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当地的影响

2016-11-25 16:26马彪师佳媛杨啸宇
时代金融 2016年27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西藏农民

马彪+师佳媛+杨啸宇

【摘要】现将从西藏国家农业示范区在西藏建立以来,西藏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出发,探索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方向,以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和日喀则嘎东镇为具体实例,分析农业示范区导致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后,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提升。

【关键词】西藏 农民 农业示范区 经济效益

一、西藏国家农业示范区对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

(一)传统农业种植状况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特殊的自然环境就必须选择特定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西藏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海拔、低气温、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强烈和时间长等特点。因此,青稞、小麦等耐高寒的作物也就成为西藏主要的农作物,但是蚕豆、皮大麦、马铃薯同样在西藏局部地区有一定种植。

在现代农业的引领下,传统农业种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已经不再是进行单纯的单种种植方式,而是把混作和轮作相结合,把传统农作物的特征和性质相结合,把不同农作物的优势和劣势相结合,利用优势互补劣势,优势扩大优势的概念,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统农业也在不断和前沿科学靠近,引进大量的优良的改良品种和新的适合西藏的种植方法,例如改良品种藏青2000青稞,不仅提高抗病、抗旱能力,还大大的提高了产量。引进的大棚种植方式更是实现了任何季节都可以种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

(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后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变化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立,完善了田间道路、水利、温室大棚、电力等基础设施,增加农用机械和运输机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育苗和繁殖基地,品种改良基地,农产品储存和加工基地。随着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种养小区、短期育肥等项目,种植品种实现了从单一的只会种粮到多品种(牧草、蔬菜、玉米等)种植能手。

西藏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青稞、土豆为主,遵循自然规律播种和收割。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农业生产变为多方向、跨区域的模式,把农产品改变为不仅仅只是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观光农业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如曲水县才纳乡天合瓜果基地建立的观光大棚。农民在农作物品种时,大多趋向于高利润的经济作物,例如葡萄、玛卡、玫瑰、牛蒡子、藏药材、高档花卉、黄瓜、

番茄、辣椒、西葫芦等作物,使拉萨四季变得果蔬飘香,涌现出了“西瓜村”、“花卉村”等,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日喀则白朗县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西芹,绿菜花等30余种蔬菜如春后春笋般涌现,这使得白朗县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大棚蔬菜种植之乡。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改良的优质品种的出现,例如藏青320、喜拉22、山冬6号、藏油5号、郑单958、北农208、阿尔冈金等,也改变着人们种植农作物时的选择。

(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前后作物种植状况及效益分析——以才纳乡为例

曲水县才纳乡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乡。现有8个村民小组,385户,2005人,劳动力1109人。农用地主要沿拉萨河东岸呈带状分布,水资源和可利用荒地资源丰富。才纳乡总的耕地面积为4238亩,人均平均耕地面积2亩。

2009年,才纳乡已经播种有3566.35亩粮食作物。2010年,才纳乡总播种面积15283.74亩,温室蔬菜100亩,露天蔬菜580亩,蔬菜总产量110.4万斤,比2009年产量增长1.9倍,除自食外,部分蔬菜开始外售;油菜播种面积422亩,总产量43.75万斤,主要品种为藏油5号和墨竹小油菜。饲料作物中,耕地种草250.2亩,开荒种草3070亩,主要青饲料品种为玉米。建设温室大棚100座,种植青椒、西红柿、豇豆、萝卜、白菜、莴苣等蔬菜100亩,产量41万斤,销售收入21万元,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初步发展。

目前,才纳乡已创建农作物高产示范面积7500亩(青稞),占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3.4%,其中蔬菜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0.85%。而且通过近5年的项目建设与带动,全乡新增耕地8045亩,原低产田平均粮食单产从450斤提高到800斤。

二、西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农民收入影响

(一)西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后当地农民收入的变化

1.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2013年才纳乡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8100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粮食总产量0.5亿斤。截止到201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9800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67元,粮食总产量0.5亿斤。建立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贫困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建立曲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800元,2013年为8300元,2014年为10180元。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贫困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2.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2013年嘎东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1600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粮食总产量0.96亿斤。截止到2014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2000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粮食总产量0.96亿斤。

建立嘎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615元,2013年为7100元,2014年为7250元。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贫困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后农民收入来源变化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收入的来源为单一的家庭种植及养殖业,农民收入来源的单一,造成贫困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后,通过政府及国家拨款,促使其主导产业形成,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形成以瓜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日喀则市嘎东镇形成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将生产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大田种植区、设施种植区、畜牧养殖区和林果区。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得到充分的拓展。通过国家及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及对农民科学种植知识的培训,使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科技含量得到显著提升,以加强科技培训等各种渠道,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促使农业科技含量得到显著提升,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亩产水平提高10%以上。

参考文献

[1]胡松杰.西藏农业概论[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05.

[2]胡其,王宝海.拉萨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对策分析[D].西藏拉萨市农牧局,2013,06.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资助项目《西藏国家农业示范区对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收作用的研究》(2015QCX063)。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西藏农民
都是西藏的“错”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