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雷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上2005- 2014年发表的关于同伴关系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数量分布、年代分布以及研究重点的分析。结果发现,有关同伴关系核心期刊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研究主题包括儿童婴幼儿同伴关系、中小学生同伴关系、流动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和特殊儿童同伴关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儿童婴幼儿同伴关系。
关键词:同伴关系;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5—2014年国内同伴关系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理解和分析,并以同伴关系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有关同伴关系的416篇核心期刊以同伴关系为关键词进行筛选出55篇文章,进行阅读、归类、分析和理解,旨在了解有关国内同伴关系研究的最新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系统,以同伴关系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4年有关同伴关系的核心期刊论文416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55篇,占总论文的13.2%。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所见所得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同伴关系研究文献分布
2.1.1 同伴关系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2005—2014年关于同伴关系的文献量分别是1、3、3、5、8、8、8、8、7、4,从数量来看,2005—2008年数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变化不大,2009—2012年数目有大幅度上升,并且每年数目都是8篇,比较稳定。
2.1.2 同伴关系研究文献主题分布
根据文献论文内容的主要特征,结合自我的相关理论,可以将检索的论文分别归入4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儿童幼儿同伴关系、中小学生同伴关系、流动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和特殊儿童同伴关系。从本次数量分析统计来看,儿童幼儿同伴关系独占鳌头,共计27篇,占49.1%,将近一半;其他方向的研究较少,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占29.1%(16篇),流动留守儿童12.7%(7篇),特殊儿童9.1%(5篇)。
2.2 国内同伴关系研究的主题分析
2.2.1 儿童幼儿同伴关系
儿童时期是对友谊和依恋行为发生迅速变化的发展期。虽然最初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对爸妈的依恋,但随后在其生命的其他时刻,个体还可以与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群体发生依恋关系,其中就包括同伴依恋。同伴在青少年时期的影响逐渐突显,有的同伴能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幼儿时期,个体对父母的依恋特别强,所以有的人就说幼儿同伴关系跟其他因素没啥关系,但是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稳定性受幼儿年龄和时间间隔的影响。
2.2.2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
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70年代,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越多的关注。相对而言,同伴关系是平辈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初中生之间,他与长辈晚辈的关系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使中小学生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流,成为阳光活泼的中小学生。
2.2.3 流动留守儿童同伴关系
流动儿童的本质是“流动”,随着父母的流动,他们流动到城市,父母从城市间流动,他们也随着流动到不同的城市。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留守”,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就留守在老家里。流动儿童相对弱势地位使他们难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的困难,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 这一独特身份造成其同伴交往中缺乏优越感,再加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普遍可见,在社会交往中他们表现出退缩、回避等自卑行为,即使对于同伴发出的友好、善意的信号,他们也不会善意接受;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和更强的孤独体验感,因为他们每年能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通力合作。
2.2.4 特殊儿童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使特殊儿童的同伴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特殊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尤其是在同伴关系这方面,我们要给予更多的研究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是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提高。本文旨在对我国近20年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国内同伴关系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同伴关系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是可喜的一面。同时,也必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3.1研究方法是制约同伴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现在我国有很多关于同伴关系的文章,但是文章在前几年数目还挺多,在最近一两年数目又有下滑趋势。
3.2 该领域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自我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
3.3虽然当前对同伴关系研究也不少,但在某些具体方面还未涉及到。
参考文献:
[1] 杨钋,朱琼.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2] 雷雳.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
[3] 李婧怡.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
[4] 贺荟中,左娟娟.近二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 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
[6]赵冬梅.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
[7] 钟歆.青少年同伴依恋、基于发展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4.
[8] 岳玉阁.城市流动幼儿同伴关系不良的原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