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三
二战后台湾古典诗学发展概况
林正三
台湾自明末沈斯庵①清·季麒光《蓉洲文稿·沈文开传》:“名光文(1612—1688),字文开,别字斯庵。浙江鄞县人。以恩贡历仕绍兴(鲁王)、福州(唐王)、肇庆(桂王);由工部郎中,加太仆寺少卿。明鼎革后,遯迹不仕。……辛卯(1651)挈眷买舟赴泉;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克台,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时海上诸遗老,多依成功入台,亦以得见光文为喜。成功令麾下致饩,且以田宅赡之。翌年,成功卒,子经嗣,颇改乃父之臣与政。光文作赋有所讽,或谗之,几至不测,乃变服为浮屠,结茅罗汉门(今高雄市内门区)山中以居。于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市善化区)教授生徒。晚年组织“东吟诗社”。入台,带来文学种子,从而绽放出璀璨的花朵。清季诸罗县令季麒光云:“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矣;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沈氏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故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而台湾敻古以来之文学,率以有韵之诗文为主,故沈氏更有“台湾古典文学之祖”之雅称。民初以前,台湾之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诗史,即使在战后新文学当道之时,台湾古典诗坛仍有为数众多的创作者,他们默默耕耘,企图为延续我国数千年之诗教而努力。本文乃就台湾有史以来,古典诗学发展的脉络与方向,作一个简单的勾勒。并探讨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避免被淘汰于时代洪流之中。
1945年二战胜利,台湾光复,大陆各省之诗坛俊彦,渡海来台者不计其数,诸如时任监察院长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考试院长贾景德(1880—1960,山西沁水人,晚清末科进士)、陈含光(1879—1957,江苏扬州人)、张维翰(1886—1979,字莼沤,云南省昭通府人)、溥心畬(1896—1963,爱新觉罗氏,正红旗,恭亲王奕后裔)、张昭芹(光绪举人)、彭醇士(1896—1976,江西高安人)、梁寒操(1898—1975,广东省三水县人)、曾今可(1901—1971,江西人)、叶公超(1904—1981,广东番禺人)、李渔叔(1905—1972,湖南湘潭人)、何志浩(1905—2007,浙江宁波象山人)、孔德成(1920—2008,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等,与本省诗人陶镕结果,又为诗坛开一境界,故诗教之兴,远迈前修。当时大陆来台人士,与本岛人士,由于语言隔阂不通②大陆人士,使用普通话(国语)及各地方言,当时台岛人士则以闽南语、客语与日语居多。。且当时白话文尚未普遍化,在此情况之下,唯有依赖共同之文字及古典诗学以为沟通桥梁,此在瀛社耆老黄纯青先生之口述中得以见出梗概: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五,即光复后一年的端午节,由本人和李翼中、丘念台三人发起,在中山堂召开第一届“全省诗人大会”,这消息在报上发表后……外省人士也很踊跃参加。①参见《台北市诗社座谈会》,《台北文物》第4卷第4期(1956年2月),页34,台北文献委员会。
自此,古典诗成为本省与外省籍人士主要的沟通工具。历经时间之递嬗,环境之变迁,台湾古典诗坛之活动与诗创作,之所以绵延弗替,考其原因,尚有语言声韵之重要因素,盖缘台岛居民所通行之闽南语、客语等,乃属声韵学上所称之中古音,与夫诗学全盛时期所通行之语言音韵,正所契合,不若目前国音之隔碍难通,故云“传统诗之根基在宝岛”似不为过。以上所述即为台岛传统诗社之所以历久不衰之几个原因。
