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杨彦荣 王远白 彭典 叶龙杰
编者按:贵州全力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让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深入余庆、凯里、赫章等地采访,挖掘贵州医疗改革、医疗扶贫、智慧医疗、医药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公立医院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9月6日,在遵义召开的贵州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场会上,贵州省卫生计生委、贵州省医改办做出安排:今年新增加的安顺、铜仁、黔东南、黔南和六盘水5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要在9月15日前出台综合改革实施方案;9月底前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10月31日前全面启动综合改革工作;12月底前出台涉及财政补偿、医保支付、药品采购等综合改革配套政策。
自2012年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各试点医院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余庆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政府兜底避免医院盲目趋利
近年来,余庆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11.17%提升至2015年的16.53%,仅次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012年,余庆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从哪里开始?当县卫生计生局(时为卫生局)局长李黔疆在县长办公会上提出全额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工资,允许医院将部分收支结余用于职工收入分配时,几乎遭到政府其他部门的一致反对。按照惯例,县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由医疗机构通过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既然是改革,就要有突破。”李黔疆说,突破口就是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消除公立医院的盲目趋利动机。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余庆县先后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在编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所产生的亏损,全部由财政解决;实行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由县财政逐年消化公立医院历史债务。
通过结余分配调动积极性
2004年,余庆县人民医院新建外科大楼,因为资金紧张,许多职工只能拿出自家房产证抵押贷款。而在改革之后的2014年,医院规划建设新的外科大楼及配套设施,政府对新建设项目实行全额投入。
李黔疆说,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保障举措,医院再不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及发展资金而盲目趋利。由于工资实行全额发放,该院每名在编职工一年获得的财政投入平均达4.8万元,基本等同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的年收入。
不过,在稳定的工资收入面前,医院又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为此,余庆县政府印发文件明确,将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建立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2015年,医院所有职工的平均收入超过9万元,临床医务人员的收入更高,增加的收入就来自结余分配。
余庆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郭明刚介绍,改革以来,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识,开展新项目、新业务的积极性增加。
根据需求,近几年,余庆县人民医院增添了十几项新业务。2015年门诊量19万人次,住院2.8万人次,其中通过该院转往较高等级医院的患者比例只占2%。
破解“过度医疗”难题
医务人员提升技术能力、加大服务量的积极性有了,而多收病人对医院有利,会不会导致过度医疗服务?
“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进行结余分配时,要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李黔疆说,在扫除改革的外部难题后,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必须同步进行。
据介绍,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以按床日、按人次、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次均费用控制、资金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等方面强化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同时,通过建立药占比考核体系,加强各临床科室抗生素和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耗材使用及检查检验制度,控制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等措施,使诊疗行为渐趋合理。
“2015年,我院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提高到65%。”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培说。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位去抓。”余庆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王飞说,要改变公立医院的趋利性,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绝不能含糊,财政投入是支撑性的保障,“地方政府总有这样那样的财政压力,关键就是将钱花在哪里。”
医疗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
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
“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病的经历时,连连感慨自己是“劫后余生”。
2015年12月,50岁的袁顺勇因脑出血住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袁顺勇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156780元的医疗费用也被报销了大部分。
袁顺勇在小本子上记了账: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金额94794元,大病保险补偿30123元,民政救助15000元。“我自己付了16862元。”袁顺勇说,“要不是国家给报销医疗费用,我家砸锅卖铁也出不起15万啊。”
“我们探索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像袁顺勇这样的患病群众因病致贫、返贫。”赫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副主任武飞说,在同步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位群众掉队。
近年来,赫章县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为基础,整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残疾人医疗救助等多方资源,通过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以及民政等部门合力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城乡特殊人群和重点困难对象实行医疗保障和补助,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切实遏制和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赫章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医院分别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报账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左右缩短到现在的即时结算,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
2015年10月,赫章“经验”完成了从最初试点到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40.44万人次,补偿费用7.92亿元,为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约1.56亿元,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3.6%。
补齐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初秋时节,新落成的罗甸县中医院新院大楼内逐渐繁忙起来。这个总投资1.56亿元的项目,是全省“百院建设”工程之一。
“缓解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罗甸县卫生计生局局长黄仕龙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了打造健康贵州,贵州省大力实施“百院建设”工程。“百院建设”工程计划在2015年到2017年,重点加强省、市(州)、县三个层次的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正在推进的“百院建设”在建项目有50余个。已明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的项目约50个。下一步还要争取将更多的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业务用房、设施设备、医疗卫生人才、学科建设等都是医疗卫生机构要补强的部分。“百院建设”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补齐医疗资源短板,切实缓解中心城市“看病挤、住院难”和农村地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推进健康贵州建设,贵州将“百院建设”与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一并列为“五大工程”,旨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五大工程”建成后,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合资源促进健康扶贫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当前,全省正着力打造健康贵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至关重要。”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贵州正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此外,贵州还将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旨在提升基层卫生人才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能力。
“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确保群众少生病、不生病或看得起病。”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健康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省在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扶贫方面,效果显著。
2015年,贵州省推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受益贫困人口23.55万人次,补偿费用达4.47亿元。2016年,要实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全省全覆盖,使保障对象属性的认定和标识率达100%,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就医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部分特困对象实际报销比例达100%。
此外,2016年度新农合补偿政策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如提高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调整起付线、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建立贫困人口补偿优惠政策等,全省广大参合群众将更加受益。
智慧医疗:大数据助力大健康
