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 颖
好的常规
——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文/陶 颖
一个班级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在长期的带班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班级常规管理经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三位教师要随时统一思想,尽可能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班级老师带班的统一化和随时沟通很重要。多多留意另外一位带班老师对孩子的各项活动常规要求,是否与自己有所不同,利用班务会时间讨论沟通哪一种方式更适于孩子,及时调整成更适合的要求。总之要随时交流好的、更有效果的方法。这里副班主任显得尤其重要,及时跟主班老师交流,从孩子们的来园、进餐、喝水、教育活动、午睡、站队、离园等等,要求都要达成统一,就连奖惩措施都尽量保持一致。总之,三个老师带班的统一性,能够帮助孩子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好的常规习惯。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他们思考的过程。上课时做到哪些要求,就算是最棒的:经过讨论孩子们自己说:坐姿漂亮,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插嘴有事儿要举手,耳朵注意听,眼睛注意看,要动脑子思考问题,小嘴巴、小手要勤快,跟着一起说一起做,学的就快等等。还有怎样午睡是正确的?怎样让书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怎么站队才能让队伍更直?怎样进餐是正确的?什么样的站姿、坐姿和走姿是最漂亮的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孩子自己讨论出解决方法。这个方法会在班级常规建立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用相对精简、易懂的语言进行规则和要求的介绍,并有正确的示范,活动结束后有简单有效的总结。如:班级开展礼仪宝宝的活动,一定要提前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要开展礼仪宝宝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礼仪宝宝的重要作用,请幼儿讨论怎样当礼仪宝宝,通过讨论最后确定流程:首先礼仪宝宝早晨7:30就要来园,自己取绶带戴好,两手交叉放在前面,用最漂亮的站姿站立在班门口,有家长和小朋友来园,用洪亮的声音打招呼:阿姨好或叔叔好,***好,如果有家长忘记取走接送卡,这个时候孩子就应该说:阿姨(叔叔)请拿走接送卡,阿姨(叔叔)再见!时间到8:00时,幼儿自己取下绶带折好放在固定地方然后入厕、洗手,准备进行早餐。之后请孩子们按照流程进行表演示范,这个时候孩子的参与热情是非常高的。
教师要努力关注到更需要关注的孩子,往往这样的孩子比那些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孩子更需要关注,而这样的孩子一旦给予一些关注,进步会更加明显。比如我们班的Eric小朋友,是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平时总是跟老师保持一定距离,从不会主动找老师交谈,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的,好像我们组织的任何活动跟他都没什么关系,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没有自信心,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我想孩子这种状态是由来已久的,在别的幼儿园里应该是处于长期不被关注类型的孩子,感觉孩子就像久已没有雨露滋润和阳光照耀的花朵——蔫了,其实每个班都多少会有这样的孩子,属于那种如果你不去主动关注他,你可能就永远无法了解他在想些什么,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想怎样把孩子的这种情况进行一个扭转,于是我采取了行动,如:每天利用几分钟找孩子聊聊天,第一开始的时候,我跟Eric说话,他表现出不怎么爱搭理我的状态。不举手也叫他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我说话时,会时不时把目光放在他的脸上,给他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如;推黑板,放空桶,给自然角的小鱼、小龟喂食,并在他做完这些事情后说:你干的挺好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重点关注后,那天户外活动时,我们组织的是跳绳,Eric突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会连着跳3个了。我注意观察孩子说话的表情是自然的,愉悦的,渴望被鼓励的,我笑了笑,冲着他竖起大拇指,“你有进步了,继续努力练习吧!”孩子一蹦一跳的跑开了。其实像 Eric这样的孩子,他们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纲要中指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着的个体,要让他们体验被人尊重和关注的感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班里总会有聪明乖巧的孩子,也有的孩子说不说都不听。聪明乖巧的孩子越表扬越好,而总挨批评的孩子就越发对老师的话无所谓,以前我一直在困惑这部分孩子该如何对待,也很想帮助他们,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后来看到一篇有关幼儿个体差异的文章,感触很深,那就是我们对待这部分孩子必须要降低要求,对于他来说,已经在努力做了,可是无论怎样都做不好,也得不到认可,就越发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其实班里的常规不好,往往是因为有一部分这样的孩子存在着,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扶持,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等一等,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有可能追上大部队,甚至赶超别的小朋友。
比如:站队时,老师说;某某小朋友站的像小松树一样真棒,一会儿奖励你多玩一会儿,某某小朋友现在还没站好,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过了一会儿,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早把这话忘一边去了,因为我曾经也这样过,后来意识到其实这样非常不利于常规建立,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对老师说的这些话不在意,因为反正老师也不会真正实施,孩子该怎样还怎样。所以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要不就不说,说道既做到。
要多为孩子创造表现机会作为精神鼓励,如:宝贝儿,我觉得你今天午睡挺好的,一躺下就盖好被子,闭上眼睛准备睡觉了,比以前有进步,奖励你把黑板帮老师推进来。孩子,你今天中午吃饭挺好的,又干净,又安静,奖励你把黑板擦了吧!孩子,我觉得你今天上课,比以前专心了,眼睛一直看着老师,耳朵在听老师说话,而且还积极动脑筋,还举手回答了问题,奖励你帮小朋友把作品贴出去吧!说这些话的时候要尽量当着全班的幼儿的面,这样这个受奖励的孩子就觉得特别自豪,今后会在这方面做的更棒,而其他孩子也会想,我今后也好好表现,我也会有机会帮老师做这些事情。如果能把精神鼓励拿捏的恰到好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选择适合班级具体情况的,适合班级老师的方法,经过思考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好的班级常规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自愿的行为,所以幼儿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所有老师不断地长期的共同努力探究和实践。
(作者单位:石家庄外国语小学附属双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