当今台湾地区仍然持续活动中之古典诗学团体,其最大者为“传统诗学会”,成立于1976年5月,现有成员400余人,然程度参差不齐;另有中国诗人文化会,前身为中国诗经研究会(1965年8月8日成立,2003年改组为中国诗人文化会),由何南史创立,成员亦约数百人,唯活动力稍弱;中华诗学会,1966年10月成立。该会前身系华岗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②中华学术院成立于1966年10月29日,为中国学术界人士自动组织之研究机构,以谋中国之文化复兴为目的,致力于三民主义的学术研究,从事发扬华学,人文与科学技术并重。,因成员大都是1949年左右迁台之大陆人氏,年龄偏大,凋零极快,而又少有继起者,故组织已逐渐萎缩。近年来陆续有本省诗人加入,始稍见起色,现有成员约80人左右;台湾瀛社诗学会,成立于1909年,活动地点,都在大台北地区,自成立以来,活动未曾间断,于2006年4月立案为全台性社团。
此外,全省各地目前还保有活动力的地方诗社如台北市天籁吟社、松社、文山吟社、龙山吟社,新北市貂山吟社、滩音吟社(滩音成员约130人),基隆市诗学研究会,宜兰县仰山吟社,桃园县以文吟社、德林寺诗学研究会,新竹市新竹诗社,新竹县陶社诗会,苗栗县国学会,台中市宗儒文化会、文昌公庙古典诗学社、嗣雍斋国学研究社、太平鸟榕头诗社,彰化县诗学研究会、兴贤吟社、香草吟社,南投县国学会、草屯登瀛诗社,云林县传统诗学会,嘉义县诗学研究会、朴雅吟社,嘉义市诗学研究会,台南市国学会、鲲瀛诗社、玉山吟社、庆安诗社、延平诗社,高雄市寿峰诗社、林园诗社,花莲县洄澜诗社等三十多个团体,成员各约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然各社之成员多有重迭。
台湾民间诗社的活动,主要有课题、征诗、征联、例会、地方或全台诗人大会等。后面一项也称为联吟大会,最为诗人所看重,日据时期即已盛行。这是集合诗人当场比赛的活动,由大会当场命题、限体、拈韵、限时完成,并由左右词宗(或天地人三位词宗)评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等优胜者,颁予金牌等奖励。民间社团之诗作,大多属于击钵作品,受到“限题、限体、限韵、限时、限词宗”等诸多条件之束缚,所为诗作缺少艺术蕴涵,乃亟需改进之要务。
时下各大专院校教授之古典诗教学,大都以赏析为主,指导创作的老师不多,要求学生创作者更是少之又少。各大学中文系教师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我国历代诗人、诗作及诗学理论作为教学及研究对象,此类以陈文华、颜昆阳、简锦松、吴荣富、周益忠、陈庆煌、陈家煌、李知灏、李欣锡、吴东晟诸教授为代表,由于授课及研究压力甚大,以致无法分心创作,其中吴荣富、陈庆煌、陈家煌、吴东晟等尚属创作较勤者。另一类则倾全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台湾有史以来之诗人诗作,以建构台湾文学之文献史料,此类以全台诗编纂成员施懿琳、许俊雅、吴福助、江宝钗、廖振富、余美玲、黄美娥、杨永智等为代表,其于台湾文学史之纂辑,实有其不可磨灭之功。至于从事古典诗创作者则寥寥可数,反不如民间诗社之蓬勃。
在诗学社团方面,亦有许多大学学生成立之古典诗社,据前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文华统计有:台湾师范大学南庐吟社、台湾大学望月诗社、淡江大学惊声诗社、东吴大学停云诗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政治大学十九诗坊、南山诗社、文化大学凤鸣诗社、中兴大学中兴诗社、东海大学度野诗社、静宜大学荷风诗社、成功大学兰亭诗社,中正大学清渠古典诗社、元智大学凝月诗社、中山大学一东古典诗社、彰化师范大学雁门诗社以及华梵大学中国文学系吟唱队。自2002年财团法人陈逢源先生文教基金会停办大专联吟①“大专联吟”,由财团法人陈逢源先生文教基金会主办,曾为台湾大专青年最盛大的古典诗创作及诗词吟唱竞赛,由1983年起,至2002年止,每年由各大学中文学系轮流承办,共计举办20届。活动后,许多大学古典诗社,因缺乏表现舞台,失去动力,相继停社,至今仍有活动之诗社,已所剩不多。
