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馨 刘 娟
论新媒体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钟 馨 刘 娟
【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气质和人文气息,城市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归纳提炼而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也越来越发达,城市的文化形象也渗透到新媒体传播之中。如今各种社交app的使用,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那么在新媒体的洪流中,如何更好地驾驭和引导舆论,如何将城市文化形象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新媒体言论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 新媒体传播 解决对策
城市文化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不断在延伸。它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提炼得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如三朝古都之于西安、大漠敦煌之于甘肃等;另一方面,它却触手可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一种市井风俗,一句地道方言、大到城市规划、城市精神,每一个细节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提到“六朝古都”最先想到的是南京,提到“园林艺术”最先想到的是苏州,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升华。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城市在历史的画卷中绘出的只属于它自己的那一抹鲜红的指纹。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科技的发展,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热衷于收听电台节目,现在看来曾经的那个电台黄金时代也已经一去不返了。原因就在于现在受众可选择的媒介越来越多,对传播的信息认知度和认可度也各不相同。如果单纯依靠某种传播媒体来传播城市品牌形象已无法满足大部分的受众。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因受自身的局限也不能完全呈现城市的文化形象,而新媒体的出现,却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社会中,传媒作为城市各种资讯的主要传播者,是连接社会受众和城市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可以说,媒介社会特性促使城市形象传播也形成信息时代的特征。城市化进程加剧与全球化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展开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营销工作。如2011年南京的“梧桐树事件”。政府要求梧桐要为新筹建的地铁让路,市民发起“绿丝带行动”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在此背景下,南京市政府全面停止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并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从城市形象的角度看,在这场影响巨大的“梧桐树事件”中,南京市民和政府的态度无疑都在塑造和影响着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形象。
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网络暴力行为给人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如“质疑何炅吃空饷”事件中,举报人乔木的手机、邮箱、微信、女儿照片等个人隐私被网友公开,遭到许多网友的辱骂,甚至是人身威胁。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如今年上半年有许多消费者反映,在58同城上看到其发布的“苹果最新批发价翻新五台起发货”、“批发零售翻新苹果5S”等信息,购买后发现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再去找商家,却联系不上。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营运商不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不能维系。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如金庸“逝世”的谣言近几年就出现多次,2010年6月和12月,微博两次传出金庸“去世”的消息,网友不知信息真假疯狂转发,最终当事人辟谣回应称“(面对谣言)我很淡定”。
首先要进行信息审核,争取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的信息扼杀在萌芽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这时需要受众主动监督,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于信息及时做到检查与反馈。
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加强落实。当前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很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也不会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合法权利。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合理的网络秩序。
落实网络实名制。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往往使人难辨真假,网民要增强自己的思考与辨别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错误传播。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拟身份,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从而无所顾忌地造谣散布非法信息,所以一定要落实网络实名制。
城市文化形象传播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的整合传播,如今新媒体传播的地位日益崛起,新媒体传播有明显的优势,构建城市文化形象离不开新媒体传播。政府应该掌握好城市文化形象新媒体传播规律,打造新媒体平台,将城市现有资源、人力等要素整合和统一起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城市文化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塑造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莫智勇.创意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赣南学报,2013(07).
[2]朱天.城市电视媒体与城市品牌塑造[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