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娜
论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服务优化
刘颖娜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博物馆服务的提升受到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服务优化不仅要考虑博物馆自身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对新媒体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关键词】新媒体 博物馆 服务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近些年得到了极快的进步,我国的社会正从“传统社会”向“网络社会”变迁。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连接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海量性和共享性,而且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容易个性化和社群化,便于某个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大范围地传播。
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会议提出博物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博物馆要走出传统的桎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成为共享源,在公众与博物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将博物馆打造成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我国,博物馆和新媒体的融合也符合当前的国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网络的发达和青少年对网络的喜爱,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通过博物馆服务优化,将一部分青少年的视野转向博物馆,就可以实现博物馆和青少年双向成长。
对于博物馆而言,要想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脚步,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硬件方面对博物馆进行优化。如今,3D和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开始逐步将这些新技术与自己的服务结合起来。例如“网上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可以通过网络,让参观者随意进入任何一个场馆进行游览。大英博物馆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进入青铜时代,探索青铜时代特色网站,查看博物馆藏品的3D扫描图像。一般而言,博物馆展示一段时期的历史,只能使用图片、文字、展品进行诠释,在当前的形势下,比较难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而3D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通过打造虚拟的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无论是恐龙的霸气、战争的残酷,还是深海的神秘、冰原的美丽,都可以一览无余,能够大大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更容易让他们吸取知识。
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对博物馆的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整理范围不局限某一个单一的博物馆,需要整个区、市甚至全省的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配合。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进行资源的互补和规划,让一些条件较好和较为合适的博物馆制作相应的专题,如深海的生物、各朝历史、太空奥秘等等。统一的规划能够防止博物馆之间的方向冲突,减少资源的浪费。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的不只是这些新技术,还有诸如“大数据”这些政策上推广的“工具”。大数据能够改变传统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利用方式,对于博物馆而言,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存在于博物馆的内容收集、分类和展示上,还能对参观者进行分析,从而让博物馆选择更好的优化方向。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一些数据,诸如年参观者数量、展位参观者数量、参观者年龄层次、参观者来源、参观者感想、留言等等。在以往,这些数据可以给博物馆的优化提供一些帮助,但由于数据较少,并不能形成数据链。由于国家对“大数据”的推广和支持,通过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综合各个博物馆的数据,建立起全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博物馆大数据库。通过统一的优化,简化数据的表达方式,让数据更直观,能够随时进行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根据这些数据,博物馆可以对当前的问题进行解决,有针对地对博物馆的某些方面进行优化。
另外,大数据还可以通过整个博物馆的留言、参观者行动、喜好和互联网上的留言、评论等,发掘本地方参观者的习惯和喜好,从而进行个性化服务的优化。对于一些将要“上马”的新技术,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不记名投票,从而获得参观者对这些技术的需求程度,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正如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一样,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服务优化,也需要在一定程度进行跨领域合作。尤其是第三方资源整合和一些新的社交工具,不仅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数据支持,也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目前,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工具,加上手机网络速度加快,网络价格的降低,让手机应用的普及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博物馆可以制作相关的软件,实现“掌上博物馆”。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开发一些与藏品相关的小游戏、小知识和短片,如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配合“秦俑展”开发的APP起到了不错的宣传作用。而通过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宣传作用,可以对软件进行宣传,吸引观众对软件的关注,从而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带来更多的参观者。
新媒体社交软件具有用户多、成本低、宣传效果好的特点,当下的新浪微博、微信等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通过有针对地发布内容,吸引特定的群体粉丝,从而将博物馆的收藏和优点快速投放到用户之中,也能够及时收集用户的需求和评价,对于用户的反馈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另外,由于社交软件极强的互动性,可以让用户和博物馆管理人员随时进行交流,一些博物馆甚至可以通过分享知识和解答用户的疑问来与用户进行互动,从而扩大博物馆自身的影响力。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支持和督促博物馆进行服务优化,努力让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首批2000万人民币资助了18所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2007年“大学数字博物馆二期建设工程”又增加11个高校博物馆参与建设。而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7家文物精品、展览精品的数字产品试点和6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一)优化服务方式
新媒体时代,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应该优化服务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借助新媒体条件,充分利用媒体的各种功能,采取全方位、全天候、交互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供能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提高观众满意度。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供新闻发布、节假日开馆公告等咨询信息,同时用这些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应用和服务有效整合,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二)优化服务手段
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为博物馆优化服务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化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人性化、信息化、导向式的新的服务手段。建立起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博物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即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又为博物馆自身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另外,针对智能手机的普及,开通手机网站服务,界面应对适应手机屏幕大小,符合手机阅读习惯。近几年提出的智慧博物馆更是博物馆优化服务的新模式,要做到“智慧”二字自然要依赖新媒体手段,因为只有新媒体才能做到及时与观众沟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增强服务效益。
(三)优化服务内容
互联网时代,广大观众追求的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便利性、丰富性、创新性,传统博物馆有限的服务内容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博物馆应该与时俱进,深层次地开发各种信息服务,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内容,形成全新的服务格局。博物馆应当做好馆藏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展览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大数据”的丰富储备有利于日后新媒体工具对其的有效利用。当然,数字化资源的储备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是专业学术信息,服务内容的严谨准确是重要前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博物馆的挑战,也是机遇。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服务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关部门、机构和博物馆相互配合和交流,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在博物馆服务优化过程中,要重视参观者和群众的建议,有针对地进行服务优化,实事求是。博物馆服务优化,不仅有利于博物馆顺应经济环境加快发展,也将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倩,周剑.数字空间特效艺术的发展现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3):141~143.
[2]李恒爽,王冠伟.对新媒体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分析[J].大舞台,2012(01):280~281.
[3]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96~99.
(作者单位:常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