自二十世纪末伊始,拜因特网兴起之赐,信息传输瞬息万里,无远弗届。复因庞大数据库及便捷之搜寻检索功能,更为艺文交流及信息之取得,提供快速管道,因而古典诗社群网站陆续崛起,诸如 BBS、部落格、诗词雅集、聊天室等网络论坛,内容涵盖以传统诗词为主之古典文学,提供网友作为观摩、切磋、研讨、交流、品评、竞作园地,打开古典诗创作者之视野,并与全球同好接轨,去除地域限制,因而为传统文学开拓出另一境界,毋宁是给与古典诗词创作一个再生契机。台湾目前因特网中有关传统诗词之网站蓬勃蔚起,当不下数十,然因部分主其事者或创作者,囿于古典诗词格律认知不足,致产生许多仿古诗词,对于传统文学未尝不是另一种伤害。另一方面,当前古典诗词创作者,大部分年齿偏高,对于电脑网络运用,普遍存有“未入其门,已先却步”心态,而造成传统文学传承障碍,无法与年轻社群之从事于古典诗创作者进行学术交流,造成学习断层之情况。不过,随着1940年代以后出生者,皆已熟谙电脑之操作,此一情况已渐趋改善。然而通讯方式日新月异,及今社群网站脸书(Facebook)之兴起(2003),继之全新形态的手机通讯应用程序Line之风行,其便捷性更甚于电脑,致使电脑中之社群网站功能受到压缩,古典诗社群随即面临淘汰或改组之压力。
由于台湾地区之乡土母语,乃是以闽南语、客语为主,此二种语言系统至今仍保留着唐、宋时期之中古音之声韵调,其主要之特点为平、上、去、入四声分明,加以四声又各分清浊(阴阳),因而形成四声八调。对于古典诗创作、吟唱所要求之平仄,可谓出口即辨。而且目前古典诗界通用之押韵标准“平水韵”,于闽南语、客语两系读之,不论是语音与读音,皆仍保持着当时之韵部标准,不像普通话等北方音系之没有入声字,故对于入门古典诗学,占了相当大的便宜。台湾地区之古典诗创作者,向来皆以平水韵为通行诗韵,而不觉其有所隔碍,也不会有平水韵与中华新韵相互混用之困扰情事。
回顾唐宋之间,虽有一次押韵系统之变革,然当时是以合并之法,将206韵之《广韵》,并为106韵之平水韵。唯其使用合并之法,故以今人来看当时以《广韵》系统押韵之唐诗,不觉其扞格。而《中华新韵》则是以所谓之官音为押韵系统。其蓝本为元代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其与传统韵书最大之差异有二:
一、取消入声字,将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之中。
二、仄声字不另立韵,而归之于相承之平声韵之中。
由于《中华新韵》与原来之押韵系统发生严重脱节之情况,故虽经国民政府于1941年10月10日核定公布,然终究无法推行。
日据时期登载台湾古典诗之主要刊物
日据时期是台湾古典诗的颠峰时期,当时的传统诗社集结台湾社会名流、风雅士人,用报刊、杂志等媒体,互通消息,宣扬主张,表达捍卫汉文化,延续传统文学创作的立场。其间刊登传统诗作品和骚坛消息的主要刊物有《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荟》、《台湾文艺丛志》、《诗报》、《三六九小报》、《风月报》等等,缕述于下:
1898年5月6日发行的《台湾日日新报》,由《台湾新报》(1896.6—1898.5.6)和《台湾日报》(1897.5—1898.5.6)两家日系报纸合并而来。是日治时期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并兼发《府报》与台北、新竹两州的《州报》。1905年7月汉文版扩充,并有独立发行的《汉文台湾日日新》,每日有六个版面。1911年11月废除独立的《汉文台湾日日新》,恢复为日文版中加两页汉文版的方式,直到1937年4月全面废除汉文版。
《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除了报导新闻外,其“艺文”版面也有重大影响力。当时东京文坛第一流汉诗诗人纫山逸也(衣州)也应总督儿玉源太郎之邀,赴台出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主任,代总督执笔与台地文人唱和。此外,从中国亡命海外的章炳麟也曾短暂任职于该报汉文版。尾崎秀真则于1903年继纫山逸也之后任汉文部主任。此时该报或可谓人才济济。除了由尾崎秀真主掌汉文部之外,台湾文士亦有多人担任《日日新报》的记者、编辑或者长期在该报发表作品,包括谢汝铨、魏清德、林湘沅、洪以南等人。著名的史学家连雅堂,其诗文也往往刊诸报端。近年来台湾研究受到朝野及学术界重视,昔日之珍贵报纸内容已成今日之历史研究资料。《汉文台湾日日新报》记录了当时台湾的社会风气、时事新闻、文艺活动以至于社会现象等,均已成为今日研究台湾历史最具价值的史料。
