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红
做点无用而有趣的事儿
☺郗红
一
参加一个育儿沙龙,很多妈妈问我:“小学阶段,你给孩子报过辅导班吗?”
“没报,我给他报过去韩国和武夷山写生;乒乓球班、夏令营、美术班;还批发过小玩具,他晚上去夜市摆摊锻炼……”我还未说完,就有人打断我说:“报这些有什么用?你怎么不报辅导班?报个奥数或者英语,小学就这几年,怎么可以浪费了呢?”
“给孩子报这些有什么用?”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我知道,从常规的角度来看,我让孩子做的都是些无用之事。然而,什么是有用?只有学习才是有用?其他都是无用吗?
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临考试前一周,我还在看《杨家将》,父亲也没觉得我是在看无用的书,相反,他还和我讨论七郎八虎、杨门女将的性格特征,讨论书中男性是怎么牺牲的,女性又是如何自立斗争的。
儿子小学阶段,我好像的确带他干了很多无用之事,我带他去公园里捉蝌蚪,并给他讲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我带他捡树叶,一起动手做树叶画;上学路上,我教他观察自己的影子,看影子在不同时间段会有什么变化;我和他一起种菜,一起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我陪他阅读,给他讲故事……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我带他做了很多无用但有趣的事儿。
孩子的童年,不应只有学习,不应该只去做在大人看来“有用”的事儿。当孩子看到种子破土而出时的那种欣喜,绝对不是做几道题获得的成就感能取代的。
二
育儿中,很多家长都犯了“有用强迫症”,追求立竿见影,把孩子送培训班,恨不得下周考试就能考个前五名;送孩子学写作,恨不得明天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送孩子学美术,希望能画什么像什么……全然忘记或不了解育儿是长期的、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浸润;是播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收获;是做一些现在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
因为家长追求“有用”,造成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各种各样的作业、特长班、训练、辅导班填满。家长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对孩子“有用”而努力,为了上学时能有个好成绩,为了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为了大学毕业后能谋到一份高薪的工作……
可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享受过自由时光,没做过无用而有趣的事情,长大后的创造力来自于哪里?人生很多趣味、收获,恰恰是那些“无用”的东西带来的。
我曾经模拟国外的寒暑假作业,给10岁的儿子布置过一份暑假作业:
1.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改写故事结尾。
2.策划一次家庭海边旅行,你担任队长,安排临行前需要带的东西,以及旅行时的行程。
3.用绿豆、冰糖、纯净水,给每个家庭成员各做一块雪糕。
4.看一次日出,并拍下几张日出照片,给每一张照片起个名字。
5.绘画,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看看天上的云卷云舒,并根据云朵不断变幻的形状编个故事。
6.整理自己所有的玩具,并拍照,做一本电子版绘本。7.种一株植物,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用文字或绘画记录。
8.绘制一份所住小区的地图。
9.调查楼下的超市,每天客流量有多少,人们购买力如何,购买者喜好等。根据这份调查报告,写一份策划书:假如你是超市老板,你会怎么经营这家超市。
10.看五部你喜欢的电影,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11.列出暑假你做过的最有趣的两件事,可用照片或绘画表示。
当儿子看到我列的这份暑假作业时,我看到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他说:“这太简单了,太有趣了。”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暑假,我想在家里举办一个个人画展,如果你和爸爸都喜欢我的画,可以买走。”
也许,从常规的角度理解,我布置的作业都是无用的。但是我坚信,那些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难忘的,孩子会从那些作业中获得参与感和价值感,这是最重要的。
台湾学者蒋勋不也说过嘛,要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和电影,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学校和家庭绝不能成为养鸡场和养猪场,豢养一批只会考试的工具。
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林少华在《异乡人》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名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了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
我很认同那句已被我们说滥了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中某些时光,就是应该用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做手工、陪孩子读书和疯玩、带孩子旅行……
如果您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而不是限制和压力;如果您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而不是把他打磨成一台学习机器;如果您想塑造孩子,但又不想以牺牲孩子的童趣、童真为代价,那么,请允许孩子做一些无用而有趣的事情吧。
让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儿,孩子将来才会成长为一个有趣的人。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