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抓手

2016-11-25 11:38向晓梅燕雨林陈小红
开放导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

向晓梅 燕雨林 陈小红

[摘要]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提升海洋经济质量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挑战。当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与机遇,应抓住发展契机,以“深蓝广东”建设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推进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强省 路径

[作者简介]向晓梅(1964-),女,四川宜宾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经济、产业经济;燕雨林(1971-),湖北荆州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陈小红(1969-),女,广东海丰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海洋优势,实施外向带动、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海洋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顶层有设计、发展有平台、产业有集聚、转型有成效的良好势头,为推进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及优势

1.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0年领跑全国,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二五”期间广东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1.5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9%,海洋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6:43.5:55。截至2014年,广东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22.5%,实现了连续20年领跑全国。

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的粤东4市,2013年共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97.824L元,占整个粤东GDP的比重达到15.4%;以湛江、茂名、阳江组成的粤西3市,海洋生产总值达1123.8亿元,占粤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更是高达21.4%。从2011年开始,粤东粤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2.79%和15.49%,海洋经济成为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海洋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十二五”以来,广东以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为指导,履行“坚持产业带动”的基本原则,以海洋产业发展引领海洋资源开发,努力调整海洋经济结构,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4:47.5:50.2调整为2015年的1.6:43.5:55,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三、二、一”的比例结构更趋稳固,已提前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的调整目标。

传统优势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洋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集装箱和能源运输系统。全省规模以上港口在2014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约53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约156400万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国内首创“深蓝渔业”发展模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集聚发展,广州、深圳市成为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加快发展,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中船珠海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广州南沙已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迈出坚实步伐,珠海启动建设南海海岛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大万山波浪能海岛独立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山明阳风电跻身全球风电设备制造商前6位。海洋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海洋信息服务、滨海旅游等海洋服务业,重点打造集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为一体的高端滨海旅游业。

3.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成果丰硕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广东拥有海洋专利总数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仅落后于上海(1472)和辽宁(1268)居第三位;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为177.5亿元,落后于山东(316.6)和上海(289.8),位居第三位。海洋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在广州、湛江及广州南沙挂牌。

在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方面,建成26个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涵盖海洋环境、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深海装备、船舶修造、海上风电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走在全国前列。风电单机发电功率达到6兆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新型酶类、新型生物功能制品等52项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整体效益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平台、数字海洋建设有待加强

单位岸线产出水平不高。目前发达的沿海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60%~70%,而广东近年来海洋第三产业的占比在50%上下波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尤其是海洋信息咨询服务、海洋金融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单位岸线产出水平不高。2012年,我省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仅为2.45亿元/公里,远低于上海的24.76亿元/公里和天津的19.75亿元忪里。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不完善。2013年,广东海洋科研机构数量居全国首位,但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等高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较少,长期以来依靠国家在粤涉海研究机构,至今没有一家省属海洋科技、海洋战略研究机构,专门服务本省和有效针对海洋开发应有技术研究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为海洋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未能形成海洋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导致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科技支撑。同时,海洋科技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具有重大创新的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海洋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在粤海洋科技力量发挥不足、互动不足,海洋科技贡献率不到50%,落后于山东、上海等省市。

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数字海洋”是海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海洋建设已进人全面应用阶段。目前,广东通过持续推进海洋信息化工程,已构建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框架,但由于对海洋数据融合、深加工、综合性信息产品制作能力不足,数字海洋框架的应用服务领域不够广泛。endprint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海洋政策体系不健全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石化、钢铁等污染较大的项目多数布局在近海岸地带,不符合标准的排污直接排至海洋,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压力增大,珠江口仍是全国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6.5%,仅53%的海洋功能区海水水质满足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由于污染日益严重,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失衡,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锐减,鱼类产卵场、洄游通道等受到较大破坏。此外,由于沿海布局大量石化、核电等产业,使得海洋环境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如2011年大亚湾石化区着火泄漏、珠海横琴海底天然气管线泄漏等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海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广东尚未形成能够有力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完善的行政管理、技术支撑以及财政金融投人体系。由于涉海部门众多,行业管理各自为政,导致出现环保、海洋、交通、渔业、科技及部队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的局面。在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上,与同为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山东、浙江相比,广东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明显较弱。全省只有深圳市安排每年2.5亿元海洋产业资金,珠海、江门两市各安排每年5000万元的海洋经济试点专项资金,2012、2013年省财政仅安排4.5亿元用于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海洋开发债券、船舶和海域使用权抵押、增加科技兴海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措施,均未得到落实。

三、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战略路径

“十三五”时期,广东要抢抓机遇,以“深蓝广东”为龙头,以“深蓝科技”为驱动,以产业高端化为先导,以打造港口联盟、建设海上绿道为支点和抓手,突出深蓝特色和海陆联动特色,先行先试,吸引和优化海洋重大项目布局,不断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一)以“深蓝广东”为龙头

依托海洋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试验区的各种政策支持和改革红利,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试验区综合规划;支持试验区以港口、岸线、海岛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种新兴港口经济、海岸经济、海岛经济。使试验区成为全省乃至国家的海洋种植养殖产业科研基地、海洋食品产业基地、海洋工业品制造基地、海洋能源开发基地、海洋运输业、舰船制造和生产基地。从而使海洋开发综合试验区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开发示范点和辐射源,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梯度发展、远近结合、陆海联动”的深蓝经济区。

(二)以“深蓝科技”为驱动

积极主动适应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大势,以科技和创新驱动为引领,大力实施“深蓝科技”策略,以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为突破带动近岸海洋技术,构建全国领先的“深蓝科技”创新体系,抢占海洋科技“智高点”,促进临海产业深度发展并引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前部署,打造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海洋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海洋科研院所、海洋大学、海洋企业等海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海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创新海洋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以“数字海洋”为先导的海洋信息化等重大科技兴海项目建设;加强海洋人才引进与培育,打造广东“深蓝人才高地”。

(三)以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先导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基础,广东要把海洋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重点发展,以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优势海洋主导产业、打造高端临海工业集群为抓手,积极推进海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广州、深圳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中山、珠海、阳江、湛江、汕头等市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为主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珠江东岸以海洋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四)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为纽带

有效整合珠三角港口资源,优化港口空间布局,加强功能协调,构建一个以广州一深圳为核心的港口联盟体系,推进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形成新的广东港口格局,使之成为广东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纽带为依托,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在广州设有总领馆的国家、广州市友好城市中的港口城市和广州港航线开到的国家和港口(共21个港口)为起步,整合沿线港口资源、建立沿线港口与物流跨境合作机制,打造航线优势互补,港口码头信息互通与合作共享、临港岸线资源合理利用的网络化港口联盟,成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航运市场的催化剂,并通过港口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合作,增进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商务与人员交流,形成以港口联盟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

(五)以“海上绿道”为支撑

沿海岸内外20公里不仅是临港工业的生产场地,更是沿海生物及滨海居民的主要栖息地和千百年来形成的沿海风貌留存地。坚持生态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协调并重,合理规划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的主体功能分区,并采取不同的开发和保护措施。用滨海“绿道”把全省自东向西的海岸串成一线,打造集海洋生态景观、蓝色休闲小镇和临海产业带共同构成的滨海风情“海上绿道”。依托“沿海绿道”建设,把广东沿海的中心城市、城镇和乡村(社区)连接起来,构建滨海城镇带,并与滨海立体蓝色景观带建设结合起来,注入海洋文化元素,改善渔民民生,建设和谐滨海生活带。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中介的对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分析
从海上运输业谈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福州马尾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