在通讯和传播不发达的日治时期,《台湾日日新报》成为文坛的最重要媒体。在过去,文人之间的交流唱和,往往以富绅或名儒的家宅庭园为基地,聚会唱酬。《日日新报》创刊之后,其汉文版特别开设文艺专栏,刊登小说、杂文及诗词,一时之间蔚为风潮,汉文版的主笔更成为执文坛牛耳之人。当时的文人,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普及之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日日新报文艺栏的出现,让台湾各地原本声息不通的文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舞台。因此,提供舞台的日日新报,说他就是当时的文坛亦不为过。直到今天,《台湾日日新报》当然也成为研究日治时期文学不可或缺的材料①参阅黄智伟:《〈台湾日日新报〉简史》,汉珍数字图书公司,http://140.112.113.17/twhannews/user/ intro.htm.。
《台湾日日新报》发行期间,台湾北部最大诗坛——瀛社成员中之魏清德(润庵,任汉文部主任)、谢汝铨(雪渔)、林馨兰(湘沅)、陈洛(淑程)、杨仲佐(啸霞)、李书(逸涛)、黄赞钧(石衡)、李黄海(汉如)、李灿煌(硕卿)、林佛国(石崖)、黄河清(菊如,任校正员)、刘维周、赖子清(鹤洲)等,皆曾任该报编辑、记者。该报为将瀛社成员之诗作登载其上,另辟有“瀛社诗坛”园地,得便将日治时期瀛社有关之史料与诗作保存下来。个人《瀛社史料之整理撰修与研究》论文,有关日治时期之资料,即大部分取材于该报。
《台湾诗荟》乃是连雅堂于1924年2月在台北创刊的古典文学杂志,直到1925年10月赴杭州西湖养病停刊为止,共发行22期。连氏在第五号“余墨”提及刊行诗荟的两大目的:“一以振兴现代之文学,一以保存旧时之遗书”,因而编辑《台湾诗荟》以广收古今各家诗文作品,同时也刊行当代的学术论著。《台湾诗荟》经常性的专栏,有诗钞、诗存、词钞、文钞、文存、诗话、学术、杂录、诗钟、谜拾、余墨等。另外,尚有骚坛纪事、传纪、遗著、小说、论衡、尺牍、诗荟同人录、啜茗录、花丛回顾录等专栏。当中辑录了诗、文、词等文学作品,也连载了文学批评论著,如连雅堂《台湾诗乘》、洪弃生《寄鹤斋诗话》与许天奎《铁峰诗话》等台湾古典诗学论著,这对当时台湾诗学史料的建构,应有其贡献。
此外,连雅堂也搜罗了一些颇为珍贵的史料,如创刊号里收录了不少有关郑成功的史料,“文存”专栏有郑成功的《与日本幕府书》、《再与日本幕府书》、《报父书》、《与荷兰守将书》;同号“传纪”一栏里,出现了黄宗羲《赐姓始末》,在“台湾漫录”栏,有连雅堂《延平祠记》,详细誊录了当时放置于延平郡王祠内一块碑的全文,另有《宁靖玉笏》、《郑氏故物》、《刘国轩碑》、《释华佑遗书》等资料,皆有助于后人对明郑历史文化的了解。《台湾诗荟》也收录了日治时期台湾诗社的重要史料,1924年《台湾诗荟》发行时,正值南北诗社竞起,已设立的吟社数量有70个之多,面对当时诗坛风气之趋向,《台湾诗荟》刊载了关于台湾诗社发展的文章,如《台湾诗社记》、《栎社题名碑记》、《台湾诗社大会记》,此外,还开辟了“骚坛记事”刊载了关于当时台湾诗社的社务信息。
再者,连雅堂也相当重视古代文物、民俗文化与地方物产的保存记录,为此他撰写了《台湾漫录》、《台南古迹志》,陆续在“杂录”专栏刊载,内容多记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及民俗习惯的掌故由来。又其个人在1924至1925年间与朋友之间交游的书信,亦在《台湾诗荟》“尺牍”一栏刊出。由此臆想,连雅堂刻意保存当时文人往来的书信,乃是意识到这些书信具有史料价值,可供后人参照研究之用。除了文学与文化史料之外,“学术”、“论衡”、“杂录”等专栏,则载录了当时海内外科学、哲学与文艺的学术论著①吴毓琪:《延续诗学传统与文化──〈台湾诗荟〉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51。。
《台湾文艺丛志》为台湾文社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19年的新年元旦,约1925年结束发刊,是台湾首份汉文杂志。据《台湾日日新报》载:“中部某有志者等,为广联同好研究汉文起见。近倡设一社,称曰‘台湾文社’,并拟发刊《文艺丛志》,募集诗文揭于志上。12月12日,举行成立大会,由栎社同人傅锡祺、蔡惠如、林幼春、林子瑾、郑汝南、林献堂、陈联玉、陈怀澄、林载钊、陈沧玉、陈基六、庄伊若等12人,共同组成,设址设于台中州台中市花园町五丁目五六番地(今台中市东区振兴里信义街上)。”
此文艺杂志,以月刊、旬报,再回到月刊的发行型态,从月刊曾厚达百余页来推定,台湾知识分子倾注了财力与热情。在文明进程上,则采取“新旧并存”、“文化调适”的态度。编辑兼发行人由郑汝南担任,杂志呈现新式排版,由当地的台湾新闻社承印,文字部分,则常见林子瑾、陈锡如、张淑子、蔡子昭、魏润庵等人供稿,崇文社的黄卧松等人,亦列作者群中。