围绕“大健康·大数据”行动计划,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于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汇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和共享。
目前,全省各地医疗卫生行业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医、养、健、管”相关产业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
“贵医云”引领智慧医疗
“不用挂号排队,在药店就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视频问诊, 按医生的处方买药,方便又快捷。”
从贵阳市北京路科开大药房走出来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病,要坐车去医院,排很久的队,各个科室到处跑,现在只要就近到安装了“贵医云”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终端设备的药店,拿起话筒,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向在线的执业医生、药师视频咨询用药。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1000多家药店安装了可视化远程服务终端。”贵州信邦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医云”负责人洪庆刚说,全省各地药店、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将设立可视化远程医药学服务系统,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免费的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
针对智能手机用户,“贵医云”还推出了手机APP。用户下载安装注册后,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享受平台免费提供的咨询问诊、疾病导诊、云端医院、周边药店、私人医生、药品助手等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在客户端还推出了一个功能——健康轨迹。”洪庆刚介绍,健康轨迹记录用户的就医档案、测量数据、咨询历史等,平台根据收集的这些数据,为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
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下载了“贵医云”客户端,在咨询问诊功能界面显示:各科室医生总数527人,“空闲”8人,药师总数42人,“空闲”3人。同时,还可以看到每个医生、药师的头像、简介、擅长方向、服务次数和“粉丝”数量,用户评分、评论等相关数据也可实时查看。
9月7日,“贵医云”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用户数据:APP已下载4764071次,已注册2536238人次,转化率53.2%;当日活跃用户12771人,已注册活跃用户 10462人,所占比例81.9%……同时,药店状态(已签约12376家)、医生状态(共1027人)、药剂师状态(共373人)等统计数据也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贵医云已完成健康咨询服务5204817次,审核处方244723张,满意率99.13%。”洪庆刚自信地说,“贵医云”不仅是贵州首家“健康云”平台,还是全国第一家视频问诊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免费药学、医学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云端会诊”服务基层医疗
今年4月开始,贵州省全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是试点之一。
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医生正在对乡镇基层医院上传到后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给对方作出了回执报告。
“除了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我们还建立了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播州区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李正仁说,各乡镇卫生院及周边民营医院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服务平台传到影像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影像科专家医师队伍,可实现门诊病人1小时内、住院病人2小时内、急诊半小时内的影像诊断,并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回传至相应医疗机构。
为实现“云端会诊”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管理,播州区人民医院在全区21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安装了远程高清投影、传真打印一体机、应用分析软件集成平台。
“截至8月30日,我院共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6700余人次,日均工作量450余人,同时远程医疗中心视频系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软件已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成。”李正仁说,接下来,将建设播州区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数据与市级、省级平台连接,形成播州区健康云大数据中心。
“目前,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平台。”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平台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819例,远程影像、心电等专项诊断50000余例。
“智慧基地”助推产业聚集
2015年8月,贵州省政府将贵阳市乌当区等全省10个区(县、市、特区)命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
在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贵州康心药业物流中心50多辆运输车络绎不绝,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集医药仓储、物流、办公为一体,目前为国内3000多家医药企业、省内6000多家医药客户提供服务。”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海说,公司引入了周转箱输送线、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手持扫描终端设备、标准塑料托盘、可移动工作平台等自动化物流管理设备,有效整合医药营销渠道的上下游资源,实现药品配送的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效益化。依托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呼叫中心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康心药业将打造贵州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效益最好的医药现代化物流基地。
走在乌当区的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多年来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围绕建设“西南健康医药中心、国际健康医药之都”的整体定位,乌当将全力打造成为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域。
民族医药:绿色产业造福四方
近年来,贵州省重点培育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仅2015年的销售产值达20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9月8日,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院长王政一早就开始忙碌,刚在病房给病人做完治疗,又马上为诊室里的病人治疗,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接待室候诊。
王政的忙碌,展现了当下以苗族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受追捧的程度。好口碑和好疗效让这间挂牌成立3年多、省内唯一的县级公立苗医医院业务火爆。
2013年底,美国华侨林年康经朋友介绍带着头疼长达8年的18岁儿子来到凯里,找到了王政。“在美国也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头疼的原因。”林年康说,经王政诊断,他儿子患的是血管性头疼,王政用苗药为其治疗20天后,便痊愈了。
林年康一家除了对王政感激之外,也感受到“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神秘苗医妙手回春”。
“贵州是苗药起源地、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王政说,2014年,贵州申报的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填补了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
近年来,贵州民族医药涌现出替芬泰、糖宁通络胶囊等154个以苗医药方为基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绿色产业富民强村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中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以民族药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是贵州省15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该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过去,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茶花泉山坡全部都是荒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林药套种核心区,满山遍布的油茶和中药材,绵延8公里。”玉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最大化。
除了玉屏油茶,贵州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已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品牌。群众以医药种植产业为依托,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目前,贵州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达到39个,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秦水介说,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达17个,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
“绿色+”促进产业发展
8月4日,贵州省发布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开发以苗药为主的中药民族药品牌。“十二五”期间,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5年4月,贵州省政府在黔东南州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黔东南州因地制宜,构建起了健康养生、民族医药、健康运动、文化旅游、有机绿色食品、健康管理等大健康全产业链。
麻江县蓝梦谷大健康有机蓝莓园、凯里云谷田园休闲农业园、剑河温泉休闲养生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医药产业园等9大类、32个示范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被授予“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称号。
对苗族人口占41.57%的黔东南州来说,以苗族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产品研发,助推产品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黔东南州发展了一批能够引领行业标准、走在大健康产业时代前列的精品:益肺止咳胶囊、降糖通脉片等29种民族医药产品获得国药准字号,施秉太子参、雷山银球茶、剑河钩藤等14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
“苗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下一步贵州省将启动苗医药互联网平台‘苗医云。”凯里苗医药学会副会长李文良说,平台将引进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项技术,提升苗医药行业的整体研发和运用水平,助推全省大健康产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