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冰
摘要:本文探讨了纪录短片创作的内外构图,与摄像机移动对影像设计的基本元素的影响并且遵循着动态美学出发。
关键词:摄影机;移动;构图
摄像机移动考虑到的因素:每次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何在?摄影机要跟随演员的动作吗?要介绍景色?摄影机走得近些是否加强我们与某人或某物的关系?而摄影机离开某人或某物越远,我们就越客观?藉由移动摄影机是否能揭露更多问题?片中人物改变时,摄影机是否可以移动方式来重新摆画面?移动是为了将镜头横摇去拍说话的人?移动是揭露隐藏内容,满足观众的期待?何时摄影机是以主观的方式来用?我们何时直接体验角色的主观视野?摄像机以主观的方式来拍有特别的方法吗?(例如以不稳定的手持机来拍一个奔跑的人的主观视线)戏剧性的正当理由是什么?摄影机的高度有改变吗?是为配合对象(例如一个水桶里面)或是要以特定的方式来看(例如一个小孩的主观视线抬头看一个严峻老师的脸)?
声音的运用一组特殊的声音补充了摄影机的位置吗?(近景的靠近麦克风,远景的离麦克风远)或是与摄影机拍摄的远近有对应的关系电影《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升降机和演员平行移动,完美地同步下楼梯,并一起穿过大厅,可说是典型摄影机移动的代表作。摄影机移动,具有将主要角色保持在画面中的功能性目的,并可以把主角带到别的场景地点去,同时还能以视觉影像来说明主角优雅的特性。
1,看不见的移动
将摄影机配合主要物体移动;让画面在剪辑时能配合妥当,这目的是想要强调主体──也就是画面内容──而不是所使用的技术。摄影机移动和看不见却存在的技术同步移动至少应有下列原因,才适合使用摄影机移动:
要增加视觉趣味。
要表达刺激性,要增加张力或是好奇性。
要带出新的主要物体或是趣味所在。
要带出观点的改变。
要解释叙事中的一个层面。
要跟随表演动作。
单机和多机摄影机移动
两种类型的摄影机移动
摇摄:利用显著的线条来设计移动
视觉中心点:寻找正确的轨道路线,在推轨时找出适合的摄影机高度,摄影机由A画面位置前进,最后停留在C画面位置。所选择的前进不可造成需经常调整构图,也不可一直去修正脚架轮子的方向。选择正确的前进角度,可以保持视觉中心点位置,操作起来也会更简易且平顺,视觉上也极稳当──这些都是选择视觉中心点的动机起因所在。
2,变焦镜头
要做变焦镜头 zoom 动作前,先预想出被摄主体旁相连的两个画框边缘,在zoom 的时候使主体和两画框边缘保持固定距离,同时让其余两个画框边缘改变和主体的关系位置。也就是说,在 zoom 动作过程中,有两个画框边缘保持不动,另外两个画框边缘则是可以改变的。
3,故事发展镜头
许多故事发展镜头都是以全景画面开始摄影机移动,或者是移动停止时是大景画面。如同先前讨论过的,摄影机移动可以因使用广角镜头(再加上适当的场景设计),变得更为凸显。但是如果在发展镜头过程中出现了演员脸部特写,那就需注意有可能出现无法接受的脸部变形,还有可能发生的摄影机阴影。?摄影机静止──主体移动?,摄影机移动/主体移动?,在移动时修正画面?,在画框及镜头视角内移动1958年电影《历劫佳人》开场时的一段故事发展镜头:
(a)一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定时炸弹的特写镜头。
(b)炸弹被放置在一辆车的行李厢中。
(c)摄影机升高,可看到一对男女走向车子。
(d)车子开过这两位主角,摄影机一直跟随着。
(e)这两位主角到了卫兵位置,载有炸弹的车子从旁边开过去。
(a)一种极为普遍的故事发展镜头,是把演员C当成前景,演员A走向演员B。如果摄影机位置与前景很近,则向右横移的动作就会很短暂。(b)如果使用较望远的镜头,拍摄前景同样大小的画面,摄影机就要退得比较后面,向右横移的距离就可以延伸,也同样可拍到背景演员的移动。
1,加强摄影机移动的效果
如果使用广角镜头,在道路两边的两排树中移动,可以得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影机移动。当每一棵树接近镜头时,大小就会有极具戏剧性的变化。
在同一条道路上使用变焦镜头来拍时,就没有类似的视觉动态感。摄影机并没有移动,因此也就没有大小关联性的改变。变焦镜头只放大了视觉范围的中间部位,同时保留了既有的大小关联性,就好像只放大了一张相片其中一部分而已。
5,zoom 和 track,在构图上的区别
在一个全景画面中(a),想要拍到站在画面左侧演员的半身,有两个做法。假如摄影机没有任何移动,只是使用zoom in拍到半身(b),那就是相同于放大了全景画面中所标示出来的区域,并没有任何透视上的改变,背后坐着的男生也有着一样的大小关联性。但如果摄影机是往前移动而拍到半身景(c),那人物大小关联性就有了改变,背景也变得丰富且不同。可以比较一下使用 zoom in 和 track in 所得半身画面的不同。
6,摄影机操作控制,例如:在拍摄中开始/停止摄影机移动;将摄影机配合主要物体移动;视觉中心点确立;让画面在剪辑时能配合妥当,都是为了使节目制作过程中,看不见任何机械的使用。目的是想要去强调主体──也就是画面内容──而不是所使用的技术。摄影机移动有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配合演员的表演动作,也就是因表演动作而带出摄影机移动;摄影机移动的速度、时间、角度,都受到表演动作的控制。功能性的移动指的是重新调整构图来容纳主角的移动。解释性的移动,就可以被定义为有计划的、审慎的摄影机位置改变,带来视觉多样性、叙事上的强调,或是新的讯息。摄影机移动必须和表演动作的开始与结束点同步,如果是因为对白或是情绪表达带起的摄影机移动,就必须由演员表演动作和时机来控制。
7,从头到尾都是手拿机拍摄,不但所说得那种 浮动不安的效果有了,更产生了另外一种分镜风格。他们的做法是不分镜,以场次为主,先找出此场的主角,然后镜头跟着此位主角的动线手拿移动,甚至细 微道偶尔跟到主角的手部动作特写。这是一种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手拿机一下跟到远景、一下中镜、一下又是近景、特写,完全考验摄影师对戏剧的敏感度和 技巧。当镜头 OK,检查画面时,再决定要多补拍那些他人的反应镜头。简单干 净,又有张力。很高档的技巧。
“CHICKEN”这部纪录短片在柏林短片电影节2003年获得一等奖作品,这部纪录短片从头到尾是用手持摄像机拍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对白,摄影机跟随演员的动作,在动态布局上把观众带入剧情,如图3.3.10——3.3.12 是两个女孩进入剧情,3.3.13-3.3.16 是一个寻求食物的黑人进入剧情,两个场景都是摄像机移动跟随演员。最后一个镜头如图3.3.17也是手持摄像机移动发现动作的动态布局,看到小男孩为食物欢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