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我国股票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的文献综述

2016-11-25 17:09许逸伦
时代金融 2016年27期
关键词:游程股票市场股市

许逸伦

一、前言

市场有效性理论将有效市场按照其有效程度划分为三个市场,有效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是: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关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讨论的重点,市场有效性也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本文按照结论的不同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概括,试图展现我国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相关进展,希望能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找到推进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途径。

二、论述中国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的文献综述

俞乔(1994)选取沪深两市1990年至1994年间的综合指数数据为样本,运用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非参量性检验三种方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沪深两个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

奉立城(2000)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作者发现上海股票市场存在着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星期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星期五效应”。较弱的证据显示深圳股票市场存在着日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星期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星期五效应”。这表明深沪两市都达不到弱式有效,且上海股市比深圳股市更加没有效率。

张亦春等(2001)选用上证A股综合指数作为样本,运用广义谱域分析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弱式有效检验,发现股价变动不满足鞅过程,更不满足随机漫步,白噪声也无法满足,作者认为中国的股市没有达到弱式有效。

胡昌生等(2004)使用AR-GARCH-M模型,分析了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在1992年5月21日到2003年9月20日之间的每日收盘价格,发现已存在的信息并没有完全地反映在价格中,由此认为中国股市在早期并没有达到弱式有效。

于亦文等(2005)检验了1999年1月至2002年4月的上证综合指数高频收益的序列相关性,采用方差比检验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而作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

三、论述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的文献综述

陈小悦等(1997)选取沪深两市1991年到1996年的股票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做Dickyr-Fuller检验,得出结论: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属于弱式有效市场,而且相较于上海股票市场,深圳股票市场率先达到弱式有效。

邓子来,胡健(2001)运用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性检验法,以沪深股市1998年7-8月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两个股票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弱式有效。此外,作者还运用了股价自相关检测方法,以深沪股市1997年下半年上市的股票的综合指数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中国股票市场具有了弱式有效性。

冉茂盛等(2001)选取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沪深两市的成分指数的周收盘价为样本数据,采用R/S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达到弱式有效。

张兵等(2003)选用2001年9月以前的股票市场日收盘价做为样本,运用了特别适合转轨经济体中新兴股市的渐进有效性检验,又同时使用了分年度检验的结果,作者认为中国的股市从1997年开始呈现弱式有效。

周四军(2003)首先运用了游程检验法进行检验,选取2000年1至5月的上证综合指数为样本数据,运用游程检验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数据具有随机性,证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作者又运用序列相关性检验了1997年至2001年的沪深两市的成分股指数,实证结果同样证明我国股票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

张锐力等(2009)运用序列相关性检验以2000年1月7日至2003年12月26日沪市每周末收盘的上证指数和深市每周末收盘的深证成指作为样本对我国股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深沪两市均已达到弱式有效性。另外作者又运用游程检验法进行检验,选取了深沪两市每周末(2000年1月到2003年12月)的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以及深沪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个股各两只作为样本,结果证明所有的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游程检验结果承认深沪两市的股票指数的价格变动符合随机过程的假设,即证明深沪两市已达到弱式有效。

通过对于以上文献的研究,尽管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这一观点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但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者得出的结论都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存在着提高的趋势。如高鸿桢(1996)、黄济生等(2001)以及史永东等(2002)都证明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在不断增强,处于在弱式有效市场和半强式有效市场之间的过渡状态。笔者认为,尽管结论尚存在争议,但很肯定的一点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相对金融市场起步较早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找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俞乔.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4,(9):43-50.

[2]奉立城.中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11).

[3]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式有效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1,(8).

[4]胡昌生,刘宏.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1).

[5]于亦文,李永俭,于奎.基于高频数据的市场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8):011.

[6]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9).

[7]邓子来,胡健.市场有效理论及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01,(10):45-51.

[8]冉茂盛,张宗益,陈茸.运用RS方法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9]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3,(1):54-61.

[10]周四军.中国股市的弱式有效性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2):E8.

[11]张锐力,董彦峰,.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J].科技信息,2009,(33): 98-99.

[12]高鸿桢.关于上海股市效率性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猜你喜欢
游程股票市场股市
中国羽毛球组合郑思维/黄雅琼连续得失分规律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进入下半场
改进型相对游程长度编码方法
RPT方法在多元游程检验中的应用
基于游程数的非参数随机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