编辑版面,较常出现文坛、译文、谐著、本社征诗、各社寄稿等,并特辟“小说”栏目,显见对小说世用的重视,收入“附录”的佚诗旧文,抉发先贤所思所行,因此展现诗文、译作、杂说、科普等面向;杂文与学术文的栏位,则刊载《自治谈》、《中华之哲学》、《支那近代文学一斑》、《支那文学史概论》诸文,“附录”则重刊《陶村诗稿》、《静远堂诗钞》、《鸣剑斋遗草》、《草草草堂吟草》、《无闷草堂诗钞》等诗、词、文创作,以及《铁峰诗话》等的“诗话”文类。这些固定的版面,具有一定的编辑意图,除保存文献的价值,对于传统的保存与重估、万国知识的掌握与推介、史地叙事的视野与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①参考柯乔文:《鼓吹文明〈台湾文艺丛志〉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49。
《诗报》创刊于日治昭和五年(1930)十月三十日,发行至昭和十九年(1944)九月五日。为日治时期极少数特准发行之汉文杂志之一,也是日治时期发行最久的传统文学刊物。要掌握当时各诗社及文学活动实况,《诗报》是不容忽视的最珍贵、最重要的刊物。
甲午割台,台人出为结社,提倡击钵,诗社林立,诗人号称三千。日治五十年间,台民吟汉诗、学汉文、诗词几为全台之平民文学,而《诗报》发行共319期,时间长达15年。台湾自1937年报刊汉文栏废禁后仍旧发行而未遭禁。稿源来自全台北、中、南及澎湖、金门等地数以百计之诗社、诗会及数以千计之诗人长期集体创作,集当时传统文学作品于一炉,故《诗报》堪称为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之大成,并保存当时台湾各诗社活动极大部分的史料,成为研究日治时期台湾文学最重要的史料。《诗报》创立之初,原由桃园周石辉发行,昭和七年(1932)十月,编辑及收支事务归基隆蔡清扬负责,次年十二月又改由张曹朝瑞发行。《诗报》以登载诗作及记录各诗社之动态为主,内容包括诗词、散文、小说、诗钟(对联)、灯谜等,及全岛诗社并代表名录、各地诗社社友名录暨活动状况、征诗题目、诗作内容等。②参考翁圣峰:《台湾文学与文化的盛事——〈诗报〉覆刻序》及林文睿:《台湾文学瑰宝风华再现——〈诗报覆刻〉序》,龙文出版社,2007年4月。
《风月报》半月刊原由吴子瑜出资,于1935年5月9日起发行,原不定期,后改为每旬三、六、九日出刊。其后由简荷生接办,聘林荆南、吴漫沙为主编。原有“词林”一栏,皆为闲咏及应酬之作,四十五号改版,始登台湾各吟社诗作。1941年6月15日《风月报》发行132期,7月1日改称《南方》半月刊,仍由林荆南、吴漫沙主编。据1964年2月《台湾文献》十五卷一期载:“日治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一日起台岛禁止使用中文,各报之汉文栏及中文杂志,一律奉令废刊。唯《南方》得以延续出刊至日人败战后方始废刊。”《南方》继《风月报》之后至188期后改《南方诗集》(189、190)二期。编辑群主要为传统文人,其后随着刊物革新与编辑目的改变,编辑、作者、读者含纳汉文社群各世代,内容从汉诗、传统汉文到中国话文创作的新文学尽皆包含。其编辑群的演变为:
一、《风月》(1935.5.9─1936.2.8)时期:台北大稻埕传统文人组织“风月俱乐部”,每月逢三、六、九发行《风月》,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台湾诗报》成员重迭。为传统文人系统,内容除汉诗外,多为传统汉文、艺妲风月写真等内容。发行至44期后终止。
二、《风月报》(1937.7.20─1941.6.15)时期:为1937年易名复刊,为报刊汉文栏废禁后台湾仍然发行的汉文刊物。初期编辑与《风月》相仿,至1937年10月徐坤泉接任主编后,杂志风格朝新文学、通俗文学靠拢,采新旧并重方式,但同时保存了汉诗栏位,开始登载台湾诗社之击钵作品及诗社动态。举凡骚坛消息、流行歌谣、俗语笑谈、侠义爱情、艺旦花讯等,皆所登载,且新旧文学兼容并蓄。发行自45期至132期。
三、《南方》(1941.7.1─1944.1.1)时期:1941年由《风月报》顺应日本国策而改名,刊物弥漫汉文报国与中国白话文学习热潮,朝国家意识形态倾斜,并爆发最后一次新旧文学论战。发行自133期至188期。
四、《南方诗集》(1944.2.25─1944.3.25)发行189、190两期,仅登载汉诗部分。
