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
最近因为奥运会的关系,看了很多以运动员为主角的鸡汤文,描述他们如何每天游一万米,凌晨四点就开始练球。但我发现描述作家努力的文章非常少,似乎作家的作品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我被问到最多的关于写作的问题是:“你写作的灵感是哪里来的?”
这是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人们对于作家的想象还是“李白式”的,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游历采风。
但实际上,小说家和上班族没什么区别,每天一大早就必须坐在书桌前开始工作。
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其实都具有高度的纪律性。
天才如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时,创作状态依然非常艰难,他把自己写作的房间称为“黑手党的洞穴”。大概三平方米,连接一个小浴室,一扇门和窗户通往外面的庭院,房间里有一个沙发,电暖炉,几个柜子,一个小和简单的桌子。
他每天一早送两个孩子上学,八点半之前就坐在书桌前,一直写作到下午两点半小孩儿放学回家。
他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会短暂地见一下自己的孩子,而对孩子的状态基本也是恍恍惚惚爱搭不理,孩子对于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俯首在满是烟雾房间里的背影。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生活异常丰富的作家,他当过记者,做过间谍,去过战场,把一个人生命的容量最大化。
但看似不羁如格林,在创作上却努力得像是备战高考的考生。战争来临前夕,他马上要被招募,把家庭撇在身后,他当时想写的作品是一点儿也不挣钱的《权力与荣耀》,他知道这本书的收入无法支撑他入伍时的家庭收入,所以决定再写一部畅销书。
距离入伍还有六个星期的时间,他决定在下午继续艰难缓慢地创作《权力与荣耀》,在早上写一本畅销书。
他开始吃一种叫作苯齐巨林的中枢兴奋剂,连续六个星期,每天清晨服用一片,中午服用一片。连续六周的时间里,因为药物,每天他的手都在颤抖,心情低落,会无缘无故暴跳如雷。
他后来回忆,他和妻子的婚姻破裂,更多是因为那几周服用的苯齐巨林,而不是战争造成的分居。如果不创作的话,作家可以拥有幸福平静的生活。作家可以选择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感觉到了一种中二的热血。
很惭愧地说,我厌恶鸡汤,但是依赖鸡血。每当工作陷入泥泞的时候,我就会开始服用常年冷藏储备的一些鸡血。
《最后的画展》是井上雄彦筹办《浪客行》画展的经历,21天要独立完成101幅画,距离画展开幕五天的时候还有30幅没画,开幕的当天还通宵作画到了早上,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画作。
这样可怕的任务人类都可以完成,我也没什么好怕的!
很多人认为“自律”是自我压抑的结果,存天理,灭人欲,变成一个苦行僧。但其实自律不是压抑之后的被动选择,而是个体意识的主动选择,自律的人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外界标准的冲突,然后开始主动调整自己。调整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控制力的练习。
必须承认的是,写作对于天分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汗水的要求,鼓励一个没有天分的人去在写作上花一万小时练习是一件没有道德的事情。但是,我非常讨厌成熟成名的艺术创作者毫无愧疚——甚至反以为荣地说起自己的懒惰,说是自己生性散漫,不务正业,放纵不羁爱自由导致几年没有新作,在我看来,这只是用来掩饰自己才华不够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