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较真就应落地有声
文/李昌森
“期待更多人大代表敢较真”。去年7月7日《南通日报》时评头条,就市人大代表质询会上敢于较真的场面给予点赞。回头看,较真的作用真的很明显。由于敢于较真,一些久拖不决的事有了眉目,一些事关民生疾苦的事得到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得以化解。但也有一些当场承诺的事,没有如期完成。如被代表们关注的沿河路菜市场的事,前后历经三年,仍然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至今仍未交付使用。这个待建菜场的周边有六七个居民小区,居住着好几万人,就是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市场,老百姓要买菜,常常来回跑好长的路,很不方便。新建菜市场的呼声很高,有关部门也早有打算,也已着手开建,但一拖就是三年。一个被人大代表较过真、又不要花多少钱、费多少劲就能办成的事,就是姗姗来迟,令人费解。这也许只是个例,但看来除了人大代表会上的较真,还得有会后的跟进。
说到较真后的跟进,自然想到提案、议案的办结率和满意率。这些年由于机关作风有了明显改变,办事效率也提高许多,所以对代表的提案、委员的议案普遍比较重视,办结率年年提高,满意率年年看涨。但也应看到,这些好看的“率”后面,也不免有些水分和猫腻。为了让代表委员满意,为了在“两会”上少挨批评,于是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把正在做的,说成“接近尾声”;把过去时说成现在时,把未来时说成进行时;把自我感觉说成“外界满意”;把遇到坎的事,说成“基本完成”。所以光看报表、光看文字,代表的不一定就是真相。何谓“真”?事情办成了,才叫真。这就提醒我们的代表、委员,“较真”不能仅在会上、在嘴上、在文件上,较真还要有一问到底、一跟到底的功夫。
较真就是求真务实,就是一种坚持,一种执着,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度。参政议政不仅是开开会,发发言,发发议论。议而不决,等于白说;议而不行,浪费感情。当然,这种行,不是事必躬亲的“行”,而是职能指向的“行”。不是亲自动手去做,而是去跟踪、去监督、去促成。较真是个过程性概念,质询时敢较真,就是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民众最为关切的问题,老提不痛不痒的问题,不叫较真;跟踪监督要较真,就是对办事质量、续时进度,要像解方程式一样,一环扣一环,一步跟一步;狠抓落实要较真,凡是议定的事、看准的事,就要争分夺秒、一步不让,保质保量完成,该半年办成的事,就不能拖成一年,该当年办成的事,就不能拖入来年。会上的较真、桌上的较真,还只是一个形式,落到实处才能真见较真效果。较真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能力。不较真,他就跟你弹棉花,不较真,他就跟你糊弄事。要让那些误以为代表委员“只不过说说”、不把提案议案当回事的人知道,参政议政不是打酱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谁不当真,谁忽略较真的成色,谁就会在政绩上丢分。