此一系列刊物在1937年未遭禁刊,除因通俗文学取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刊物积极配合日本国策,成为民间协力“官方同文主义”的生产者。统治者一方面借禁废报刊汉文栏,使台湾知识分子在公共论坛的言论消音;另方面借由允许《风月报》、《南方》的发行,独占台湾汉文阅读人口,既疏导了部分的汉文阅读人口阅读需求压力,更能积极的管制汉文社群的公共言论,使其朝协力日本国策倾斜。①参考蔡佩均:《现代通俗文艺尝试的过渡性──〈风月〉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72,;蔡佩均:《和汉双语,雅俗并治──〈风月报〉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78;蔡佩均:《文化南进之先遣部队──〈南方〉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87。
《三六九小报》其宗旨为针砭社会。内容主要是历史和诗文,白话文章较少,另外还有“杂俎”、“史遗”等专栏。据该报《发刊小言》载,创办乃“实成于谈笑之间”,又说明性质在于“一纸风行,足资谈柄”、“读我消闲文字,为君破睡工夫”。每月逢三、六、九日出刊,一个月计出刊九次,故以“三六九”命名。“小报”则因台湾一地大报林立,议论堂皇,以“小”为标榜,乃致力托意于诙谐语中,寄讽刺于荒唐言外。
该报于日治昭和五年(1930)九月九日,台南南社与春莺吟社的成员创办《三六九小报》,由赵剑泉担任编辑与发行人。其登载内容涵盖专栏、笔记、小说、文学史料、诗社联吟诗作、骚坛记事、漫话随笔以及风月报导等,对保存当时鲲南地区之古典诗词及诗社活动史料,卓有贡献。昭和十年(1935)九月六日,《三六九小报》停刊,共计479号。发行五年期间,曾有过两次因经费问题而停刊。②参阅柯乔文:《以通俗作推广阅读──〈三六九小报〉简介》,《文讯》304期(2011年2月),页57,;柳书琴:《以通俗作推广阅读:〈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台湾汉文读书市场》,《中外文学》第33卷第7期。
此外,尚有《藻香文艺》(四期)、《鲲洋文艺社报》(三期)、《南雅文艺杂志》(十六期)等,因发行时间短暂,不与介述。
光复之后,仍有报纸持续用专栏刊登传统诗作,如《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大华晚报》等,传统诗的月刊则有《台湾诗坛》、《中华诗苑》、《诗文之友》,目前台湾较为流通的诗刊,有《中华诗学》季刊、《中华诗坛》双月刊、《乾坤诗刊》等,分述于下。
《台湾诗坛》于1951年6月9日创刊,月刊,曾今可任发行人。出版地在台北。战后发行的一本古典诗刊物。全台性的古典诗月刊以本刊最早。曾氏学生时期即参加五四运动,为民国时期文坛健将,经理为三峡诗人黄景南,为“自立艺苑”创始者。后经改组,于右任担任名誉社长,贾景德任社长。黄景南则为总经理兼主编,由“台湾诗坛月刊社”发行,对台湾诗词之推动影响甚巨。1960年发行16卷后停刊。
《中华诗苑》1953年2月26日创刊,为月刊。社长梁寒操,副社长兼主篇李渔叔,副社长王观渔、桂华岳,发行人兼编辑张作梅,编辑庄幼岳,经理黄湘屏、倪登玉。发行单位中华艺苑月刊社,社址设于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33号。12卷(1960年7月)起改名《中华艺苑》,至23卷6期(总138号,1966年12月)后停刊。与《诗文之友》同样保存战后台湾古典诗社之史料及作品,唯时间较为短暂。
《诗文之友》为月刊,创刊号发行于1953年4月20日,即第一卷第一期,发行人为洪宝昆,社长王友芬,编辑为林为富(荆南)。发行所为彰化市和平里长安街37号。
《诗文之友》创立之后,有过几次改组,第一次1964年10月,即第三卷第一期起,改由来台人士张昭芹担任社长,王友芬改任副社长,王观渔、郑品聪也并列副社长。1968年,改聘何志浩接任社长,张昭芹为荣誉社长,其实这两次改组,主要是借重名望之士的加持,实际上社务的岀钱出力,仍落在洪宝昆(之后是王友芬)、林荆南肩上。《诗文之友》因1974年洪宝昆去世,再予改组,自40卷6期(1974.11.1)改名《中国诗文之友》,由王友芬继任发行人,不过诗坛仍称为《诗文之友》,就连该社之庆祝30周年,仍是从 1953年起算。46卷 3期(1977.8.31)起,又改名《中国诗文》。46卷第6期及47卷第1期为合订本,尔后改成总期数本。1978年2月起复改名《诗文之友》,1993年9月,464期后停刊。
