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如何融入海南

2016-11-26 08:47张界
今日海南 2016年2期
关键词:评论员原住民候鸟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昭辉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连中华

新移民如何融入海南

近年来,海南陆续接纳了一批新移民。移民到了一个新地区,就意味着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但移民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移民如何融入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期邀请您就这一话题一起讨论。

从四九城看“三六巷”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界

海南历史上就是个移民海岛,远可溯唐宋时期人口大迁徙,近则至“十万人才下海南”。自古至今,多元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中相互冲突、妥协,彼此杂糅、依存,成就了海南与生俱来的移民气质。这一点在海南本土作家崽崽的《我们的三六巷》中描写得出神入化。莫言先生言简意赅为:通过对海口一条巷子里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间发生摩擦、冲突与融合,呈现了海南社会在外来文化激荡下出现的心灵惶惑与历史跃迁,揭示了海南土壤里蕴藏的淳厚、宽容而又固执、褊狭的文化性格。

“三六巷”的海南与四九城的北京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822.06万,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接近40%;在海南,201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新建商品房近七成卖到了岛外。

在生活习性上,“三六巷”里的海南人与四九城中的北京人也颇为相似。做事不紧不慢、四平八稳,满足于恬适安逸。外来客的光顾如同在平静的水池中投入了鲶鱼。鲶鱼效应让两个远隔数千公里的古老文化焕发出别样生机。在称谓上,北京将外来从业者统称为“北漂”;在海南,类似人群被细分为两类,一类叫“赶海者”,一类叫“候鸟”。相似的移民背景,让四九城与“三六巷”的人们常常发出同样的感慨: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让有限的公共资源捉襟见肘,出行难、看病难、物价贵、孩子的升学压力大……凡此种种。

无论是四九城还是“三六巷”,在平静的表面下,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摩擦,甚至偶尔会不可调和。但正如《我们的三六巷》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切冲突很快会在相互的妥协与包容中达成谅解,并在某种认同上获得平衡。这种平衡让双方安静下来重新审视对方与自我,发现对方的优点与自身的不足。这一点,崽崽总结为“原住民需要向新移民学习,同时亦给新移民以巨大的精神启发”。

在四九城,优越开放的市场环境为822万外来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与发展平台,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与此同时,外地人亦逐渐充当起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老妈子”,穿行于京城服务业林林总总各个岗位,以至于本地人难以离开。每年春节外地人离京返乡,本地人常齐声感叹北京已是一座“空城”。

在海南,相互依存融合是不变的主流。新移民们纷纷加入到原住民的广场舞、合唱队行列;东北人很自然地端起老爸茶,西北客吃饭时常思文昌鸡;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正快速融入本土的各行各业,成为工人、农民、职员、服务生、投资商、“双创”志愿者……

从四九城到“三六巷”,是什么力量让外来客如此迅速地融入本土文化?从外因看,本地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里面包括舆论氛围、政府态度、人文积淀。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无论外省移民还是“三六巷”的原住民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隐忍包容的基因。这一点应该算内因吧。

用“国际旅游岛+”促进地域文化融合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昭辉

整个海南岛,目前似乎成了国内“候鸟”过冬首选地,具有鲜明区域性和季节性的人员迁徙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不同地域间文化的冲突,也时有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质还是文化融合的老问题。

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从来不会“温良恭俭让”,每一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在当前,不同地域文化的冲撞则集中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占有和使用上。在理想状态下,“新移民”进入的方式和规模,应该遵从市场自我调节的规律,而不应该有更多的人为干预。但理想状态只是无限可趋近,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当前还是城市管理工具包里的常规配置。刘赐贵省长在2016年1月26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国际旅游岛+”的概念,要求充分发挥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国务院赋予海南的各项政策用好用足用透,进一步与国际知名的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水准对标,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捆绑打包,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促进各次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所以加快地域文化融合,创新城市经营形式和内容,便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促进文化融合,释放社会管理风险。我们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规范引导文化融合过程,另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管理,对故意制造冲突、撕裂族群的现象给予严惩。

第二,必须通过促进文化融合,释放出生产力。“新移民”前赴后继地涌入,为我省吸纳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本和建设资金。我们应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为“新移民”创造出适宜的创业、安居、学习、消费环境,使他们完成从游客到居民再到市民的身份角色转换,进而自觉自愿地扎根第二故乡,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化为创业者、生产者,进一步释放出生产力,有效改善供给侧,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三,必须通过促进文化融合,释放出城市活力。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新移民”人口甚至大大超过了原居民。“新移民”的涌入,极大地激发出城市的活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方面因势利导,去芜存菁,固本培元,进一步擦亮国际旅游岛这一“金字招牌”。

潜移默化,涓涓细流润芳菲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连中华

改革开放以来,移民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实现原住民与外来族群和睦相处、携手共进,对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窃以为,海南的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融合,关键在于“族群认同”,即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当务之急,要让新移民在融入本地生态系统进程中,努力融会贯通。使得新老居民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懂得对方,最终尊重对方、接受对方、包容对方。以下几个方面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尝试。

首先,当地各级政府、街道办、居委会、社区、物业管委会,都要多做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加彼此接触的机会和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新移民包括候鸟一族,到周边有一定代表性、富有独特人文气息的村镇,探访一下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帮助他们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丰富内涵及精神特质。比如海南岛的传统民俗“军坡节”、公期和“三月三”等黎苗风情,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亲自参与会让人感受到强烈震撼和感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新移民认知海南、了解海南,进而热爱海南。

第二,当地政府要敞开胸怀,伸出温暖的双手,欢迎和接纳这些新移民和“候鸟”一族,尽可能为他们融入这块新田地创造条件。新移民和“候鸟”一族大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或博学多才、久经历练,或者是术有专攻,某一方面的专家。时常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功莫大焉。

第三,当地政府应为新移民包括“候鸟”一族自我创业、自我发展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享受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打破地域限制,不分东西南北,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都一视同仁、“利益均沾”。

第四,新移民包括“候鸟”一族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入乡随俗,主动向原居民表达善意,和睦相处。除了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地还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街规民约”“村规民约”及相关的地方法规,使居民们心中有“红线”,行动有规范,出入守规矩。长此以往,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一定会水乳交融。

栏目责编/秋雨 邮箱/wuqiuyu@163.com

猜你喜欢
评论员原住民候鸟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候鸟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致命的超速
候鸟
“0”与世界末日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打造地方广播的评论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