像化立体化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快捷化的运作方式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共享。但是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和困境,文学的前进道路仍然曲折。
【关键词】电子媒介 文学 影响 消解
电子媒介在当代文学领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着它的崛起和不断发展,文化的优势地位非电子媒介莫属,同时还赋予了文学在新时代下区别于其他传统文学的有力特征。
首先,电子媒介具有立体化图像化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极大程度的丰富人们的感官经验,尤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更具亲和力和真实感。电子媒介在听说读看等方面比传统报刊杂志要更具有优势。感官立体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平面化方式,立体化的方式取代了原来的静态平面化,使人们在接受新文学时不再受到局限,为人们地打开了思维发展和行文创新的新道路。电子媒介的深入社会,促进了文学的传播范围的扩大,是文学更具影响力。
其次,电子媒介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而著称,全面丰富的内容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共享,传播更具时效性。文学活动包含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穿做活动之后能够经得起审美的洗礼,被欣赏和品论之后才算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整体过程,而作品若想要被洗礼和传阅,就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和共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创新,降低了出版、印刷等环节的各项损耗,更具时效性,加速了文学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
第三,电子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奠定了文学商业化的基础。电子媒介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本的累积,科技的进步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文学发展,逐渐步入崭新阶段,呈现“产业化”趋势,展现出文学逐步向工业生产的运作方式和商业原则靠拢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成为文学运作背后的有力操手。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消费需求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文学的生产方向,媒介和媒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引导着文学的生产,影响着文学的经营方式,文学呈现商业化色彩在所难免。
耽美界的繁荣极大程度地冲击了文学的发展,引发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的对文学产生了高强度的负面效应,导致部分人群对文学产生怀疑甚至存在偏见,这对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极其严峻的问题,需要即可进行解决。电子媒介的衍生,促使文学逐步沦落到艺术世界的边缘,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随着电子时代信息化发展,符号制作能力极强得情势下,电影电视和网络所带来的视觉盛宴早已取代了文学曾有的消遣功能,降低文学的地位,有损文学的品位,今日的文学明显与昔日的文学存在品质上的差距,令我们不由担心文学来日的发展。新时代电视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并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大量传统阅读者也受到吸引,仅仅存在少量文学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喜欢阅读书本文学,这就导致了读者的流失,使文学大幅度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远离人们的生活,堕入了文化发展进程中相对尴尬的境地。
电子媒介引发了“快餐文化”现象的普遍出现。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逐渐兴起,网络文学应运而生,这是电子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状态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借助于网络媒介的强大特点,网络文学创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在网站上,与读者形成互动交流,及时分享经验,并根据大多数读者的需求,及时更新创作内容,满足读者的普遍性需要。
尽管网络文学的现代化主体上适应现代文明发展方式的快节奏和多样化,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快捷短暂,以及阅读过程的浮光掠影,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来说是一项文化发展上的困境,一目十行的阅读状态,极易导致网络阅读者对于信息的获取量仅限于关键性词汇,而对于具体内容却一无所获。同时,创作主体的多样化呈现出良莠不齐的问题,文学作品的深度受到限制,质量也更是难以保证,不难发现营养匮乏的文学作品并不能给阅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只能充当读者的一般消遣,只会浪费阅读时间和精力,无法对读者的精神境界进行提升。
最后,电子媒介挤压了传统经典文学的生存空间,导致部分文学出现畸形化。电子媒介的影响力极强,它使许多当代作家放弃了精神追求而走上了偶像化的创作道路。当社会文化变为一种被引领的消费行为时,诗性的文学很容易滑落到“伪大众”的粗俗文化产品中。在文化消费主趋势和现代享乐主义引导下,当代文学出现了大量迎合大众媚俗倾向和感官享受欲望化畸形文本,在这种挤压下,雅文学发展举步维艰,文学从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退化为形而下的物质享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以电视广播,电影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以图像化,立体化和快捷化的特点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作家和读者彼此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电子媒介对文学的消解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警醒。
参考文献:
[1]南帆.启蒙与操纵[J].文学评论,2001(1):75~80.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