《诗文之友》发行时间,历四十年有余,为台湾战后重要之古典诗刊物,对于保存战后台湾古典诗社之史料及古典诗作品有其不可磨灭之功。
发行单位:《鲲南诗苑》月刊社,1956年6月发行第一卷第一期,发行人沈达夫,社长曾今可,副社长陈皆兴,社址设于高雄凤岗路4巷10号。为使南部七县市之诗友,便于互相观摩,其内容以古典诗作为主,为引起青年对诗学兴趣,故所载为有关诗学作品,如风人诗话、击钵吟与诗等。至八卷五、六期(1963年8月)后停刊。
《中华诗学》季刊,《中华诗学》杂志社创于1969年6月。系“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会”刊物,现今编辑部设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华冈路55号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办公室。先为二十五开本月刊,后改十六开本季刊,至2015年9月发行129期。内容包含岛内外古典诗人作品、古典文学理论、诗人介绍、诗人动态等。
《楚骚吟刊》季刊,创于1990年1月,中华楚骚研究会刊物。早期会长为吴统禹,副会长陈定元,主编李春初。第 78期于2011年3月31日出版,发行人为姚植,会址设于花莲市建兴街33巷11号。现今会址为桃园县平镇市涌光路135号。唯数以电话联系,皆无人接听。
《汉诗之声》季刊,1993年10月10日创刊,汉诗学会发行,社址设于台北市中山北路七段220巷5号2楼。发行人吴映中,总编辑廖一瑾,后改廖俊穆,执行编辑黄清源。1996年6月出版海峡两岸诗人联吟大会特刊,十余期后停刊。
《台湾古典诗》击钵双月刊,于1994年11月创刊,原由彰化吴锦顺创刊,发行地为台中县,吴氏任总编辑。25期(1998.11.30)换由邱阅南主编。主要刊载各地诗社击钵例会作品、传统诗学论述、台湾先贤作品介绍、时人闲咏作品以及诗坛动态报导。到2001年4月第39期后停刊。
《乾坤诗刊》创于1997年1月,季刊,创办人刘炳彝(蓝云),《乾坤诗刊》杂志社发行,现代诗与古典诗合刊,为季刊形式,发行地为台北市。内容含括新诗创作、古典诗词创作、专题诗展、论评与诗话、译介、网络诗界、新秀诗苑、青少年诗廊、少年诗廊、童诗花圃等。刊登传统诗作多为个人平日吟咏作品,甚少击钵或课题作品。古典诗主编历经墨人、林恭祖、林正三,于今为吴东晟,至2016年4月发行第78期。
《中华诗坛》双月刊,2002年1月25日创刊,系继《台湾古典诗》击钵双月刊后之击钵诗坛刊物。诗刊负责人杨龙潭,总编辑张丽美。以登载目前台湾传统诗坛之作品及诗社之主要活动为主。由于是双月刊,其报导之时效性较不易掌握,至2016年3月发行第86期。
全台诗之整理
台湾之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只有400年之谱,从17世纪明郑以降,历经清代、日据及战后之国民政府,四百年来以汉字、汉文书写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其中尤以古典诗为大宗。为了因应大势所趋,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在2001年起,陆续与学界合作,推出几个大型的专题计划,其中之一即为“《全台诗·古典篇》搜集、整理、编辑、出版计划”,乃文资中心与成大中文系合作进行的计划,而由施懿琳教授担任计划主持人,师大国文系教授许俊雅担任协同主持人,同时结合了吴福助、江宝钗、廖振富、余美玲、黄美娥、黄宪作、杨永智、黄哲永等国内八位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力量,其后又陆续加入林淑慧、张启丰、向丽频、吴东晟、吴毓琪、张丽芬、陈晓怡、黄文车、杨雅惠、欧纯纯、陈素云、吴青霞、张雅纯、王雅仪、谢宜珊、康毓珊等,全面搜集明郑到日治时期台湾古典诗人之作品,至2015年底,已出版40巨册。
台湾文学馆于2011年起,又委托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廖振富主持“台湾古典作家精选集”,至2013年,计出版38册44位诗人之作品。其中涵盖明郑时期有沈光文、徐孚远、王忠孝、郑经等3册4人;清领时期有郁永河、孙元衡、陈辉、章甫、郑用锡、蔡廷兰、陈维英、刘家谋、施琼芳、吴子光、林占梅、李望洋、陈肇兴等12册13人;跨越清领到日治有吴德功、许南英、施士洁、丘逢甲、洪弃生、王松、胡南溟、林痴仙等8册8人;跨越清领、日治至战后有连横、林幼春、魏清德、石中英、张李德和、林景仁、赖和、骆香林、陈虚谷、庄遂性、周定山、蔡旨禅、吴浊流、叶荣钟、黄金川等14册15人及日人汉诗文集一册。
另台湾文学馆自2011年起,委托廖美玉及余美玲教授主编,精选出足以代表台湾意象的古典诗作品,完成主题分别为“区域与城市”、“海洋与山川”、“饮食与物产”、“战争与灾异”及“岁时与乡土”的《台湾古典诗选注》。
此外,2005年3月起,由台湾文学馆委托各界专家学者架设起的一个网站──智能型全台诗知识库网。该网站从事地毯式地搜索明郑、清领至日治时期各阶段台湾所有传统汉诗,加以重新标点、校勘、编辑,并配合网络时代的来临,将资料键入电脑,亦将台湾所成立过的传统诗社作一全面性的整理与记录,使台湾传统汉诗发展的辉煌过程,呈现在台湾人,甚至全球人的眼前。其数据的检索可分为四方面:全台诗全文索引区、全台诗检索区、台湾诗社资料库、时空信息系统。此外,还提供了台湾文学馆、网络展书读、全台诗人名资料库、全台诗地名资料库等网站的相关链接,为全台诗的欣赏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学术平台。
以上所述,为战后台湾地区古典诗发展的概况。古典诗历经明郑及清初之萌芽期,乾嘉以后之茁壮期,到了日治之全盛期。战后,大陆来台之外省诗人与本省诗人陶镕结果,又为本省诗坛开一境界。台湾传统诗坛于日据时代,对于保存汉民族之文化,诚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功劳。唯日治中期后,诗坛活动大都以击钵吟为号召。考我台之击钵吟溯自闽省,持续业已百有余年,而今演变为大型诗会中,千百诗盟鏖战夺标之场。形式由仅限于七绝变成以律诗为主,内容亦由因寄所托变而成只解其题,且变典雅为俚俗,不谈格调,无论意境。复因同一题目动辄数百首,且系限题、限体、限韵、限时之作,以是积数百篇如出一手,宜乎令人生厌。要知击钵之作,只属学习中之一个进程,乃三五文友间借此以为进步程度之衡准而已,当之游戏文章可也。然而本省诗坛积习难返,每有诗会,率皆依赖词宗之出题、限韵。竟有云不加命题、限韵无从着笔者,如此何异强范数百人为一人之诗思。迨至1965年中国诗经研究会及 1976年传统诗学会成立后,击钵之风更尤甚之。
论及击钵诗最大之弊害,亦如大陆“老干体”之“立意上千篇一律歌功颂德”、“气势宏大内容干瘪”、诗中多用“千年”、“天下”、“九州”等夸词以掩盖内容的贫乏。以致“语言乏味、套话连篇”的毛病,亦多见于台湾之古典诗坛。诗友们沉湎于游戏之中,于自我抒写性灵之作,少之又少,长此而往,路头愈走愈差。而诗坛中人,似乎见不及此,镇日唯击钵诗是务,实乃诗运之一厄。要知道民间诗坛于日治期间,对于保存汉民族之文化,虽然有期功效。然并非执此即可不求反思,以期改进。且处此科技一日千里之数字化信息时代,如再不自求进步,恐久而久之,必将为时势所淘汰。在此新旧交替之时代里,如何自原有形式中,创造出新时代精神之作品,而又能保有古典诗之雅致意趣,乃是当前古典诗创作者,所应积极追寻之目标。往圣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如何在文质相权中,寻求最佳之艺术创作,则是传统诗坛全体成员,亟应共同严肃思考之主题。古人云“诗教为一切政教之母”,《礼记·经解》篇亦云:
入其国而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①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6册,经部120,台湾商务印书馆,页97。处此网络活动积极的时代,社会上休闲事物日趋多元,于有关净化吾人心灵之艺文活动,因其学习过程,往往须花费较长时间之沉浸熏陶,故非有极大之毅力与决心,率不为功,迥非世俗声色之娱易于引人流连。
古典诗词更因其声韵与格律之要求严苛,而使有志于此者望其门而却步,造成所谓“曲高和寡”之窘境。加以目前当局之短视,只注重浅碟式之文化,对传统诗之扶植,反不若掌中戏、歌仔戏、车鼓阵等致力,实在引人忧心。
此外,际此当局,正在积极推动乡土母语之教学,如闽南语、客语等南方语系之母语,因保有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之中古音声调,以之来创作、吟诵古典诗词,自无难以辨别平仄之困扰,极易入门,如此相辅相成,未尝不是古典诗再次发展之契机,让我等有志之士,共同来努力,以缔造出古典诗再次蓬勃发展之新机。
(作者系台湾瀛社诗学会名誉会长、第二届聂绀弩诗词奖评论奖得主)
责任编辑:姚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